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这句话,你可能听过,甚至说过。就在上周,我在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写作业磨蹭,气得把孩子的书包从窗户扔了出去。群里有人说她“太极端”,她却回复:“你们没当过妈,根本不懂!”是的,我们太懂了。每天催孩子起床、盯着写作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这句话,你可能听过,甚至说过。
就在上周,我在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写作业磨蹭,气得把孩子的书包从窗户扔了出去。群里有人说她“太极端”,她却回复:“你们没当过妈,根本不懂!”
是的,我们太懂了。
每天催孩子起床、盯着写作业、检查错题,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孩子考了99分,你问“为什么不是100”;孩子考了第一名,你担心“下次还能保持吗”。我们累得喘不过气,孩子也活得战战兢兢。
但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这种焦虑升级为暴力。
2023年,山西临猗县一名10岁男孩被生母和继父长期虐待致死,遗体被埋在墓地;2024年,北京一名初中生因成绩不达标,被父亲用皮带抽打至全身淤青,最终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越无能的父母,越习惯用情绪管理孩子。
1. 情绪失控的本质是认知缺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一凡指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缺乏系统思考,只会用“打骂”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考砸了,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丢脸”,而不是“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这种认知片面性导致情绪失控,把教育变成发泄。
科学依据: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提到,焦虑和愤怒本身是预警信号,但若家长只会用“压制”处理情绪,反而会放大负面效应。例如,打骂会让孩子将“犯错”与“恐惧”绑定,长期形成自我否定的人格。
2. 暴力管教是法律禁止的行为
2025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明确规定:家暴、冷暴力、放任不管均属违法。
北京海淀区法院曾对一名长期殴打儿子的父亲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湖南长沙一名母亲因将8岁女儿全托给保姆,被法院裁定“怠于履行监护责任”。
法律不是摆设:
打骂孩子不再是“家务事”,而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公共事件。
3. 暴力家庭养不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
那些被撕掉奖状的孩子、因0.5分被训斥的男孩,表面顺从,内心早已埋下“我不配被爱”的种子。
1. 用“转化”代替“压制”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情绪能量转化公式”:
例如,孩子偷钱,与其打骂,不如带他体验一天打工,让他理解“钱”的意义。
2. 教育顺序不能颠倒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一文强调:
武汉高考状元张煜东的案例证明:稳定的学习习惯比天赋更能决定成绩。
3. 学校必须成为家长的后盾
青海某小学将开学第一周设为“家庭教育宣传周”,通过直播、案例分享,教家长如何沟通;北京某中学定期让优秀家长分享经验,打破“孤立育儿”的困境。
家校协同的关键:
暴力管教的家长,本质上是用孩子的错误掩盖自己的无能。
当我们举起手时,不妨想想:
教育是一场双向修行。
正如《情绪管理心理学》所说:“管理好情绪,等于管理好人生。”我们不需要完美父母,但至少要做一个清醒的成年人——
孩子的未来,不在你的巴掌下,而在你的目光里。
来源:上房揭瓦8Q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