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七月十五鬼,就怕五月初一水”,明日五月初一,有啥预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6 05:46 3

摘要:“晦日”在古代是非常被重视的一天,通常人们会在这天进行大扫除来送穷祈福,扔掉破旧物品、清扫尘土脏污,将穷气、晦气送出家门。并且,这天要避免大笔开支或向外借钱,防止钱财外流;还有不晚归、多说吉利话的讲究,避免夜晚出行发生意外,以积极的语言和行动迎接新的一个月。

导语:“不怕七月十五鬼,就怕五月初一水”,明日五月初一,有啥预兆?

今天是公历5月26日,农历四月廿九,是农历四月的最后一天,民间称其为是“晦日”,这天我们站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亮的。

晦日”在古代是非常被重视的一天,通常人们会在这天进行大扫除来送穷祈福,扔掉破旧物品、清扫尘土脏污,将穷气、晦气送出家门。并且,这天要避免大笔开支或向外借钱,防止钱财外流;还有不晚归、多说吉利话的讲究,避免夜晚出行发生意外,以积极的语言和行动迎接新的一个月。

明日五月初一,对于农人来说是更加重要的一天,旧时人们通常通过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接下来一段时间旱涝的。例如,在《田家五行》中就有“五月初一日晴,主旱;雨,主涝”“五月朔日,东南风,主水;西北风,主旱”“初一雷,田鼓槌”等一些农谚记载。

从这些记载的农谚中来看,第一句是说古人通过长期的的观察总结出,如果农历五月初一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夏季多半会少雨干旱。反之,如果这天降雨较多的话,则可能预示后期会多雨成涝。

第二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刮的风以东南风为主的话,那么预示接下来的夏季里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如果这天刮得风以西北风为主的话,则往往预示接下来干旱少雨。

古人这句农谚是有一定道理的,农历五月通常进入梅雨季了,东南风与梅雨锋面活动相关,往往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而西北风则对应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伏旱天气。

第三句农谚的意思比较简单了,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五月初一这天打雷的话,则往往预示夏季可能会出现旱情。像中原地区的农谚“初一雷,旱三伏”等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说,如果五月初一这天打雷的话,则预示三伏天将可能会出现伏旱。

明日五月初一,在民间还有“不怕七月十五鬼,就怕五月初一水”的说法,什么意思?五月初一下雨有啥怕的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五一初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人们用“端午划船到月底”来形容降雨比较多。

端午下雨对于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比较喜欢的,称为是龙舟水、端阳水,人们认为用端午时下的雨水洗龙舟水能够去晦气、带来吉祥。

不过,对于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端午前后正是麦子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最后的关键,阴雨天气多,不仅影响粒重,还可能会引发倒伏,使产量下降。因此,在北方民间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等一些说法。

类似的农谚还有“五月初一天若漏,大船弯到屁股头”、“五月初一动一流,大船弯到屁股头”、“五月初一动一流,大船看到村跟头”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农历五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后期阴雨天气比较多,甚至会引发洪涝,淹没农田。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五月初一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麦子等夏收作物会获得丰收。反之,如果这天阴雨连连的话,农人就要发愁了,不仅会影响作物收割和晾晒,还可能延误下茬作物的播种。

明白上面的内容,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不怕七月十五鬼,就怕五月初一水”这句农谚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怕五一初一这天下雨,预兆后续阴雨连连的天气较多,导致小麦倒伏,甚至引发洪涝、淹没农田,使还没来得及收割的小麦出现穗上发芽和霉烂的情况,给农人带来损失。

七月十五 是“鬼节”的这个说法,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的。据说这天,地宫会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七月半被民间人们称为是“鬼节”,小孩听了会害怕。

其实,不用害怕的,在古代七月十五不仅是祭祀和祭祖的日子,还是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这个时候,有一些地方的农作物成熟收获了,民间百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老话说“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进入农历五月份,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就要开始收割和晾晒归仓了。如果这个时候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接下来阴雨连连的天气可能会比较多,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小麦没法收割,腐烂在地里,出现穗上发芽和霉烂的情况。

古代时,农业生产水平比较地下,产量本来就低,一旦因天气出现减产,人们就要饿肚子了。所以,人们更希望这段时间多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有利于收割小麦和晾晒,还能有时间修整土地,及时播种下茬作物。因此,有了“不怕七月十五鬼,就怕五月初一水”的讲法。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老辈人说的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