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考研报名人数。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显著下降,意味着疯狂考研的历史阶段告一段落。
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考研报名人数。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显著下降,意味着疯狂考研的历史阶段告一段落。
人们对学历祛魅,早日就业赚钱似乎逐渐成为共识。
早些年坊间也普遍认为读书深造,能够跨越阶层。然而,一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长达 75 页的工作报告 The class gap in career progression: Evidence from us academia 指出:读博无法逆天改命,也不能帮助博士们跨越家庭背后的阶层差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也足够现实。
图片来源:MIT Sloan
该研究对相同学术领域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群进行分析,比较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和至少有一位父母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群在职业成果上的差异。
研究指出扎心的现象:与拥有研究生学位父母的学生相比,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可能性低 13%,而在排名靠前的学术机构获得终身教职的可能性则低 9%。
高等教育领域里也得「拼爹」
这项研究即使控制了种族、学科、学校和性别等多种变量,却发现博士的原生家庭依旧显著地影响他们的职业成就。
换言之,父母阶层越高,博士们的成就越大,这一趋势在社会科学和理工科领域得到充分验证。
文中指出,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博士在学术界中的松弛感更强,松弛的心态使他们能够轻松愉悦地和导师、上级领导交流,有助于建立良性的职业发展网络。
而原生家庭背景较弱的博士们在工作生涯中显得更小心翼翼,与人交往时心理枷锁更多。
图片来源:MIT Sloan
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尽管获得博士学位能够赋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更高的竞争力,被视为文化资本,可是这种文化资本并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获得博士学位,也很难突破阶层。
读博也不能改变阶层的原因
在高等学术领域,较弱的家庭背景和较低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博士们的职业发展。
该研究指出阶层差异的三种可能原因:研究生产力、个人偏好和歧视。
作者们分析 Web of Science 和 NSF 奖项数据,发现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学生在研究产出预测和机构排名中常常被低估,即他们即使有出色能力,但是更有可能被安排在实力较低的机构。
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博士们可能为了与家人保持紧密联系放弃更有声望的工作机会,或者出于家庭责任、经济压力优先选择薪资高、声望低的机构,即这个群体更倾向选择排名较低的机构工作。
而在歧视问题上,研究者控制了研究生产力和个人偏好这两个因素,发现对家庭背景弱的学者的系统性歧视可能源于其缺乏社会和文化资本。
不止学术界,在工业界和私营行业里,阶层差异对博士的工作成就也存在长期且持续的影响。
这意味着,其他精英职业领域可能也存在读博无法改变阶层的这一现象。
图片来源:MIT Sloan
读博虽然不能改变阶层,但我们仍有美好的未来
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依托的数据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展的博士获得者调查,其对象是美国高校中获得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或健康领域博士学位的代表性人群。
研究提供了详细且大规模的量化证据,证明了博士们存在着巨大的职业发展阶级差距。
美国博士们的职业发展数据虽然不能代表全世界博士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但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了解博士群体发展路径的入口。
跟大家分享这个研究之余,学霸君还跟身边的几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博士,聊了聊读博带给他们的改变。可以看出,博士们历经读博洗礼后,在精神层面和经济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博士 A:因为做了多年实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性格也更加沉得住气,对言情类小说和电视剧不再感兴趣。
博士 B:在海外留学多年,擅长做各样美食,口味包罗万象,不挑食。读博期间游历欧洲各国,深刻地发现世界不过就是个草台班子。
博士 C: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经历那么多事还能坚挺地拿到学位。别人叫我一句 C 博士,虚荣心爆棚哈哈。
博士 D:读完博士,身上的责任更重。作为家里的长男,需要带领整个家庭往前走,弟弟上学的开销从父母转移到我身上,他的未来由我指引,我像《国际市场》里的德秀,成了家里的大家长。
博士 E: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换取至少三代人的成果,必然要经过铁与火的试炼,很难。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如妈妈生。
博士 F:读博本身很难跨越阶级,但是读博可以让我接触到更高的阶级,这意味着我跨越阶级的可能性比原阶级的人更高。拿到博士学位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给跨越阶级提供机会。
读博,本质上而言是成为自己的导师。
除去部分走捷径的读博人,相信大部分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经历过难以言说的苦楚、挫败、自我质疑以及辗转难眠。
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就是见天地,见众人,见自己。无论能否改变阶层,都是一段足以丰富人生的精彩旅程。
在这段旅程里,愿各位奋力读博的小伙伴们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来源:紫璇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