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县域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探索

B站影视 2024-12-29 07:04 1

摘要:这是2023年10月1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进行的大中小学生共上“同主题异构课”的场景。这意味着该区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听一堂课、同评一堂课。

偌大的报告厅里,上课的实景被搬至讲台中央,3名分别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思政课教师陆续登台,授课主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网络法治素养。

这是2023年10月1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进行的大中小学生共上“同主题异构课”的场景。这意味着该区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听一堂课、同评一堂课。

“大学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对法律知识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我学到如何更好地将法律知识融入小学思政课中,以及如何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主讲小学思政课的礼轩小学教师李娜说。

李娜借助情景剧、舞台剧等形式作为思政课堂实践环节,欢快的课堂氛围让更多同学沉浸其中……这些也让同堂授课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焦轲受益不少。

如何真正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青少年思政教育水平?在全国统筹推进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深远背景下,这是基层教育部门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需机制引领,更需改革魄力。

在历城区,分布着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12所高校和92所中小学,中小学数量居济南市各区县首位——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优势,同时也意味着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难度陡然增大。

2020年起,历城区开始起步试点工作,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合工作组为平台,聚焦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校地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构建起“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我们将思政教育一体化作为突破点,推动大中小学资源的融合和共享,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文化场域,最终目的是引领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新生说。

协同:共学共研,共育共建

2020年,基于教学实践资源共享的考虑,历城区8所小学分别与该区5所高校结对,思政教育贯通成为一大特色,由此拉开了这一改革的序幕。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逐渐考虑将全区12所高校和92所中小学以有效形式加以整合,力图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全覆盖。

事实上,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令调研组成员频频皱眉,包括:高校的隶属关系不同;高校和中小学校之间交集甚少,思政教育基本都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甚至高校之间也彼此缺乏沟通;缺少教学资源的融合,也没有课程体系的纵向贯通,等等。

“我们破题的思路就是做好协同文章,以区域为单位,通过体制机制一体化整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改革,这无疑是推动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贾延芳介绍。

对此,该区成立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济南市历城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驻区高校全面参与、全社会共同发力的大思政课改革工作领导体系。同时,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一体研究解决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3年3月,山东省首个县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合工作组在历城区正式成立。这一机制的一大亮点是,联合工作组下面,按照就近原则,全区92所中小学与12所驻区高校共同建立了10个子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均由高校和中小学组成,并实行“双组长”制,两名组长分别由一所高校、一所中小学派人担任。

李娜和焦轲所在的第六子工作组共11所学校,包括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唐冶中学以及礼轩小学、明睿小学等9所小学。

为了上好“提高学生网络法治素养”的主题课,组员们进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和研讨,最终确定三个分主题:《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强国好少年》(小学)、《网络安全进校园 法治护航助成长》(中学)和《法治护航网络文明 慎独“键”证守法公民》(大学),内容逐级递进,又相互衔接。

在第六子工作组组长、唐冶中学初三年级主任彭伟看来,“这一形式打破了各学段的壁垒,将思政教育贯穿了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规律,帮助我们思政教师构建起了思政教育的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也极大增强了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据统计,目前,历城区开展的“大思政课”共学共研、共育共建,已做到学校覆盖率100%、联合研训率100%。

衔接:告别“两张皮”,创内容供给新模式

分而不统,统而不合——面对内容与形式容易出现的“两张皮”问题,如何真正做到思政教育在不同学段的一体化,这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践中的难点。对此,历城区着重打造课程体系一体化和教学科研一体化,不断创新内容供给新模式。

首先明确的是契合年龄特点的培养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针对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各个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逐级放量,循序渐进。

“以传统文化的教授为例,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感知和分辨,中学阶段侧重让学生参与设计、创作过程,大学阶段则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中思政教研员左晓宇介绍。

显然,不论对学生还是思政教师群体,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全区思政教育专家,左晓宇旁听并点评过很多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他注意到“与其他学段内容重复”是不少教师讲授思政课时的通病。

左晓宇举例,在讲授生态文明内容时,有的大学教师把不要乱丢垃圾纳入教学内容中,“内容可以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除了纵向课程体系一体化,历城区还着力打造横向的学科紧密融合的培养机制,将思政课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紧密结合,针对性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在历城第二中学,2021年起,在高一新生中推行“班班党史课”活动,将“爱党爱国”教育融入日常。每个班级推选一名党史宣讲员,以新颖的角度和多样化的表达,自己制作展示课件,进行15分钟宣讲。

把党史故事唱出来、讲出来,甚至有的孩子以话剧形式演出来……多才多艺的高中生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党史的理解。除了班内宣讲,小宣讲员们还需在两周时间内进行全年级循环宣讲,最终评选出十佳宣讲员。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指导,全程都是学生自主参与,我觉得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要比教师的直接讲授和介绍感触更深,教育力量更强,效果更好。”历城第二中学团委书记王宴明说。

聚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历城区力推“共同体”概念,即: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共同体和教学资源共同体。

其中,集体备课共同体堪称该区特色。具体工作中实行集体备课牵头人制度,以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分课程、跨学校、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等,每学期进行集体备课5次,目前已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骨干教师近百人。

济南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红欣任第九子工作组组长,她同时也是该组的集体备课牵头人。在她眼中,“没有一次集体备课是‘走过场’,每一次都是真研讨,大家会认真讨论每个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整体逻辑体系是不是合情合理,案例的运用是不是做到足够鲜活并具有地域特色,是否运用了身边的案例。”

集体备课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教师偏离主题,张红欣的重要职责,就是和大家一道把他“及时拽回来”。令她尤为欣慰的是,“备课时主动与其他学段衔接的意识已在大家心中扎了根”。

作为点评专家,辗转不同子工作组的集体备课现场,左晓宇最大的感触是:“提出的建议越来越少,赞许越来越多,见证了更多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水平和参与热情的提升,非常感动,这是一个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教师群体。”

借助教研共同体,全区已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环保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开展活动31场(次)。同时,优秀思政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云端共享。

结对:引领示范,孵化优质师资

“大思政课”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基石,唯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内容,并打造榜样引领。

对此,历城区着力建设思政教育专家库,拓宽思政教育师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共建形式,不断孵化骨干教师队伍。

历数这一思政教育专家库,其中有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他们被聘为全区思政教育讲师。目前,全区配置思政课专兼职教师1511人,德育班主任1832人。

尽管成立仅4个多月,“向阳花”思政宣讲团已走进全区中小学,开展了多场红色宣讲活动,所到之处广受师生欢迎。

宣讲团成员中,有曾在老山前线作战的退伍军人,有公安英模,有大学辅导员,也有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以生动可感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一段段红色历史、一次次山乡巨变、一片片家国情怀。

“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我们感到非常值得,接下来一定会坚持做好,让红色精神真正植入孩子们的内心。”宣讲团成员、历城区最美退役军人联盟理事长仇忠木说。

与此同时,借助传统的教学帮扶、结对共建模式,校内的骨干思政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思政教师王际颖便是该模式的受益者。

2022年,按照学校工作调整,已有1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王际颖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刚开始很不适应,毕竟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之前驾轻就熟的知识点、人物故事、课堂结构都需要重新学习和设计”。

和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结对共建”的是济南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两校均为第九子工作组成员。组内有3名思政教师的教龄均在20年以上,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王际颖有了更多和这些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一场场深入交流,辅以一遍遍对课件的精心打磨,让王际颖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如同打开一扇门,专业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我也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事情,思政育人蕴含在每门学科里、每个管理细节中,蕴含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王际颖感慨。

2023年至今,历城区按照就近原则,实行相近区域大中小学共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培养12支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由218名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组成的一体化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贯通:整合育人资源,丰富实践平台

从这一项基层教育改革启动伊始,实践课就被提到和校内思政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李新生看来,“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为了育人,这必然要求扩大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外延,充分整合思政育人资源,拓展‘小课堂’‘大社会’平台,否则,缺少这一环节的改革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两年间,历城区设立红色教育类、黄河主题实践类、历史文化类、法治教育类等7大类思政教育实践基地50处,推出济南市首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云地图”,全区中小学生可通过线上浏览和线下预约两种方式参与实践打卡,由此打造全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

越来越多的大学真正践行“开门办学”的理念。从参观群体以校内外大学生为主,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加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文化中心馆长冯成伟见证了这一变化。

这一前身为鲁商文化博物馆的“网红打卡地”,馆藏展品500余件(套),重在传播“经道义、营民生、顾国谋利”的鲁商精神和“度物理、量人心、公平诚信”的权衡文化。“很多展品是孩子们从未见过的,从眼神里看得出,他们都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冯成伟介绍。

每次为这些小参观者们讲解时,冯成伟和同事们会设计专门的问题引导他们,讲解过程中还会适时地融入思政内容。譬如,讲解“鲁商之祖”大舜时,会结合大舜“孝感动天”,引导孩子们孝顺父母、感恩社会;讲解“中华商圣”范蠡时,会结合范蠡“富行其德”,引导孩子们好好学习、锻炼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同样在一节节“行走的思政课”中,历城第二中学的学生们走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们的奋斗经历和家国情怀;走进芦南村,触摸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走进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收获最新科技前沿知识。

“走到芦南村的田间地头,我才深刻理解了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农业科技园区,我不仅了解了许多热带植物的生长习性、探究了温室大棚的运作原理,更感受到科学技术对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的关键作用,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城区第二中学学生张皓兮说。

关于这场基层改革,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作为指导专家,亲历并参与其中,深有感触:“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容易受制于机制和动力两大问题,即如何做到一体化衔接,以及如何激发思政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现在看,历城区教育局一直坚持问题导向,踏踏实实地在做这样的工作。”

在郑敬斌看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绝对不能成为“独角戏”,“这肯定不行,要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机制建构来完成。客观来讲,历城区教育局做的一系列设计,事实上很好地彰显了这样一个过程”。

如今,历城区正在谋划改革的2.0版本,即持续借助联合工作组这个平台,加大区域行政推动力度、完善督评机制,通过“三课一研一训一宣”的“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深入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横向和纵向双贯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