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信宜市道路历史演变考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6 08:29 3

摘要:注:本文结合县志、地区历史演变等多角度来综合推演,因历史久远,个别细节描述可能因个人阅历所及而有出入,欢迎当地向导纠正。

注:本文结合县志、地区历史演变等多角度来综合推演,因历史久远,个别细节描述可能因个人阅历所及而有出入,欢迎当地向导纠正。

个人自作图片,不加水印,拿图吱一声

先秦~秦朝

陆路

军事通道:

秦军南征时可能开辟简易山路,连接今广西岑溪、容县(《淮南子·人间训》载“凿山通道”)

猎径与部族小道:

俚僚部落利用天然山径进行狩猎与贸易(《水经注·温水》提及“俚人踏山为路”)

水路:

鉴江支流、黄华江支流:可用于短途运输,但未形成系统航道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

陆路:

高凉—苍梧道 :

沿鉴江支流向西北,经信宜北部(今朱砂、贵子)通往苍梧郡(今广西梧州)

盐铁运输、军事调动(《后汉书·郡国志》注引《交州记》)

南越国“新道”支线:

汉武帝平南越后,可能修缮原有百越人小道,形成信宜至罗定、高州的联络线(《史记·南越列传》)

水路:

陵江(今鉴江上游):可通行小型船只,用于局部物资运输

东汉(25年–220年)

陆路:

高凉—端溪道:

信宜东南通端溪(今德庆),为东汉平定俚人叛乱时的用兵路线(《后汉书·南蛮传》)。

俚人盐道:

信宜怀乡至广西陆川的山路,民间以盐换米(《广东通志·前事略》引《异物志》)。

水路:

鉴江:

东汉后期流域开发加深,成为俚人部落间的水运通道(《水经注·郁水》提及“俚獠以舟筏载货”)

考古证据

信宜镇隆出土东汉陶船模型(《广东出土汉代文物》),印证内河航运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

古驿道(连接岭南与中原)

信宜-罗定通道:光绪《高州府志·舆地》载:“梁德县西通泷州(今罗定),山路险仄,然为俚獠商旅所经。”

此道沿黄华江谷地北上,经钱排镇至罗定,为南朝时期俚人部落与汉地交流要道

信宜-高凉郡道:

道光《肇庆府志》提及“怀德县南行至高凉(今阳江),多循窦江(今鉴江上游)而行”。

军事隘口

云开大山隘路:

信宜与广西容县交界处有古道遗迹(今207国道附近),

《广东新语》称“南朝时俚人恃险为固,官兵常凿山开道”

水路通道

窦江(今鉴江上游)

光绪《高州府志·山川》载:“窦江源出信宜良垌,南流合曹江,入高凉。”

为南朝时期运输盐、铁的重要水道,但受峡谷段湍流限制,仅可通行小型船只

黄华江(南流江支流)

道光《肇庆府志》记:“黄华江自信宜北出,经容县入南流江,可通竹筏。”

此水系连接信宜与北部湾沿岸,但需陆路接驳。

隋朝(581年–618年)

陆路:

俚獠山道:

信宜怀乡至广西容县的山径,为盐米贸易通道(《岭表录异》提及“俚人以盐易谷”)

陵江(今鉴江上游):隋代疏浚部分河段,可通行小型官船(《元和郡县志》残卷)

考古佐证

信宜水口镇出土隋五铢钱,暗示货币经济渗透至山区(《广东隋唐考古集》)

唐朝(618年–907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窦州,治信宜镇隆,辖信义(信宜前身)、怀德等县(《旧唐书·地理志》)

陆路:

窦州—辩州(今化州)驿道:

自窦州城南行,经钱排、合水至辩州,为岭南节度使辖内官道(《元和郡县志》卷34)

传递公文、调动戍兵(敦煌写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载“窦州南驿百二十里”)

水路:

黄华江航运:

唐中期开发加剧,自朱砂镇通广西岑溪,运销桂皮、药材(《岭外代答·航路》)

信宜镇隆出土唐代“窦州都督府”铜印(《广东唐代文物图录》),印证行政中心地位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陆路:

自信宜大成至广西陆川,为防御南唐用兵路线(《九国志·刘䶮传》)

水路:

南汉漕运支线:

黄华江上游游(今钱排段)疏浚,运粮至兴王府(今广州)(《南汉金石志》载“泷州输谷”)

漕运路线复原

起点:信宜银矿产区(今钱排镇、平塘镇一带)

中转节点:

沿钱排河(南汉称“小水”)下行至窦州(今信宜镇隆镇)

转鉴江干流,经高州、化州南下

最终经吴川入海,沿海岸至南汉都城兴王府(广州)

信宜思贺出土南汉铅钱(乾亨重宝),反映山区货币流通(《广东五代十国考古》)

北宋南宋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讳改“信义”为“信宜”(《宋史·地理志》)

信宜-化州官道(北宋开辟)

光绪《高州府志·建置》载:“宋时信义通化州,有官道经镇隆、北界。”

此道为北宋加强高州与化州联系而设,沿用南朝旧道但拓宽加固,成为盐运要道。

信宜-容州(广西)商道(南宋发展)

道光《肇庆府志》提及:“信义县北通容州,山径崎岖,然茶盐私贩多由此出入。”

此道沿黄华江谷地延伸,南宋因边境贸易需求而活跃,但非官方主道。

军事防御道路

南宋时期,在信宜东部山区增设哨卡道路(见《岭外代答·边帅》)。

水路通道

鉴江(窦江)航运扩展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窦江(鉴江)自信义南流,可通舟楫至吴川。”

南宋时鉴江下游航运更频繁,信宜镇隆成为内河码头(光绪《高州府志·津梁》)

黄华江竹筏运输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容州货多循南流江、黄华江转运,信义俚人善筏。”

此水路仍受峡谷限制,仅能季节性通航

官方主导的盐铁运输

北宋在信宜-化州道设盐课司(《宋会要辑稿·食货》),水路则通过鉴江转运海盐至内陆。

明朝

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镇隆学宫,现存棂星门(《信宜学宫碑记》,明正德十年)

陆路

官方驿道系统完善

嘉靖《广东通志》载:"高州府信宜县设驿道通罗定州,为粤西要冲"

主要线路:

信宜-罗定驿道:经镇隆、贵子、钱排,连接西江流域

信宜-高州府道:沿鉴江河谷南下,设腰古驿(今东镇街道附近)

军事防御道路

万历《高州府志》记:"信宜瑶乱频仍,设营哨于云开大山"

新增:

信宜-阳春军道:经思贺、圭岗,设十二楞隘

信宜-电白巡检道:沿沙琅江北行

商贸通道扩展

隆庆年间开通信宜-北流商道,主要运输:

信宜特产:竹纸、砂仁;输入商品:广西米盐

水路

鉴江航运:

天启《高州府志》:"窦江(鉴江)自信宜城南,舟楫可通吴川".

主要码头:镇隆码头、东镇码头

黄华江运输:

仍以季节性竹筏运输为主

新增怀乡水运码头

清朝

陆路

官道升级

乾隆《高州府志》载:"雍正年间修信宜通罗定官道,砌石三百余里"

主要改进:

镇隆-罗定段:铺设石板路

增设腰站:东镇站、怀乡站

民间商道网络

道光年间形成:

信宜-茂名道:经池洞、东岸

信宜-广西岑溪道:经朱砂、水汶

运输商品:

输出:竹器、药材

输入:洋货(经西江转运)

军事道路调整

康熙《广东舆图》记:"信宜设汛防六处,各通驿道"

新增:

信宜-电白军道:经那霍

信宜-阳春军道:改经合水

水路

鉴江航运:

光绪《信宜县志》:"鉴江航道疏浚,载重增至千斛"

新增码头:北界码头、丁堡码头

黄华江运输:

同治年间开通定期渡船

怀乡-广西容县段可通小舟

古今道路名字对照

明代驿道 → 今207国道基础

清代官道 → 现省道S280线前身

古商道 → 部分为县道X651等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陆路

公路建设起步

民国《信宜县志》载:"县内首条公路为信宜-高州线,民国初期修筑,可通汽车"

主要线路:

信高公路:信宜(镇隆)→东镇→曹江→高州,全长约60公里,碎石路面。

信罗公路:信宜→钱排→罗定,1920年代修建,通行能力有限。

传统驿道转型

清代驿道逐步改造为县道,如:

信宜-北流商道:

仍为人力挑运要道,运输桂皮、山货等

信宜-阳春军道:

改为民间商路,沿途设墟市(如合水墟)

军事通道

抗战时期为防日军进犯,修筑:

信宜-电白应急道:经那霍、沙琅,连接粤西海岸

水路运输变化

鉴江航运:

民国《广东经济年鉴》记:"鉴江信宜段可通行木船,下行至吴川,运载竹器、粮食"

主要码头:

镇隆、东镇码头仍在使用,但吞吐量下降

黄华江运输:

因公路兴起,竹筏运输逐渐萎缩,仅怀乡段保留渡口

信宜市最早的县城在镇隆镇,市区迁移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据1996年《信宜县志》记载,原县城(镇隆镇)位于狭窄的鉴江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城区扩展

空间严重不足,历史上多次洪水侵袭(如1959年特大洪水),老城区防洪能力薄弱。

东镇(今东镇街道)地处信宜中部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更适合现代城市规划。

靠近云开大山与云雾山之间的交通走廊,便于辐射周边乡镇。

1952年,经粤西行政公署批准,信宜县城正式从镇隆迁至东镇。

现代(1949年至今)道路系统

陆路

国道与省道建设

207国道:

1950年代沿清代信宜-罗定官道改建,1980年代全线硬化,现为南北主干道

省道S280:

原信宜-高州公路扩建,2000年后升级为双向四车道。

高速公路新增

包茂高速(G65):

2015年通车,信宜段设钱排、白石等出口,彻底改变山区交通格局

云茂高速(S40):

2021年通车,连接信宜与云浮,成为粤西新动脉

农村公路网

1990年代实现"村村通",如:

县道X651:沿古信宜-阳春军道改建

乡道Y717:串联朱砂、贵子等古镇

水路运输现状

鉴江:

1960年代后因水利工程截流,航运功能完全消失,仅存防洪灌溉作用

黄华江:

怀乡渡口于1980年代停运,现存少数旅游观光竹筏项目

注:怀乡河的历史变迁(河道在历史上变迁过几次,镇区平原建筑下面,极可能就是古河道,后续作者用另起一篇文章详细写,估计6月份)

信宜道路变迁史,看下能勾勒起你多少童年时期的回忆?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