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55岁的张先生正为一个顽固的伤口感染苦恼。几个月来,他尝试了各种抗生素,医生也开了好几轮药方,可那恼人的感染就是不肯退去。每次似乎好转一点,却总在不经意间卷土重来。医生挠头,张先生无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想象一下,55岁的张先生正为一个顽固的伤口感染苦恼。几个月来,他尝试了各种抗生素,医生也开了好几轮药方,可那恼人的感染就是不肯退去。每次似乎好转一点,却总在不经意间卷土重来。医生挠头,张先生无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案藏在细菌的“秘密基地”——生物膜(biofilm)里。这些细菌可不是单打独斗的孤勇者,它们聚在一起,建起了一座座微型“堡垒”,用一层黏糊糊的保护膜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更厉害的是,它们还有一种“秘密武器”——叫做“排出泵”(efflux pumps)的微型机器,能把抗生素像扔垃圾一样甩出去。这两个家伙联手,让细菌变得超难对付,甚至还能进化出永久的抗药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组合:生物膜和排出泵是怎么合作的?它们如何让抗生素失效?又为什么会让细菌变得越来越强?读完这篇,你会明白张先生感染为何这么顽强,也会知道科学家们在想什么办法来反击。
先来说说生物膜是什么。想象一座中世纪的城堡,高墙厚实,周围还有护城河,里面住着一群团结的居民。生物膜就像这样,只不过它小到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细菌聚在一起,用一种黏液——科学家管它叫“胞外多聚物基质”(EPS)——把自己包起来。这层黏液里有DNA、多糖、蛋白质和脂类,就像城堡的墙和护城河,挡住外来的攻击。
生物膜无处不在。你刷牙时牙齿上那层滑溜溜的东西?生物膜。浴室水管里堵住的脏东西?还是生物膜。甚至在医院里,导管、人工关节这些医疗设备上也可能长出生物膜。据统计,人体80%的细菌感染都和生物膜有关,够吓人吧?
生物膜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开始,几个落单的细菌(科学家叫它们“浮游细菌”)找到一个落脚点,比如伤口表面或医疗器械。它们粘上去,开始繁殖,分泌黏液,慢慢搭出一个小社区。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社区会长成一个复杂的3D结构,里面还有“水渠”让养分和废物流通。细菌在这儿不是随便挤一块,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造黏液,有的忙着繁殖,有的甚至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家。
抗生素来了,生物膜可不怕。首先,那层黏液就像一道屏障,能减慢抗生素的渗透,有些甚至直接被黏液分解或困住。其次,生物膜里的细菌生长速度慢,而很多抗生素专挑快速分裂的细菌下手,慢节奏的它们自然就躲过一劫。可这还不是全部,生物膜里还有更厉害的防线——排出泵。
排出泵是个什么东西?简单说,它是细菌细胞里的“微型吸尘器”。这些泵是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把抗生素、毒素这些有害东西吸进去,再一股脑儿扔出去,保持细胞内部干干净净。
这些泵需要能量才能工作。有些靠ATP——细胞的“能量货币”——驱动,就像插电的机器;有些利用一种叫“质子动力势”的东西,像是靠水流转动的轮子。排出泵有不同类型,有的只对付特定抗生素,有的像“多面手”,能同时扔出好几种药。这些“多才多艺”的泵尤其棘手,因为它们能让细菌一次抵挡多种抗生素。
排出泵不光是打仗用的,平时也挺忙。它们还能扔掉代谢废物、毒素,甚至帮细菌互相“聊天”时传递信号。在生物膜里,这些泵更活跃。因为细菌挤在一起,靠得近,它们能通过信号协调行动,排出泵的效率也更高。再加上生物膜里氧气少、养分分布不均,这些条件会刺激细菌开动更多泵。
所以,抗生素想攻进生物膜,先被黏液挡一挡,再被排出泵踢出去,难怪效果大打折扣。
生物膜和排出泵可不是各干各的,它们搭档起来威力翻倍。怎么回事呢?
首先,生物膜的结构很特别。靠近表面的细菌可能面对高浓度抗生素,但深处那些家伙受到的威胁就小得多。这种养分和药物的“梯度”让排出泵更有用——能干的细菌靠泵活下来,慢慢占据优势。
其次,生物膜里的细菌会“开会”。它们用一种叫“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的办法,通过信号分子聊天。一旦有抗生素入侵,一个细菌察觉到危险,就能通知大家:“快开泵!”于是,排出泵集体开工,把抗生素赶出去。
还有,生物膜的环境会改变细菌的生活方式。比如深处缺氧,细菌会切换到“无氧模式”,这种状态下排出泵更活跃。慢生长也让泵有更多时间发挥作用。甚至,泵还能扔出一些信号分子,影响整个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
这对组合让细菌在抗生素面前站稳脚跟,可它们还不满足——它们要进化得更强。
生物膜和排出泵不光让细菌暂时扛住抗生素,还帮它们进化出永久的抗药性。
细菌天生爱变异。每时每刻,它们的基因都在随机“试错”。大部分变异没啥用,甚至有害,但偶尔会有一个让细菌更能抗药。比如,有的变异让排出泵效率翻倍,有的改变抗生素的目标,让药失效。在普通环境里,这些“幸运儿”可能被其他细菌挤掉,或者直接被抗生素干掉。可在生物膜里,它们有保护伞。
黏液和排出泵降低了抗生素的浓度,给这些变异细菌喘息的机会。生物膜里细菌靠得近,还能通过“基因共享”(水平基因转移)把抗药本领传给邻居。更妙的是,有些研究发现,排出泵活跃时,细菌的变异速度会加快——可能是因为泵干扰了DNA修复,让错误累积得更快。
举个例子,科学家发现,在生物膜里对抗生素“头孢菌素”的细菌,常常先进化出更多的排出泵,获得低级抗药性。然后,这些家伙再慢慢积累其他变异,最终变成抗药高手。生物膜就像个安全的实验室,让细菌安心“试错”。
说个真事吧。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一种叫“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细菌,这家伙常在肺部或伤口里搞乱。它们造的生物膜特别顽强,普通抗生素拿它没办法。
研究人员试了新招:把抗生素和一种“排出泵抑制剂”混在一起用。结果呢?生物膜被打得七零八落,细菌也撑不住了。这招的原理是,抑制剂堵住了排出泵,抗生素就能留在细菌体内大干一场。虽然这还在动物实验阶段,但已经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未来能帮到像张先生这样的人。
面对这对“顽强组合”,科学家们没闲着。他们想了不少办法:
堵住排出泵:用抑制剂让泵停工,抗生素就能发挥威力。现在有些抑制剂已经在测试中,比如“PAβN”,效果不错。拆掉黏液墙:用特殊酶,比如“DNase”,把生物膜的黏液分解,让细菌暴露出来。打乱聊天:干扰群体感应,让细菌没法集体开泵。研发新药:找那些能穿透生物膜、躲过排出泵的抗生素,虽然难,但也在努力。这些招数还在研究中,但每一步都让我们离胜利更近。
张先生的感染不是个例。生物膜感染在慢性伤口、植入物感染里太常见了。明白排出泵和生物膜的配合有多厉害,我们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这不只是医生和科学家的事。你我也能帮忙——少乱用抗生素,支持研究,多了解这些知识,都能让抗药性少一点传播。
下次听到谁说感染老治不好,想想这些微型堡垒和清道夫吧。细菌很聪明,但我们人类也在变聪明。希望不久的将来,张先生能彻底摆脱困扰,迎来健康日子。
参考资料:Vareschi S, Jaut V, Vijay S, Allen RJ, Schreiber F. Antimicrobial efflux and biofilms: an interplay leading to emergent resistance evolution. Trends Microbiol. 2025 May 22:S0966-842X(25)00123-4. doi: 10.1016/j.tim.2025.04.01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410028.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