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即使如此,王羲之真迹也并未被有效保存下来,书坛流行的大部分作品是后世书家的勾摹作品,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后来唐代的僧人怀仁曾奉命从民间王羲之真迹中集字,形成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集王圣教序》。这件作品虽为集字,但是也能比较准确地展现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貌,因为
王羲之书法的传承,在历史上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唐代之前,王羲之真迹大部分散落在民间,并不系统。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们从民间搜集王羲之真迹,并命他的臣子们进行勾摹复制,才使王羲之书法在唐代得以大面积传播,李世民可谓是王羲之坐上“书圣”宝座的一大功臣。
但是即使如此,王羲之真迹也并未被有效保存下来,书坛流行的大部分作品是后世书家的勾摹作品,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后来唐代的僧人怀仁曾奉命从民间王羲之真迹中集字,形成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集王圣教序》。这件作品虽为集字,但是也能比较准确地展现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貌,因为字数众多,它就成为人们学习王羲之书法最系统的一部法帖。然而遗憾的是它的真迹不存,仅仅留下碑刻版本,碑刻与原迹的区别想必学过书法的书友都深有体会,这两种版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这样一来,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唐代有很多人学王羲之,是通过真迹或勾摹的墨迹学习的,都能够比较直观的体会到书圣的用笔,而从唐代以后,则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学到这些墨迹,再加上五代时期的战乱导致大量墨迹在流传过程中莫名消失,宋代的人们想学习王羲之就更难了,以至于整个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书坛,基本是与王羲之无缘的。南宋的赵构虽然提倡对王羲之书法加以整理并传承,但是很无奈,并未形成大气候。这一现状真正得以改变其实是从赵孟頫开始的,赵孟頫毕生倡导复古魏晋,尤其是对于王羲之书法,他很重视。他一生通过自身对于魏晋书法的深度挖掘,基本上掌握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他临摹的《集王圣教序》,也使得这一字数最多的王羲之行书重新有了最接近原作的墨迹,与冯承素勾摹的《兰亭序》成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两大法宝。所以赵孟頫临摹的《集王圣教序》弥补了我们在学习碑版《集王圣教序》时的不足,他的努力使得王羲之笔法得以更加有效地传承。
来源:晋韵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