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我们这个县城小,小到两条主干道就能走遍全城。可我觉得小地方藏着大故事,藏着那些看起来平凡,细看却不平凡的人。
有人说我们这个县城小,小到两条主干道就能走遍全城。可我觉得小地方藏着大故事,藏着那些看起来平凡,细看却不平凡的人。
杨大嫂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
第一次注意到杨大嫂的煎饼摊,是在去年春天,就在老市场东北角那个不起眼的拐角处。说是摊,其实就是一辆老旧的三轮车,前面放着一个圆形的煎饼鏊子,旁边摆着几个塑料盆,盛着面糊和配料。
我那天正赶着去镇政府办事,远远就闻到了香味。煎饼的味道在县城大街小巷并不稀奇,但这一股子香味有些不同,夹杂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调料气息,让人走不动道。
“一个煎饼,加鸡蛋。”我站在摊前说。
面前的中年妇女大约四十五六岁,略微有些发福,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格子衬衫,扎着一条略显陈旧的围裙。她没有回应我,而是专注地看着我的嘴型。
我以为她没听清,正要重复一遍,旁边买煎饼的大爷拍了拍我的肩膀:“别喊了,她听不见的。”
原来杨大嫂是个聋哑人。
注意到我的目光,杨大嫂笑了笑,指了指手边的小黑板,上面写着”普通煎饼5元,加鸡蛋8元,加肠10元”。我伸出一根手指,又指了指鸡蛋,她就明白了,点点头开始忙活起来。
操作台上的手机屏幕亮着,显示计时器正在跑:13分46秒…13分47秒…
大爷解释说:“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推车出来了,每天会计时,精确到分钟。每个煎饼都要做满十五分钟才肯出锅。”
我这人向来没什么耐心,尤其这天还有急事。看到时间才走了不到十四分钟,我有些焦躁。前面的大爷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说道:“别急,值得等。”
老实说,当时我挺不以为然的。不过是个煎饼,能有什么特别?
十五分钟后,杨大嫂终于把煎饼递给我。厚实的煎饼,里面裹着半透明的薄脆,外加鸡蛋和秘制酱料。第一口下去,我竟然愣住了——这煎饼和我以前吃过的都不一样。面皮韧性十足却不会太硬,薄脆酥脆但不会碎得到处都是,最奇妙的是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香味,原来是来自一种特制的酱料。
二
后来我才知道,杨大嫂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泥瓦匠,前年从工地上摔下来,落了个腰椎受损的毛病,干不了重活了。家里还有个上高中的儿子,开销不小。
杨大嫂虽然是聋哑人,但心灵手巧。为了补贴家用,她决定出来卖煎饼。刚开始那会儿,生意惨淡。不仅因为她是聋哑人,沟通不便,更因为她做煎饼的手艺还没到家,味道平平无奇。有时候一天下来,才卖出十几个煎饼。
王婶是市场门口卖菜的老人,经常看到杨大嫂推着三轮车回家,有天晚上忍不住问:“你一天能卖出多少个?”
杨大嫂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数字:13个。
王婶略一计算,“才65块钱啊…”
杨大嫂笑了笑,又翻开本子的另一页,写道:“够了,明天继续。”
如今我们都知道,杨大嫂为了做好这门生意,可是下了大功夫。县城图书馆的李管理员告诉我,有个聋哑妇女隔三差五就来翻阅烹饪类的书籍,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会在笔记本上画下书中的配方,然后反复琢磨。最特别的是,她总会在笔记本的一角,记下一个数字。
“156。”李管理员说,“后来我好奇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她写道:每天挣156元,就够家用了。”
156元,不多不少。是她精打细算后得出的数字:儿子的学费、丈夫的药费、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杨大嫂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她改良配方,一遍遍尝试不同的面粉比例,研究各种酱料的配比,甚至自己磨豆浆来调制面糊,只为了让煎饼的口感更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努力的人,却在去年夏天遭遇了一场”危机”。
三
那是去年七月,县城里来了个网红煎饼摊,老板是从省城回来的年轻人,摊位装修得花里胡哨,还搞了个大喇叭不停播放音乐,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更关键的是,人家速度快,三分钟一个煎饼,翻手间就能完成。相比之下,杨大嫂的煎饼要足足等上十五分钟,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老街坊们也开始抱怨了。
“杨大嫂的煎饼是好吃,可这等待时间也太长了…”
“关键是她听不见,有时候着急喊她都不行,还得写纸条,多麻烦。”
一些顾客开始流失。原本每天能卖出三十多个的煎饼,一下子减少到二十个左右。156元的目标,眼看着要完不成了。
更糟糕的是,有人在县城的微信群里给杨大嫂差评,说她的服务态度差,听不见顾客说话就自顾自做煎饼,而且速度慢得像蜗牛。那条信息被转发了几百次,看得人心里直泛酸。
我那天正好去市场买菜,看到杨大嫂站在三轮车旁,手里拿着手机,脸上写满了不解和无奈。有人告诉她微信群里的事了。她努力做出微笑,但颤抖的手出卖了她的心情。
老实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么多年,我在县城见过不少人来人往,有靠着关系发财的,有仗着嗓门大占便宜的,可像杨大嫂这样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却要受这种委屈。
当天晚上,我鬼使神差地到了杨大嫂的摊位前。已经快要收摊了,她正在收拾东西,看到我时,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
我拿出纸笔,写道:“能不能教我做煎饼?”
她愣了好一会儿,似乎不太相信。
“我是认真的。”我又补充道。
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是想了解她坚持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不愿看到一个努力生活的人被随意评判。
四
那天晚上,跟着杨大嫂回了她家。他们住在县城西边的老旧小区里,两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她丈夫张师傅坐在轮椅上,见我进门,热情地招呼。令我意外的是,屋子里的桌上摆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打开一看,全是关于煎饼的研究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配方的尝试结果。
最让我震惊的是,在其中一页上,贴着一个老旧的食谱剪报,边角都已经发黄了,上面写着”祖传煎饼果子”。
张师傅看我盯着那张剪报,解释道:“那是她奶奶的食谱,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她奶奶是个有名的厨子,这配方传了好几代。”
“为什么一定要做满十五分钟呢?”我问道。
张师傅看了看正在厨房忙活的妻子,压低了声音:“她奶奶说,真正好的煎饼,每一层都需要火候到位,太快了香味出不来,太慢了又会糊。十五分钟,刚刚好。”
“可现在人们都喜欢快…”
“是啊,”张师傅叹了口气,“我也劝她改变一下,但她就是认定了这个。”
杨大嫂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本子,递给我看。上面写着:“你真的想学?”
我点点头。
“很慢的,不赚钱。”她又写道。
我笑了:“我不为赚钱,就是想学。”
就这样,我开始了跟杨大嫂学做煎饼的日子。每天下午五点,帮她收摊,然后一起回家,看她准备第二天的酱料和配方。
慢慢地,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杨大嫂五岁时因为高烧不退,导致听力受损,后来完全听不见了。她的父母是农村人,没有多少钱给她治病,也没送她去特殊学校。她是在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
十八岁那年,通过媒人介绍,嫁给了比她大五岁的张师傅。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还算和睦。她生下儿子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家庭上。
“你知道吗,”张师傅有一次对我说,“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说不了话而抱怨过。有时候我看她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发音,想学几个简单的词,心里特别难受。”
我问:“那她为什么执着于做煎饼呢?”
张师傅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因为这是她唯一能完全掌控的东西吧。听不见别人的议论,看不到别人的嘲笑,只要专注于面前的鏊子,她就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番话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五
转机出现在去年八月底。
那天,县城来了个开奔驰的女人,据说是从北京回来探亲的。她路过杨大嫂的摊位,闻到香味停了下来。
“一个煎饼,加鸡蛋加肠。”女人说。
杨大嫂没有回应,只是微笑着指了指黑板。
“她听不见的。”我在旁边解释道(那时我已经经常帮杨大嫂一起卖煎饼了)。
“哦…”女人愣了一下,然后指了指自己要的配料。
十五分钟后,煎饼做好了。女人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煎饼!”她赞叹道,“比北京那些网红店的都强!”
然后她做了一件让我们都意外的事情——拿出手机,对着煎饼和杨大嫂拍了好几张照片。
“能不能让我拍个视频,记录您做煎饼的过程?”女人问。
我帮忙翻译了这个请求,杨大嫂有些害羞,但还是点了点头。
三天后,一条标题为《这可能是中国最耐心的煎饼:聋哑大嫂坚持做15分钟的煎饼》的视频在网上传开了。视频中,杨大嫂专注地摊煎饼的样子,配上女人的旁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用十五分钟的坚持,告诉我们什么是匠人精神…”
视频最后,是杨大嫂写在小本子上的那个数字:156。
没人想到,这条视频会在短短几天内获得上百万的点击量。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六
县城的变化总是比你想象的要快。
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杨大嫂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不仅有县城的老街坊,还有专程从市里开车来的”粉丝”。
“我们特意从市里过来的,就为了尝尝这个网红煎饼!”一对年轻夫妇兴奋地说。
杨大嫂依然保持着她的节奏,一个煎饼十五分钟,不多不少。这意味着顾客们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奇怪的是,没人抱怨,反而有种仪式感——能等到一个”十五分钟煎饼”成了一种荣耀。
县城电视台来采访了杨大嫂。记者问她为什么坚持十五分钟。她在纸上写道:“因为这样才好吃。”
就是这么简单的回答,却让人感动不已。
她的煎饼从原来的5元涨到了10元,后来甚至涨到了15元,但依然供不应求。156元的目标,早就超额完成了。
然而,杨大嫂没有因此改变什么。她依然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出摊,依然坚持一个煎饼十五分钟,依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每天的收入和心得。
唯一的变化是,她请了我和另外两个年轻人帮忙。一个负责收钱和排队,一个负责准备配料,我负责跟顾客交流沟通。她给我们一人一天100元工钱,雷打不动。
“你现在每天赚这么多,完全可以多给我们一些的。”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说。
杨大嫂摇摇头,指了指儿子的照片,然后又指了指天花板。我懂了,她在为儿子上大学攒钱。
七
县城市场改造的消息是在今年春天传出来的。为了城市形象,老市场要被拆除,改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商场。这意味着,所有摊位都要搬迁。
消息传出后,杨大嫂明显变得忧心忡忡。她已经在这个角落站了一年多,顾客们都知道在哪里找她。搬迁意味着要重新开始,谁知道新的地方会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意?
市场管理处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可以申请进入新建的美食街,但租金不菲,一个月就要三千多。对于一直在路边摆摊的杨大嫂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那段时间,我经常看到杨大嫂对着计算器发呆,一遍遍地计算着收入和支出。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县里的一名官员找到了杨大嫂。这位官员是看了视频后特意来买煎饼的,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县里正在打造”非遗美食街”,想邀请杨大嫂的煎饼作为特色摊位入驻,租金减半。
条件是,杨大嫂需要把祖传的煎饼工艺申请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杨大嫂时,她愣住了,然后写道:“我这算什么非遗?就是家传的做法而已。”
“但你坚持的工艺和精神值得传承啊。”我说。
她思考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众人的帮助下,“十五分钟煎饼”被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大嫂也从一个街头卖煎饼的聋哑大嫂,变成了”非遗传承人”。
八
今天早上,我又去了杨大嫂的新摊位。现在她已经不用推着三轮车了,而是在”非遗美食街”有了一个固定的小店面,门口挂着”十五分钟煎饼”的牌子,旁边是她的照片和简介。
店里新添了一台平板电脑,顾客可以在上面点单,这样杨大嫂就不用担心听不见顾客说什么了。更让我惊讶的是,她的儿子——那个原本在念高中的男孩,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周末会回来帮忙。
“妈妈现在可厉害了,”小伙子骄傲地说,“上个月县电视台请她去教残疾人就业培训班,教大家做煎饼呢。”
我看着杨大嫂忙碌的身影,依然是那么专注,那么安静。她的世界也许没有声音,但却充满了香气和温度。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店面换了,工艺设备升级了,但她做煎饼的时间依然是十五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趁着名气大了扩大规模,多开几家分店。杨大嫂只是笑笑,在本子上写道:“一个人的手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就在前天,我看到她在本子上又写下了一个新数字:1560。
我问她这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笑,写道:“儿子说要考研究生了,以后的目标是每天挣1560元。”
我望着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的意义,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找到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然后耐心地坚持下去。
如今的杨大嫂,已经成了我们县城的一张名片。当地人会自豪地对外地来的朋友说:“我们县城有个聋哑大嫂,做的煎饼,那叫一个香!”
而我,则经常想起一年前那个差点被差评打垮的中年女人,和她坚持记录的那个小小数字:156。
生活总是充满惊喜,不是吗?就像一个煎饼,需要耐心等待十五分钟,才能尝到最美的滋味。
来源:荷叶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