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相关网友的描述来看,所谓的平山造田,就是通过劈山、平山的方式,将山坡改造成梯田。这样就能增加耕地的面积,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近期,我国部分“键盘农业专家”,相继萌生出了黄土高原平山造田的想法。
从相关网友的描述来看,所谓的平山造田,就是通过劈山、平山的方式,将山坡改造成梯田。这样就能增加耕地的面积,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不少网友甚至表示,这场浩大的工程一经启动,将耗资上万亿元人民币,给黄土高原造出5亿亩良田。
话说这样的逆天想法,究竟能不能实现?假设工程动工,又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条消息已经被官方证伪。我国西北省份多个地方部门表示,花1万亿造5亿亩良田的消息,并不属实。
如此看来,将黄土高原彻底推平的这个想法,基本上算是网友们的“口嗨”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假如在资金充裕、设备充裕的情况下,真的将黄土高原变成5亿亩良田,那这个项目具有可行性吗?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从地理层面一一进行分析:
先说水资源这块。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黄土高原的水资源极度贫乏,几乎很难用于农业活动。
像黄土高原的西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可谓是干到没边了。至于气候相对湿润的黄土高原东部,年平均降雨量也只有400-600毫米。
就这样零星的降水数据,跟东南沿海动辄1000-2000毫米的降雨量比起来,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降水少也就算了,关键是黄土高原的蒸发量还大。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年平均蒸发量,达到了1500-2000毫米。
可见,黄土高原一直都处于不断失水的状态。既然如此,那其持续干旱的地质环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抛开降雨不谈,就单单拿水系这方面来说,黄土高原也不适合耕作。根据地质学家的勘探,黄土高原一带的河川径流不丰,属于水资源极度匮乏之地。
在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藏极深,几乎很难渗出地表。浅一点的地下水,多在50-60米深,如果是深一点的,都达到100-200米深了。
可见,黄土高原的水系条件,确实没法做灌溉之用。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农作物悉数凋零。
再说土质这块。黄土高原上的土质,主要是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像这类土壤,就极其缺乏氮、磷、钾等关键元素,所以无法给植物提供足够的营养。
一旦植物种下去,过不了几周就会枯死,让人血本无归。
此外,黄土高原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许多垂直方向的裂隙。这类土壤在干燥时容易开裂,在发水时容易崩塌,因此土壤蓄水能力极弱。
一旦遇到什么大雨大水,土壤立马就会被冲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层变薄、皲裂严重。对于这样的土壤,你怎么种?
除了降水和土质有问题以外,在工程量这方面,也有不小的问题。要知道,黄土高原的总面积,达到了64万平方公里,比日本的面积还要大2倍。
大也就算了,关键是它还高。其黄土最高堆积的厚度,达到了336米。就这么一块土疙瘩,就算动用全国的挖掘机和推土机,估计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推平。
可见,要想让黄土高原变成5亿亩桑田,完全是“人力不能胜天”的故事。
回本周期长当然了,即使将黄土高原推平成功,接下来也要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的首要弊端,就是黄土高原的效益回收周期太长。
要知道,那可是1万亿元的投入。全撒在田里,等粮食种出来回本,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假如黄土高原的小麦亩产900斤,按每斤1元算,那亩产值也才900元左右。除去成本的话,利润还不到500元。这样算下来,1亿亩农田一年的总收益,大概也就在几百亿左右。
前期投入的1万亿元,至少需要十几年才能回本。对于这份回本速度,估计有耐心等待的人,就不怎么多了。
很多人可能对此没有概念,咱们直接用高铁来举例子。大家可能不知道,咱们的高铁网覆盖全国,总运营里程4.5万公里,但真正盈利的线路少之又少。
也就是像京沪高铁这种大动脉,才操持着连续9年盈利的成绩。至于其他路线,都因客流量、运营成本、建设投资等原因,导致回本困难。
按照相关人士的说法,预计要等20年,全国高铁才能回本。可见,这类大工程的回本速度是有多慢。
高铁如此,黄土高原造田亦是如此。当大量资金砸下去以后,唯一能寄以回本希望的,就是漫长的时间了。
容易破坏生态平衡抛开回本周期不谈,假如黄土高原造田项目操作不当的话,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黄土高原上的生物多样性本就比较单一。除了白羊草、铁杆蒿、沙棘、柠条这些耐旱耐寒植物外,其余植物少的可怜。
一旦工程活动施工不当,破坏了原有植被,那植被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水资源匮乏,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所以植被的恢复速度还会大打折扣。
在没水没植被的情况下,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就只能继续减弱了。
可见,黄土高原上的平山造田工程,轻易动不得。不然的话,就会加剧当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直至整个生态平衡被破坏。
最关键的是,当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还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要知道,一块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很当地的生态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旦黄土高原生态被破坏,那么当地的降雨量和气温,也会随之发生骤变。
要不就是一连好几个月的干旱,要不就是顷刻之间的暴雨倾盆。就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想用来耕种几乎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前面也提到过,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如果让其长期遭受干旱和雨水的侵蚀,土壤的土层只会越来越薄。
随着当地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长此以往,土壤肥力也就下降无疑了。
当然了,虽然黄土高原的整体环境确实不适合耕种,但在黄土高原上的某些地方,还是宜耕之地的。比如有一种叫做塬的地貌,就是用来种地的不二之选。
塬类似于南方的梯田,其土壤厚实,深藏地下水。一旦将其开发,立马就能发挥耕地属性,源源不断的创造粮食。
比如位于甘肃庆阳的董志塬,就是这么一个典型代表。其四边陡,顶上平,上面就是耕地,耕了就能种作物。
董志塬的土壤,也主要是黑垆土壤和黄绵土壤这种优质土,覆盖面积达到了900平方公里,可以种植玉米、高粱、油料、糜谷、豆类等农作物。
靠着这些优质土壤,董志塬养活了周边21个乡镇的35万多人,号称陇东粮仓中心区。可见,黄土高原上的塬,潜力确实非比寻常。
除了董志塬以外,还有像洛川塬、渭北塬、白草塬等,都是黄土高原上的务农之地。
换句话说,黄土高原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塞上江南。只要对特殊地域开发得当,粮食产量不输南方水田和东北大粮仓。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会问了,在未来,黄土高原有可能变成亿亩耕地吗?难道只能守着几块孤零零的塬,在那里面朝黄土背朝天?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跟人力工程没多大关系,主要看老天爷的意愿。
曾几何时,黄土高原也是一片绿洲和森林。当年秦始皇建阿房宫,用的就是那里的木材。还有唐朝的唐玄宗,甚至还吃过本地种的橘子。可见,以前的黄土高原,本就是绿意盎然。
直到后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冷,降水带南移。这才让黄土高原一片寂寥,尽显秋风萧瑟。
然而,现如今,这种状态似乎要改变了。近些年,随着全球变暖,黄土高原大有变绿之意。
要知道,温度每升高1度,空气中就能多容纳7%的水汽。而水汽一多,又会增加降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开启全球降水带北移的新时代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降雨确实是越来越多,且整个大北方逐渐走向了温暖湿润的境地。
在秦岭北部,首次迎来了800毫米降水。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率,也涨到了63%。可见,这场绿色春风,已经携带复苏的气息,抚面而来了。
既然如此,黄土高原变绿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总之,在黄土高坡上种地,既有挑战,也有机会。咱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机会,克服挑战。当黄土真的变桑田的时候,那汉唐盛世的荣光,估计也快要回来了。
信息来源:
九派观天下【花1万亿元推平黄土高原,再造5亿亩良田?多省回复】
九派观天下【“花万亿推平黄土高原”,为何不靠谱?】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