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单位里刮起了一阵"年轻化"风潮。领导们总说"要给年轻人机会",可实际工作中,年轻人累得脚打后脑勺,老同志却常被晾在一边。有人抱怨:"现在单位成了年轻人练手的地方,老同志反倒成了打酱油的。"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不少单位的现实。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话题:
最近几年,单位里刮起了一阵"年轻化"风潮。领导们总说"要给年轻人机会",可实际工作中,年轻人累得脚打后脑勺,老同志却常被晾在一边。有人抱怨:"现在单位成了年轻人练手的地方,老同志反倒成了打酱油的。"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不少单位的现实。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话题:干部年轻化到底是好事还是折腾?
1. 年轻人上位快,但干活总踩雷
现在单位招人,动不动就要求"35岁以下""硕士学历"。就拿我们隔壁县来说,去年新招的几个大学生,分配到扶贫办后连老乡家狗都不怕,可一问扶贫政策就抓瞎。有回搞产业调研,愣是把养鸡场说成"家禽繁殖示范基地",气得老乡直拍桌子。
2. 中年干部夹缝求生,干多干少都憋屈
45岁的张科长在办公室干了十几年,现在天天被年轻领导叫去"学习新思想"。有次单位评优,明明他带的团队拿了第一,最后功劳全归了分管领导。现在他办公室抽屉里常年备着降压药,逢人就说:"咱这岁数,干也干不动,歇又歇不得。"
3. 老同志坐冷板凳,浑身本事没地儿使
前年退休的李工,以前是单位的技术大拿。现在新来的年轻人搞系统升级,愣是把老设备参数全改了,结果系统崩溃三天没恢复。要不是老李偷偷带徒弟重装了备用系统,这黑锅还不知道谁背呢。
1. 选人像选秀:年龄成了硬指标
有些单位搞竞聘,三十五岁没当上科长直接划入"观察期"。结果呢?去年市里有个局,新提拔的五个科长里四个是"空降兵",在原单位就是普通科员,到了新单位连办公室门朝哪开都找不着。
2. 干活像接力赛:传帮带变成甩包袱
单位搞"老带新"本是好事,可现在成了"签字画押"。新人犯错全由导师背锅,做得好倒是自己的功劳。有年轻同事私下吐槽:"我导师去年带了三个徒弟,现在个个成了他的'活祖宗'。"
3. 激励像撒胡椒面:干多干少一个样
我们单位去年评先进,硬是把二十年工龄的老王和刚转正的小刘绑在一起评了个"最佳组合"。结果老王气得差点辞职:"我带他干了一年,最后功劳平分,这跟抢我养老金有啥区别?"
1. 选人别光看脸:能力才是硬通货
某县医院搞改革就挺聪明:急诊科主任必须从临床一线选,办公室文员可以招应届生。结果急诊科的刘大夫50多岁,带着年轻人搞急救演练,去年成功救回三个心脏骤停的病人。
2. 分工要像打游戏:各展所长才能通关
江苏某街道办搞了个"年龄搭配工作法":年轻人负责直播带货搞宣传,中年干部跑社区解难题,退休老支书当参谋出点子。就靠这招,他们去年老旧小区改造得了全省表彰。
3. 激励要像打游戏升级:过了这关才有新装备
深圳某单位最近出新规:工作满30年自动晋升"资深顾问",工资涨15%,还能带徒弟拿课时费。这下可好,老会计王姐主动申请带新人,她说:"这下终于不用天天帮年轻人改错别字了。"
干部年轻化不是赶鸭子上架,也不是给老同志发退休证。就像炒菜得荤素搭配,单位用人也得老中青结合。年轻人有冲劲,但得有人教着把方向;老同志经验足,但得给机会让他们传帮带。说到底,单位不是竞技场,而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划桨的大船。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数据来源:本文案例综合基层调研与公开报道,反映普遍现象,具体个案可能存在差异。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