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成立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6 08:51 2

摘要: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前去护送,这时,他俩共同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前去护送,这时,他俩共同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就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到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劳动团体去作调查。他还邀请北大的进步学生和各地革命青年,深入工人中开展调查,了解工人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劳动节纪念号》是中国先进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同年4月中旬,陈独秀联合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电器工界联合会、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药业友谊联合会等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并在筹备会上发表了《劳工要旨》的演讲。在陈独秀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工人于5月1日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此后,陈独秀又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启发工人的觉悟,组织真正的工会。此外,俞秀松等一批进步青年深入到工厂中做工,调查和研究如何开展工人运动。

陈独秀在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建党工作,并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中发现建党的骨干。

1920年春,正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筹备建党的时候,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前往上海会见陈独秀。

维经斯基等人在了解到中国工人阶级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后,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工作给予了帮助。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

1920年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党纲草案共有10条,其中包括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此后不久,围绕着是用“社会党”还是用“共产党”命名的问题,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

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

老渔阳里2号旧址

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在创刊之时,就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创刊时间的选择也很有纪念意义,这一天是苏俄十月革命纪念日,这说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就是继十月革命之后诞生的共产党组织。

《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为了保密,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为其撰文或发表译作,均不署真实姓名。每期称之为《短言》的社论文章根本不署名。现根据资料查证,创刊号上的《短言》是由陈独秀写的,文中理直气壮地阐明了在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共产党的主张,指出:“要想把我们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团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

《共产党》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三个月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大约2000多字,分为三个部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争斗的最近状态。

宣言重申了《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揭示的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原理,指出:“阶级争斗从来就存在人类社会中间,不过已经改变了几次状态,因为这是以生产工具的发达为转移的。”

《中国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后来在《党史资料汇编》上读到了这篇《中国共产党宣言》,并写了一段重要批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

毛泽东的批语

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曾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社会主义小丛书》,其中包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以及以“新青年丛书”名义出版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陈独秀委托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的早期著作《阶级斗争》等,向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比较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此外,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还帮助店员工会创办了通俗刊物《伙友》,陈独秀撰写了《发刊词》。邵力子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逐步变成了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

《伙友》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从《新青年》创刊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大批进步青年涌向北京、上海,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和革命思想,请求给以指导和帮助。为此,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等指派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并联系袁振英、叶天低、金家凤等8个青年于1920年8月22日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C.Y.),俞秀松任书记。活动地址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向全国各地寄发信件进行联络,在北京、长沙、天津、武昌、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团,成为建党前后十分活跃的革命青年组织,起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队的作用。

刘少奇1921年1月17日填写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履历调查表

1920年11月初,陈独秀接广东省长陈炯明电,请他到广东主持教育,提倡新思想,发展新文化。12月17日,陈独秀乘轮船从上海绕道香港赴广东,他留下的书记一职由李汉俊担任,李达担任《共产党》杂志主编,《新青年》则由陈望道主编。陈独秀的南下进一步推动了广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加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步伐,使1921年间的全国革命形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