中国实力领跑全球动力电池市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6 12:07 2

摘要:近日,韩国市场分析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上牌的电气化车辆(含油混、插混、纯电)动力电池装车量合计为221.8GWh,同比增长38.8%。

近日,韩国市场分析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上牌的电气化车辆(含油混、插混、纯电)动力电池装车量合计为221.8GWh,同比增长38.8%。

从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名单来看,中国企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坐拥6个席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市占率合计达到67.5%。至于另外4家,依然是日本的松下,以及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日韩企业的增速远不及中国车企,甚至三星SDI和松下的动力电池装车量还出现了下滑。

中国厂商优势再扩大

从市占率来看,在全球车用动力电池市场上,中国厂商不止占据“半壁江山”。2022~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十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合计市占率分别为60.4%、63.5%和67.1%,今年第一季度为67.5%。可以看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占率正在稳步提升。如果再加上不在榜单前十的中国企业,那么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大约在7成左右。

从上榜名单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的排名相对稳定,而蜂巢能源取代欣旺达跻身十强。从增速来看,中国电池厂商普遍保持了30%~100%的高速增长,尤以蜂巢能源增速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其去年第四季度订单量的井喷式增长,以及市场对蜂巢能源短刀电池的认可。除了长城汽车、吉利等国内客户外,随着宝马MINI新车型持续上市,以及Stellantis多款车型的热销,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海外出货量及海外业务占比也在不断攀升。

当然,从市占率来看,宁德时代依然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除诸多中国汽车品牌外,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集团等海外车企也广泛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值得一提的是,就在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据此前公布的上市申请书显示,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

事实上,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占比之所以稳步提升,除了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红红火火有关,多家中国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今年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十强中,6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提升至38.6%,首次超过韩国三大电池厂商。

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62%,达到37GWh,位居第二。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主要是内供。凭借价格竞争力,比亚迪打造了多款热销车型,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近60%。面对超预期表现,比亚迪将年度销量目标上调至550万辆,这势必将助推其动力电池装车量继续攀升。

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为7.7GWh,同比激增86.6%,是榜单中增速第二快的企业。目前,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奇瑞、吉利、零跑、上汽通用五菱、长安、VinFast、Rivian等车企,海外市场出货量加速增长。

相比之下,中创新航承压,增速在6家中国企业中最低,为31.5%。除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可能也是由于中创新航较为依赖广汽、小鹏等大客户,而广汽埃安2024年销量下滑逾两成,2025年虽逐步回升,却难复当年“黑马”之势。

亿纬锂能整体表现相对稳健。通过布局大圆柱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亿纬锂能在技术层面与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进入2025年以来,亿纬锂能接连宣布成为一汽奔腾、长安等多家车企的定点供应商。

日韩厂商份额遭挤压

海外厂商中,无论是韩国三大电池厂商,还是日本的松下,表现都不太理想。具体来看,第一季度,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市占率合计为18.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6个百分点。

从企业情况来看,LG新能源的大客户包括特斯拉、起亚、大众集团、雪佛兰等。特斯拉销量萎靡,导致LG新能源与之相关的动力电池搭载量同比下滑近两成。好在大众ID.系列、起亚EV3销售强劲,再加上雪佛兰品牌旗下Equinox、Blazer和Silverado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使得LG新能源的动力电池总装车量实现了15.1%的增长,达到23.8GWh。不过,这一增速依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市占率也由去年同期的12.9%降至10.7%。

再看SK On,其动力电池主要搭载在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旗下车型上,其次是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集团。今年第一季度,现代IONIQ 5和IONIQ 6表现亮眼,起亚EV6同样在欧美市场热销,梅赛德斯-奔驰EQA、EQB等搭载SK On电池的车型销量良好,与去年同期持平。与此同时,大众ID.7和ID.4的强劲销量也对SK On的电池装车量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多方助力下,SK On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实现了35.6%的增长,达到10.5GWh,可以说是日韩电池企业中表现最好的一家了。

三星SDI则很不乐观,其电池主要搭载在宝马旗下车型上,其次是奥迪和Rivian。宝马i4、i5、iX等车型销量稳定,但Rivian旗下的R1S和R1T车型入门级版本采用了其他企业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这对三星SDI的电池装车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再加上奥迪Q8 e-tron销售不振,最终导致三星SDI的电池装车量出现负增长。

另外,从财务业绩来看,三星SDI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一季度,三星SDI营收为31770亿韩元,同比下滑34%,环比下滑15%。营业利润、税前利润、净利润均为亏损,营业利润率由5.2%降至-13.7%,盈利能力急剧下降。从产品线来看,核心的电池业务板块表现不佳是主要拖累。受4680电池项目延迟以及欧洲高端电动汽车需求持续疲软影响,动力电池出货量下滑,再加上工厂利用率低、固定成本高,三星SDI的盈利能力明显下滑。

相比之下,LG新能源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数据显示,第一季度,LG新能源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扭亏为盈,营业利润达到3747亿韩元,其中包含获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4580亿韩元税收抵免。剔除税收抵免,其业绩仍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改善。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李昌实强调,北美市场新款电动车型的稳健出货和成本效率提升,是盈利的关键驱动因素。

至于SK On,母公司SK Innovation在财报中指出,第一季度其电池业务营收1.61万亿韩元,营业亏损2993亿韩元。随着北美地区需求增加,营业亏损同比有所收窄。

再看松下,作为前十中惟一上榜的日本电池厂商,松下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客户特斯拉。特斯拉销量下滑直接冲击到松下的业绩,使得其电池装车量出现下滑。再加上家电、工业设备等核心业务竞争力衰退,就在5月9日,松下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万人,并终止没有盈利前景的亏损业务,整合、撤销部分分支机构。

不过,电池所属的松下能源部门不在裁员范围内,且松下对于电池业务前景仍持乐观态度。SNE Research也预计,松下将通过为特斯拉推出改进后的2170和4680电池,带动销量和业绩回暖。此外,在保持对特斯拉电池供应的同时,数据中心用电池、储能等也是松下未来聚焦的重点领域。

押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上,中国企业暂时领先,但市场格局仍在不断变化。当前,各大电池厂商都在竞相研发具有更长续驶里程、更快充电速度和更低成本的电池技术。尤其是全固态电池,成为各方追逐的焦点。

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全固态电池受到全球主要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多国企业和研发机构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加大布局。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和政府领导指出,全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产业竞争的下一个关键“制高点”,对产业具有颠覆性影响。一旦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半固态电池技术哪个最领先?应该是我们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指出,但全固态电池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日本专利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方面,日韩全球领先,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日韩企业,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量产方面,宁德时代5月15日披露的投资者活动记录显示,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蒋理称,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坚定投入,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国轩高科也于5月17日宣布,公司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建成,设计产能0.2GWh,样品的电芯能量密度为350Wh/kg,已开启装车路测。比亚迪年初也表示,计划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技术路线以硫化物为主。

为了更好地与中国企业竞争,韩国电池厂商也在推进产品阵容多元化,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其中,三星SDI正在同时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和全固态电池,计划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实现量产。SK On的全固态电池也计划最早2027年实现商业化。

另外,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也在不断升级。今年年初,蜂巢能源发布了越野电池、蜂行短刀电池、商用车远路电池、商乘共用混动电池四大新品。LG新能源与通用汽车近日宣布,将合作开发新型富锂锰基(LMR)方形电池,显著降低电池成本,且据称其能量密度可较性能最优的磷酸铁锂电池高出33%。

储能领域成竞争“新战场”

在抢夺车用动力电池大单的同时,诸多电池厂商也在不断扩展应用场景,布局储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宁德时代首席技术官高焕此前表示,未来宁德时代将在麒麟、神行、逍遥、天行等各品牌的产品上持续迭代,同时在舰船、低空经济等新场景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未来随着新一代包括钠离子电池、M3P、固态电池技术以及产品的成熟,我们还会有更多场景被解锁。”他说。

尤其是储能,被很多电池厂商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前景广阔。鉴于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清洁技术的能源需求激增,储能系统可为压力日益增大的电网提供备用电源,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电池储能。英国能源咨询公司Rho Motion的数据显示,储能电池在全球电池市场的占比已从2020年的5%增长至20%。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去年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储能系统“正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储能领域的热潮为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的竞争,开辟了新的战线。“中国和韩国企业将电池之争从电动汽车领域扩展到储能领域。”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尤其是美国储能市场高度依赖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而在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电池企业面临高关税,这就让韩国电池企业看到了希望。

以LG新能源为例,为了抢抓储能领域商机,LG新能源决定2025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另外,今年3月,LG新能源宣布赢得波兰国家能源集团(PGE)的储能电站订单,这将是波兰最大的储能项目。同月,LG新能源还宣布拿到台达电子的4GWh美国住宅储能系统订单,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提升了竞争力。与此同时,LG新能源还在太阳能电动汽车、海上风电等领域加速布局,并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应用场景积极探索。

中国厂商也一样。今年年初,宁德时代斩获阿联酋的19GWh储能订单,也是中东最大储能订单。产品方面,5月7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比亚迪则中标沙特的12.5GWh储能项目,随后又与可再生能源公司Grenergy签署协议,为其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绿洲项目第六期供应3.5GWh储能系统。国轩高科也在储能领域收获颇丰,接连斩获储能订单。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推出新一代7MWh储能系统舱、第三代智能移动储能充电车等产品。

亿纬锂能则称,当前公司订单充足,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已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其中,2024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50.45GWh,同比飙升91%。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统计,亿纬锂能2024年储能电芯出货量超越比亚迪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宁德时代。据该公司透露,其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年初开始量产。

就连特斯拉,也在推进储能产品销售。今年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仪式在上海临港举行,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而该工厂规划年产能为1万台Megapack。

可以看出,包括储能在内的新兴领域,正成为中外电池企业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文:张冬梅 编辑:万莹 版式:李沛洋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