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每周文摘(第一五八期)2024.12.16—12.22

B站影视 2024-12-27 17:35 1

摘要:开发布匹瑕疵检测系统,助力传统纺织厂升级成智慧工厂;攻克新型材料焊接“卡脖子”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练就绝技绝活;为大飞机加工设计新零件,创新工艺提升零件制造效率……近年来,不少90后、00后加入技能大军,扎根一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

职教聚焦

01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能大军

夯实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能大军,支持他们成长成才。

开发布匹瑕疵检测系统,助力传统纺织厂升级成智慧工厂;攻克新型材料焊接“卡脖子”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练就绝技绝活;为大飞机加工设计新零件,创新工艺提升零件制造效率……近年来,不少90后、00后加入技能大军,扎根一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技能力量。

经过多年培养发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但从规模、素质、结构等方面衡量,仍有一些短板弱项,比如高技能人才偏少、部分技能岗位用人缺口较大、产业工人老龄化程度加深等。大国工匠是“顶梁柱”,无论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必须夯实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能大军,支持他们成长成才。

建好技能竞赛这个“大舞台”。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年轻人具有示范作用。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手平均年龄仅22岁,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不到30岁的选手约占七成,年轻人凭借精湛技艺为国争光,成为更多技能小将的学习榜样。据统计,全国每年有上千万名企业职工和院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应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践,提升竞赛的专业性、互动性、实用性,带动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奖,为年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阶梯、拓展机会。

用好“新八级工”改革这个“风向标”。过去,技能岗位职业“天花板”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人社部门近年来试点推行“新八级工”改革,持续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逐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引导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目前,各地已累计评聘4000多名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应进一步发挥人才评价“风向标”作用,大力推动“新八级工”改革提质扩面,鼓励更多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收入、待遇、荣誉等相衔接,在全社会树立“技高者升级、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激发年轻人投身技能岗位的积极性。

架好校企合作这座“互通桥”。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是产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因素。加强校企合作,紧贴产业实际和未来所需开展技能教学培训,才能高效培养急需紧缺的工匠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推广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开设企业“订单班”、组织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尽早熟悉技能岗位,坚定职业志向。倡导企业积极践行新型学徒制,与院校开展技能研修、名师带徒、同业交流等,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让年轻职工从“一技在手”向“学技终身”转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随着政策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学技能有奔头、干技工能成事的共识正在形成。期待更多年轻人把握机遇、奋发有为,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投身技能岗位担当大任、出新出彩。

02

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四个更加注重”

18日上午,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新质生产力”人才创新培养分论坛在北京举办。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在致辞中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布局,均产生深远影响,人才培养必须紧跟发展要求。在职业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创新功能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提升上。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影响直接而显著。”林宇表示,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特性,以及近年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改革方向,职业教育对产业的贡献和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才培养分类上,职业教育以行业、产业、岗位为依据制定专业目录,而非按照学科结构进行部署,使得其与产业的对接更为直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要求学校对产业的发展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林宇表示,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四个“更加注重”:

一是要更加注重对接产业、融入地方。林宇指出,对接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属性所在,职业教育需要坚定其融入地方经济、支撑区域发展的定位。2022年两办《关于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工作格局和改革任务,其中“一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就是要求发展符合省域经济社会需要、适应当地产业和教育基础的职业教育,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则是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对接好产业、服务好产业的目标要求。

二是要更加注重聚焦内涵、提高质量。林宇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而质量则是一切服务与创新的基础。在“一体两翼五重点”框架下,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五金建设”本质上就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要素的质量,这直接决定了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是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公平普惠。林宇注意到,当前职业教育的生源多样化趋势愈发明显。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相关性愈发紧密。面对多样化的生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如何在教育体制设计中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成为职业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是要更加注重拥抱时代、走向世界。林宇指出,数字化是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正在加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加剧。过去的数字技术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手段,有限地改变着教学形态,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有可能颠覆我们的教育状态和教学形态。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数字化的大潮,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职业教育“走出去”已经成为现实,真正实现了“用中国方案在境外培养当地的学生”,这是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客观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特征。林宇强调,职业教育“走出去”应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发展所需为主要目的。

03

办“精”中职学校的七大抓手

办精中等职业学校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技术进步,绝大部分中职学校从完整的中等技能人才培养者,蝶变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合作者,自成一体的系统育人被因对口升学而形成的分段育人所取代。中职学校必须适应新变化,洞悉“精”的内涵,把握“精”的精髓,探索“精”的路径,做到办学定位精准、师资队伍精诚、专业设置精当、课堂教学精彩、学校管理精细、学生面貌精神、学校文化精美。

办学定位精准。首先,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不管学生是以升学为主导还是以就业为目标,都必须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纯洁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健全的人格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其次,要围绕职业教育特质办学。要积极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化,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手脑一体综合发展,让学生会思考、善创新、能操作。再次,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所赋予的教育教学重点,为学生升学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夯实素质基础、情感基础。在做好在校生教育的同时,做好在职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

师资队伍精诚。首先,从打造“金师”出发,重视和加强教师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教育。以做新时代教育家为目标,提升思想品质,提纯职业道德,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面对教师发展,全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充分利用好国培、省培等校外培训渠道,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培训,做到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理念培训和方法培训并重。再次,重视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发展。引导教师依据新时代教师专业化标准,确定自己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长远目标,在学习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最后,要引导教师学会反思。找出自己教育教学的短板和弱项,提升和发展自己。

专业设置精当。首先,从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办学资源、人才培养要求等实际出发做好专业设置工作。学校专业数量不宜过多,不能因为以升学为导向,而不顾条件扩大专业设置数量。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来看,过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学生人生辉煌的重要基础,作为职业教育基础的中职学校必须让学生从接受职业教育一开始,就能得到系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教育。其次,主动做好专业教育对接工作。依据对口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要求、课程要求、教育要求、教学要求,做好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工作。再次,从相关专业岗位特有的职业核心素养出发,完善教学内容,课程既要符合“职教高考”方案要求、符合对接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又要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聚焦专业核心素养,开设相关课程。

课堂教学精彩。首先,转换教学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设计教案,内容与目标相符,方法与学生学习能力适配,教学过程面向所有学生。其次,转换教学侧重点,变“告诉”为“引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把握,让学生学会学习。再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拥抱数字革命,赋能课堂教学。

学校管理精细。首先,要健全制度。依据“以人为本”理念、“有序而又充满活力”原则,做好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一方面学校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都有可依据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内容的完善工作,随着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制度的相关内容也应作出改变。其次,做好制度执行情况的学校监测检查和工作主体的自我评价工作。同时定期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再次,下移管理重心。要从校级层面向系科、教研室、课堂下移,力图关注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道工作环节,探索从课堂教学创新“小切口”出发撬动学校教育教学大改革。最后,强化过程管理。做到事前准备充分,有目标、有标准,事中监测到位,有检查、有建议,事后评价及时,有反思、有改进。

学生面貌精神。首先,更新理念,真正把学生视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情感上尊重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发展上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远离自卑、建构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其次,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中职学校的学生较为复杂,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差别比较大,只有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引导,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再次,引领学生做好人生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建构自己的长远或阶段发展目标,对照目标和标准反思学习、生活现状,找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学校文化精美。首先,从教育真谛、育人使命、发展轨迹、类型特质、师生乐园、时代要求、未来目标等出发,提炼具有鲜明职教特质的学校文化,让学校的教育者、学习者从中受到鼓舞、得到感悟。其次,着力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文化的建设,打造让学生目能视及、耳能听到、鼻能嗅到、体能触到的立体校园文化。校园布局合理,区域功能明确,形象标识独特,景观富有趣味而又具有教育意义,学习场所温馨而又井然有序,生活场所舒适而又文明健康,既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又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从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原则出发,打造动态的学校文化建设机制。学校文化必须随着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整、丰富和改进,保持旺盛的活力。必须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让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认知、认同学校文化,让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真正能引领师生发展。

(作者周俊: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员)

04

职业教育要有组织地开展“顶天立地”式科研

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散”“弱”“虚”三大问题,并给职业教育战线列出了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15个领域。笔者长期在职业教育领域工作,就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科研也谈点自己的体会。

要明确定位,回应时代之问、发展之需。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要胸怀“国之大者”。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要求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的整体性变革。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与规律,但职业教育学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还不健全,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面临着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重任。

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应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大逻辑”出发,对标建设教育强国,担负起探索和揭示职业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使命,助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话语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源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人力资源需求不同,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路径模式也自然各有不同。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要把省域职业教育作为研究的“根据地”,杜绝南橘北枳的简单复制。

职业教育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产业升级持续加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实践时时处于变革之中。科(教)研工作要把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主战场”,有效指导专业设置迭代、课程内容升级、教学方式革新、人才培养提质,重塑人才培养范式,与时俱进地培养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研以致用,产出理论之花、实践之果。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要把重大职教战略问题和教学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开展“顶天立地”式科(教)研,更好地探索规律、推进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以研咨政,为职教改革“破题”。树立前瞻思维,面向职教改革前沿,强化预研预判,注重基础性、前瞻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制度,全面提升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坚持以研兴教,为教学实践“提质”。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教育教学现实问题,强化实践性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产出一批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高水平成果,有效服务职业院校实践创新。

坚持以研强技,为产业升级“赋能”。强化应用导向,瞄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实施校企协同创新,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让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要多元协同,汇聚思想共识、行动合力。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协同研究的必要性,需要跨界整合研究资源,创新科(教)研组织形态,形成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研究队伍。

要做强主力军。完善省市县三级专职研究机构和队伍,推动按照专业大类配齐专职研究人员,支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引导职业院校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欲强教师,先强教研”,让广大教师在教研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升专业素养。

要壮大同盟军。广泛联合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建教研团队、科研团队,把生产实践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把行业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把生产研发项目转化为教育教学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

要依托有基础、有特色的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校、行业企业建立研究机构,建立柔性合作机制,营造百花齐放的职业教育科(教)研环境。

(作者:王志刚,系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

05

上海:融合、互通、数字化,

职业教育如何“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11月3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护理专业的吴梦贤和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在实训基地练习静脉输液技能。不同的是,这一天,李强总理来到学校,不仅为学生们的实操技能点赞,还深入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就业想法,并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水平。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电2班的王志超,是今年的毕业生。如今,他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乐孜芯创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制造部担任助理组装工程师,负责新产品打样开发,主导FMEA分析、DOE实验设计以及SOP标准作业程序制作。

李强总理为何专程去一所职校调研?在本科生、研究生云集的集成电路龙头企业,高职学生凭借什么能力成功入职?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情,背后却是今年职业教育领域悄然发生的变化。

职教本科加速拓展

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意味着,从2021年到2025年,短短4年内,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扩张十倍左右。

12月,教育部更新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增设数量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年。此次新增设的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同时,新增的专业中,近半数是职业本科专业。

上海也在积极行动。目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是上海唯一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建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等15个本科专业,而正在积极“升本”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9个专业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6个专业,大多是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或是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岗位。

贯通:破除升格“天花板”

与此同时,作为职教本科的有效衔接,上海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也在不断扩容,扩容的专业更多集中于计算机、数字工程等未来产业需求的岗位。

今年7月,上海第10所“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上海浦东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约270人,专业集中在飞行器维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融媒体技术与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同时,今年,上海新增20个中高贯通专业、8个中本贯通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这些新增专业属于社会需求大、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它们面向上海的新兴战略产业,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经济。

而就在11月底,上海明确2025年增设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首饰设计与工艺等28个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专业,与数字工程技术相关的专业居多。同时,2025年上海将增设5个中本贯通专业点,其中4个专业和计算机工程相关。比如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贯通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此次分别与上海工商信息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首次开展中本贯通专业的培养,与上海立达学院合作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中高职贯通、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中本贯通……这些“贯通、多元”的晋升路径,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升格”开辟通道。

人才培养“随需而变”

今年,职业教育领域两个频频出现的新名词——“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职学生王志超成功入职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依靠的正是市域产教联合体——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推出的“住企培养”育人方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岗位对接,在实践中钻研专业知识,不仅提升了我的技术水平,还锻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为这一家企业“量身定制”输送人才,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针对开发区13家重点企业及5所职业院校开展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核心产品需求,并建立区域产业人才供需平台,一企一策,根据13家企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了不同的需求解决方案。

如果说,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区域经济联系紧密,那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则把全国行业内的产业用人需求和学校培养需求上下打通、对接。

在沪成立的全国健康美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的信息平台,内容十分丰富,也很实用。“找产业”栏目提供产业链谱系图,上下游等分析;“找企业”栏目可以让学校了解周边企业的用人信息;“找院校”提供企业附近的相关产业院校信息检索。平台实时动态更新,捕捉市场一线资讯,构筑产业链、岗位、专业的关联画像。同时,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做好产教数据的对比、分析、匹配和预警。

变化不仅停留在某个职校的个案上。上海正在建设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包括5个国家级和9个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锦江集团、上汽集团等国有企业,字节跳动、蔚来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本科高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创新良性互动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数字化提升办学能级

戴上专门的眼镜,在虚拟世界中,拿出扳手,就能在新能源汽车发动机上操作。同时,零部件的各种指标参数以及相关的操作手册,都会同步显示在眼前。“就好像钢铁侠在头盔里看到的一样。”如今,这一“5G+XR全息虚拟实训”课堂出现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今年,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推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数字化教学平台,使学生在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强化应用能力。

在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全国城市设计数字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智慧树平台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平台。目前,平台融合了31门专业课程和162个课程知识点,未来探索形成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智慧树平台的先进技术,用户能够便捷地访问和学习这些课程,享受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将更加“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作者:李蕾)

NEWS

地方热点

01

广东:广州扩大中高企长学制

9所中职的12个专业参与试点

近日,广州2025年中高企协同推动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名单正式公示,参与的中高职学校和企业覆盖面进一步提升,2025年拟招约600人。记者走访发现,首次试点的学校生源质量符合预期,但地方政府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高职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9所中职的12个专业参与试点

广州市教育局官网公示的2025年中高企协同推动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名单共包含9所中职学校的12个专业、7所高职学校及对应的合作企业。

相比首次试点仅有2所高职、2所中职、4个专业,2025年参与的学校规模有较大提升,企业覆盖面从市属国企扩大到优质民企。相关学校办学实力强、专业优势突出,具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得到相关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大力支持。每个专业暂定招收50人,考生须在广州中考第一批次“三二分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志愿中报读,具体仍待上级批准。

从入围数量看,作为区属中职,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榜上有名,位居第一,引发外界关注。该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埔区是广州东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申报的专业分别聚焦低空经济、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等区域的未来与优势产业,与对口高职、行业企业的沟通比较顺畅。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多所中职学校相继宣布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联合企业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此前,这些学校还来到广州交流取经。

长学制可视为加强版“订单班”

长学制人才培养,是指有关高职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广州自2024年起在全省“第一个吃螃蟹”,共招收23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据介绍,智能新能源汽车、医药卫生等产业领域技能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实行“2年(中职)+2年(高职,教学实施一般在中职)+1年(企业实习)”的长学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形成“预科”加“专科”连贯衔接。

按照规划,区别于普通的中职3年+高职3年或中职3年+高职2年(“三二分段”)学制,在中高企协同推进长学制人才培养中,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协同深度参与育人全过程,整体构建与一体化设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根据需要安排三方教学场地及师资,有效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标准。学生不再为高考、分段实习而烦恼,毕业可获得中、高职毕业证,企业认证及职业技能证书,所具备的技能更符合行业实际需要,就业上多了一层保障。

当前,广州每年约有80%中职毕业生升学,但现存主流的升学方式存在不足。比如,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度不高、对接不稳定、学习内容重合,与产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等。

“长学制可以视为结合‘三二分段’与‘订单班’的加强版,是中职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办学定位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为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副校长齐忠志透露,今年长学制班招生平均分540分,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第二,最高分为616分,足以证明该模式的受欢迎程度,接下来该校计划将长学制班延伸到所有校企合作基础好的专业。

建议:通过税收减免等改变“校热企冷”现状

多位受访者认为,经济转型对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出了更高要求,3年中职阶段的培养已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鉴于此,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打造了各层次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家住增城的倪滋,在今年9月以616分入读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药剂专业长学制班。她说,自己数学比较好,对化学也有兴趣,目前对专业有了初步了解:“这里课堂氛围不错,同学们听课都蛮认真的,我先安心学习,未来就业应该不错,还要争取考本科。”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药剂和中药学专业带头人伍雪芳,中医康复专业带头人黄雪莹共同提到,新模式的核心是“一体化”,切忌变成纯升学贯通渠道,而要注重高技能人才能力的系统性、连续性培养。她们在实践中发现,高职的参与度还有待提升。同时,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企业不仅要测算五年后的用人需求,还要从更早阶段、以更长期的眼光培养人才。对此,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副校长丘东晓建议,可通过税收减免、荣誉授予等激励措施真正激发企业端,改变目前合作“校热企冷”的状况。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02

山东:政、行、企、校四个主体协同发力!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山东是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是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支持政策,多元主体举办职业教育,产教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12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山东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0余年来保持在95%以上,2023年各主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72.1%来自职业院校,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今后一个时期,山东重点在推动政、行、企、校四个主体协同发力上下功夫。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强化统筹,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加强政策引领、积极搭建平台、主动牵线搭桥、强化支持保障,做深做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落实落细金融、财政、税收、土地、信用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全力推动产教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从行业层面来说,要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实施行业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行动计划,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人才需求预测和共性技术清单,有组织、成建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内的产教供需对话、联合育人、技术服务和研发攻关等,持续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夯实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把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建设延伸到培养环节,以人才、资金、设备、技术、标准等参与合作办学,校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相互赋能。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全面融入区域和产业,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锻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界都认可、企业靠得住”的一流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先进的生产实践资源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将最新的职业岗位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山东将全方位推动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同向同行,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画好产教融合“同心圆”,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加快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好地赋能现代化强省建设。

03

浙江:衢州产教融合 聚“链”向优

日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江山学院暨江山门业定制家居产业学院揭牌仪式在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举行,开启了职业院校携手行业协会和企业,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的新篇章。

从2004年“试水”订单班,到2009年成立全国首家校企合作协会;从2023年颁布地市级有立法权以来的首部职业教育促进条例——《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到2024年组建衢州智造新城产教联合体,并入选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0年来,衢州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拉近校企距离、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项目为载体,是学院也是企业大后方

走进衢州理工学校,位于技真楼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项目吸引了不少访客。这也是衢江区立项投资1500万元打造的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

2019年,为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浙江开始评选“五个一批”项目。“‘五个一批’评选为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可以精准发力、系统规划。”时任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志贤说。

于是,围绕衢州当时主要发展的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主导产业链,职业院校和企业规划了一系列契合区位特色、产业需求的联盟、基地和项目:衢州学院的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衢职院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大健康公共实训中心,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的衢州市旅游健康公共实训基地、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衢州市智能交通公共实训基地……截至目前,衢州共有国家级职教集团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所、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8家、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0个、省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个,以及省级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4个。

与此同时,在市发改委等部门的争取下,衢州还拿到了“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9425万元,两家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到29.43万元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免优惠。实打实的奖励与优待,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热情,缓解了“校热企冷”的尴尬。

随着合作深入,更有不少学校抢先一步,与企业进入了共建产业学院阶段。从2012年以来,衢州陆续挂牌了10多家产业学院。“成立产业学院后,双方合作有了实体化运作的办公实践空间,学生归属感更强,企业也愿意投入更多资源来培养学生。”衢职院教务处处长王建告诉记者,以学校华友新材料学院为例,该学院挂牌后,企业拿出真金白银,在校内建设了产教融合实训就业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设立了华友奖学金与发展专项基金。充足的资金和坚实的保障帮助学院搭建了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成为企业储备人才的孵化器,实现了良性循环。

以实战为导向,是技师也是导师

在衢州中专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办公室主任徐建雄。他正和学校机电专业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杨宗斌,商讨“红五环班”下一步的安排。合作20年,从热血青年到两鬓斑白,双方早已处成了老友,学校也将红五环集团的师傅们视为教学的最强伙伴、育人的最佳拍档。

市教育局高职成教处处长吴小伟介绍,《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颁布后,市教育局加大了教育助企行力度。在高频率的走访调研中,“毕业生上手慢、定力差”的问题被多次提及。

如何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干一行爱一行呢?衢州一些职校尝试把企业师傅“排进”课程,把企业的工作场景和考核办法搬进校园,让学生从高二起就以“预备员工”的身份适应企业的氛围。

衢州中专与红五环集团在校内共同开设了一条企业零部件生产线,由红五环集团送来毛坯件,省级技能大师徐建雄和技术骨干姜昊共同指导师生加工。成品经验收合格后,再由企业收回使用。“我们进学校不仅是教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规定,这也是社招员工比较欠缺的。”徐建雄表示。

在江山,衢州第二中专家居设计与制作专业高三学生正在开月度例会。学生们逐个上台汇报本月的实践心得和成果,打分的是当地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老师傅们。副校长王林玉告诉记者,在江山市门业定制家居协会的牵头下,学校牵手浙江王牌门业有限公司、浙江舒福家门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着力打造“现场工程师定向委托培养”模式。

据悉,按照这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读期间可以拿到委培费和实习工资,还能接受为期12个月、来自企业师傅的一对一指导。现场,王牌门业设计总监张志杰展示了自己为学生袁文娜设计的实习安排表,涉及全屋定制设计、拆单、数控设备操作、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生产管理等诸多环节。其间,他手把手带着袁文娜参与每一个环节。“我们实行的是‘委培生与员工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休闲娱乐在一起’的实习制度。而且只要有需要,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师傅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的技能得到了提升,对企业及行业的感情日益深厚,成为产教融合的最佳代言人。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文化艺术赛道二舞台布景小组(赛项)银奖的袁文娜周末常常来厂里帮忙,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自主创业、公司年产值在80万元左右的张小坤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就读衢州中专的“红五环班”,是师父徐建雄的指点让他完成了从设备操作员到技术开发者的身份转变。

以服务为锚点,是平台也是黏合剂

2023年,衢州市工匠学院在衢职院揭牌。这个学院的诞生得益于此前教育助企行的调研。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教育系统有两方面需求,一是输送新员工,二是帮助在职员工提升。在职员工的需求又分为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两大类型,这些教育系统都大有可为。”吴小伟表示,衢职院之前就承接了共富学院、退役军人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女子学院、保姆学院等多条线的职工培训业务,授牌工匠学院后,整体规划课程以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可谓水到渠成。

在衢州市工匠学院的引领下,全市职业院校已培训14万余人次,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768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17353人,同时每年还有一场场劳动和技能比赛、技术创新研讨会、学徒拜师礼在企业间举行。工匠学院成了增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紧密度的黏合剂。

同时,承办工匠学院还倒逼职校主动出击,深挖企业需求。衢州理工学校今年9月刚挂牌的衢江工匠学院,为解决衢江通航之后船员紧缺问题以及方便当地市民就近培训,于是便向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寻求合作,又对辖区相关企业开展走访座谈,梳理出船员群体的培训诉求。校长曾善群说:“有的诉求虽然没办法在本期培训中立刻解决,但是能成为学校后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灵感。”

经历了工匠学院培训的筹备,衢州理工学校意识到,走访服务企业应常态化。因此,学校明确,在校内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要确定一处联系点,设立驻企工作站,且每周必须走访一次,每学期要为企业解决一个困难。

机电专业教师、副校长王英每周三下午都会到衢州智造新城转转,这里是她的联系点。前不久通过将活塞打孔机改装成分度攻丝机,她帮助其中一家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超一倍,增加效益年均达50万元。她的工作成果得到了智造新城的认可,得益于此,园区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接待学生参观实习实践,也有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参与课程设计,双方互动频频,成了共同成长型友邻。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畅通产教供需对接渠道、加快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的内容与形式,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探索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推进政校企地一体化建设。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