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赋》|信 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5 20:04 3

摘要:暮春时节踏入博物馆,檐角铜铃与风相和,恍若叩开千年光阴的门环。玻璃展柜里的光影织就经纬,将散落的文明碎片缀成锦缎,在时序深处铺陈开来——这里是历史的容器,亦是文明的年轮,每一道纹路都刻着“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的密码。

《博物馆赋》

文//信 真

暮春时节踏入博物馆,檐角铜铃与风相和,恍若叩开千年光阴的门环。玻璃展柜里的光影织就经纬,将散落的文明碎片缀成锦缎,在时序深处铺陈开来——这里是历史的容器,亦是文明的年轮,每一道纹路都刻着“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的密码。

展厅穹顶漫下的柔光,如同一双手轻轻托起岁月的重量。商周青铜器的狞厉纹章、汉唐陶俑的从容笑意、宋瓷的雨过天青,皆在这方天地里静候对话。最动人心魄的当属陶瓷展区,那些泥土与火焰的子嗣,从红山文化的陶罐开始,便踏上了跨越八千年的旅程。半坡彩陶上的鱼纹还在流动,仿佛能听见仰韶先民汲水时的歌谣;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驼铃虽已沉寂,却仍能想见长安街头胡旋舞的鎏金身影。至若宋瓷,汝窑的天青如截取了云端之色,哥窑的冰裂似凝固了冰河初开的刹那,每一道釉色都是工匠与时光共谋的奇迹。

博物馆的墙壁从不言语,却比任何典籍都更懂得诉说。当指尖抚过展柜玻璃,与千年前匠人留在陶坯上的指纹遥相呼应,忽然懂得“见証历史”四字的分量——不是冰冷的年表罗列,而是让破碎的鼎彝重聚,让褪色的绢画复彩,让泥土里的文字开口,让窑火中的精魂重生。在这里,商王占卜的龟甲与明清官窑的瓷片并立,仿佛看见王朝兴衰在釉色里沉淀;新石器时代的陶罐与当代艺术家的青瓷新作相望,恰似文明长河的上游与下游在晨光中照面。

有人说博物馆是凝固的史诗,我却觉得它更像一枚活的琥珀。你看那明代青花瓶上的缠枝莲,至今仍在时光里舒展藤蔓;清代珐琅彩碗中的牡丹,犹自带着康乾盛世的露珠。这些器物曾盛过商周的月光、承过唐宋的雨雪,而今在射灯下静静呼吸,将千百年的烟火气酿成琥珀色的秘酿。当孩童指着唐三彩马驹惊呼“它的尾巴在摇”,当老者对着元青花梅瓶老泪纵横,你便知道,文明的基因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不同的血脉里悄然传承。

走出博物馆时,晚霞正为飞檐镀上金边。回望那座青灰色的建筑,忽然明白为何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没有课本的教条,却教会我们敬畏每一片碎陶里的春秋,珍重每一道釉色中的山河。陶瓷如此,文明亦然,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从远古奔涌而来,又将向未来奔涌而去。正如展厅尽头的留言簿上,有少年写下:“看见汝窑的天青,才知道什么是‘雨过天青云破处’,原来古人的浪漫,都藏在泥土烧制成的梦里。”

暮色渐浓,博物馆的轮廓在城市灯火中愈发清晰。这方天地里,每一件器物都是文明的标点,连缀成永不终结的诗篇。而我们,既是读诗的人,亦是续笔的人——以史为鉴,让古老的智慧照进当下;以器载道,让千年的窑火在未来重燃新焰。当月光再次漫过展柜,那些沉睡的文明碎片,终将在凝视与聆听中,化作照亮前路的星辰。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