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川|妈妈不愿麻烦人

B站影视 2024-12-26 16:35 1

摘要:早晨,我刚吃完饭准备上班,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从我工作调整后,我就搬到了离单位比较近的住处,但是妈妈还是喜欢住在我原来的房子里。这样虽然离的远了,但是妈妈却坚持把一天中发生的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跟我唠叨一番。她也知道我比较忙,一般会选在晚上给我打电话,今天所

文、图 | 丛素宁

“刚刚楼上晨晨他妈给我送了一大串香蕉……”

早晨,我刚吃完饭准备上班,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从我工作调整后,我就搬到了离单位比较近的住处,但是妈妈还是喜欢住在我原来的房子里。这样虽然离的远了,但是妈妈却坚持把一天中发生的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跟我唠叨一番。她也知道我比较忙,一般会选在晚上给我打电话,今天所以在早晨就急急打来了,那一定是她感觉这事比较大。看离上班还有一点时间,我就问她:“你没谢谢人家?”她赶快接话:“我怎么能不谢她,你搬走后,她还经常来看我,我都很感激她了,她还给我送香蕉。”妈妈那种激动我从电话这边都能感受到。为了减少她的压力,我告诉她:“给你了,你就慢慢吃呗,她可能是觉得上次我给她送了……”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好像知道我要说什么,她立即打断我的话:“这孩子,给了人家一点东西怎么还老记着,再说你那是吃不了,人家帮忙吃,这次是人家专门花钱买给我的,那能一样吗?”妈妈继续唠叨:“我怎么能要她这么一大串香蕉,她家里还有孩子和老人,我留下两个,其余的都让她赶快带走。”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很是谴责自己,感觉妈妈想的真是周到。但我似乎看到邻居在离开我家时那失望的眼神。

(作者和妈妈)

从我记事起,妈妈就一直很坚强,我爸爸在外村教书,现在想来十几里的路也不是很远,但一周六天的工作时间爸爸都是住在学校不回家的。只是周日回家吃个午饭,下午又急急赶往学校。是妈妈一手把我们姊妹三人拉扯大。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但凡能自己干的就不要麻烦别人。”爸爸去世后,妈妈就离开家乡跟我到了烟台居住,但我知道她其实是想家的,她经常向我打听我叔和我姑的一些情况,一听到家乡人的情况就眼睛发亮,打听个没完,甚至包括那些原来都不怎么来往的村里人。我怕妈妈觉得住在我家里接待客人不方便,就主动说:“妈妈,你那么一大帮侄女侄子的怎么从来都不来看望你?”妈妈总是淡淡地说:“都拖家带口的,出一趟门,哪有那么容易?有什么好看的?这个穷姑姑。”妈妈觉得自己不能给他们帮上什么忙,来看自己都是给后人找麻烦。慢慢地,我发现她和亲戚里的下一代几乎没了交往。

妈妈其实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在福建,一个在上海,她们都对我妈妈很好的,但她们来往也不是很频繁。我很是奇怪,就问妈妈:“妈,你怎么可以不想自己的妹妹?”妈妈却笑着说我傻,妹妹怎么能不想,顿了顿她又说“知道她们都过得挺好的就行了,难道让我去她们家住着才叫想?”“可以呀,妈妈,你是可以去住一段时间叙叙旧的。”“或者让她们到我们家来,我领着她们逛逛大烟台,多好!”妈妈的话让我眼前一亮,便急急发表了我的看法。妈妈却摇摇头说:“姊妹大了也就变了,你姨那个干净样,回你姥姥家二十多天全在打扫卫生,连你姥姥的炕都没顾得上去坐坐,也没时间跟你姥姥拉个呱。她其实是嫌你姥姥脏。我去住这不都是给她增加负担。”我觉得妈妈说的也对,但我还是希望妈妈不那么孤单,就坚持说:“那可以让她们到我们家里住一段时间呀。”“你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领我们出去?再说你姨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怕她们住不习惯。”坚强的妈妈就这样倔强着生活着,但慢慢地她几乎断绝了除孩子以外所有的亲情。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你是高文兰的女儿吗?”是一个中老年男性的声音。“是呀。”正在我感到疑惑,对方却急不可耐地自报家门:“我是文兰姐的舅家弟兄,一直联系不上她,很是挂念她,她好吗?”听着乡音,感到对方的热情都要溢出电话屏幕。我也很激动,放下电话,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妈妈,你还记得这个舅舅吗?”“怎么会不记得?”妈妈似乎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我初中时候村里没有学校,是在你舅姥村里上的学。那时候家家都过着穷日子。但你舅姥每次做了好饭都要去学校接我去她家吃,她家里孩子多,你这个打电话的舅舅那时还小。但每次大家聚在一起都很欢乐。吃完饭,我们就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你舅姥就坐在我们旁边看着,笑着,她经常慈爱地看着我们,拍着我和你几个姨的腿说:“都长了个大粗腿。”说完,自己独自哈哈大笑起来。妈妈描述的画面感极强,连我也禁不住大笑起来,但笑着笑着妈妈眼角就挂上了泪花,自言自语:“真想你舅姥呀,她一生都没跟着我吃上一顿饭,喝上一口水。”看着妈妈那神情,我似乎明白了大舅一直寻找妈妈的那颗心。这是双向奔赴的亲情,让他们见上一面,叙叙旧多好。于是,我和这个舅舅一起合作,想偷偷把妈妈“骗”到他家住几天。舅舅退休前是我们县委的干部,家里条件也很好的。他们终于见面了,大家都很是激动,特别是舅舅和妈妈一直拉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说着说着两人就对面大笑起来,舅妈也跟着忙前忙后,都希望妈妈能住几天,毕竟岁数都大了,机会难得。但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妈妈时时在观察我,像极了一个紧跟妈妈,怕妈妈突然离开的孩子。我真的不忍心留下她,就匆匆带她回来上班了。我很奇怪妈妈为什么不肯留下来住几天,我看舅舅都伤心了。妈妈却坚定地说:“你舅妈喜欢安静,不愿意人多闹闹,再说岁数也不小了,我怎么能找麻烦,让她再伺候着。”看来,妈妈已经把“不麻烦别人”的信念刻到骨髓里,融进血液中。

从此以后,我不再建议母亲去任何地方,就让所有的麻烦对准我吧,谁让我从小给她制造了那么多麻烦。我也力图按照妈妈“不轻易麻烦别人”的理念去生活着,但总感觉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

……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我认识了这样一位妈妈,那是在一百多年前,当她送自己的儿子去上海求学时,她叮嘱儿子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帮不了你,自己去闯荡吧,但是要送你四个字——学会求助。”这个孩子就是影响中国现代史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多年以后,回想起这四个字,胡适才开始明白母亲的睿智。很多人都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其实,麻烦是人际关系的桥梁,好的关系,正是在相互“麻烦”中诞生的。大家彼此温暖,相互帮助,这样才能使关系更加亲密。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都可以放心的“麻烦”朋友。最怕的就是:你不说,我不问。因为很多关系不就是这样慢慢变得生疏,而无法亲近了吗?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一生顺风顺水,总有困难和困惑。这时候,懂得向身边的人求助,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是一种快乐。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举手之劳。术业有专攻,麻烦别人,才能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学会向别人求助,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扩充自己的交际圈,开阔自己的眼界,成为更好的自己。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你不想麻烦别人,就需要独自承担很多东西,包括挫败。”彼此麻烦,有来有往,感情才能变得深厚起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要知道:麻烦别人,要懂得感恩。《礼记·曲礼》上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好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一定是互动的过程。就像压跷跷板,你来我往才能玩下去,如果都静止不动,游戏也停止了。心怀感恩,彼此帮助,关系才能长久。

胡适和陈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陈寅恪当时应聘英国的牛津大学教授,牛津大学方面没有完全放心,胡适就写了一封长信,打消美国人的疑虑。陈寅恪生病的时候,没钱治病。即使胡适当时已经卸任驻美大使,薪资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为医疗费。后来胡适竞选文化院院长,陈寅恪特地跑到重庆去投胡适一票。两人在学术交流上也不分彼此,有求必应,相互帮助,成就了一段佳话。

由此可见,好的关系,一定是相互麻烦的。一方付出,一方感恩,这样才能长久。另外,麻烦别人,要懂得分寸。鸡毛蒜皮的小事,自己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了。大家都很忙,大事小事都去麻烦别人,时间一长,哪有不烦的?

记得,当初胡适住在研究院宿舍的时候,妻子违反规定打麻将,他屡劝不止,只好带着妻子搬了出去。很多人说,院长是你学生,打个麻将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你至于跟他客气吗。胡适说,正因为他是我学生,我才不能麻烦他。麻烦别人不是没有尺度的,一定要有界限感,分寸感。能自己解决的事情,更不要麻烦别人。所以,只要我们有分寸感,勇于向人求助,恰恰证明了我们的内心是丰足的。

最高配的麻烦是对身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个朋友都要丢弃不要的东西,在另外朋友看来也许就是宝贝。那个朋友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也许对这个朋友就是轻易而举的事情。这种关系的整合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高级智慧。是人与人链接的纽带和润滑剂。克服“怕麻烦别人”的认知缺陷本身需要很大的努力,只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悟渐醒。但请先记住:人际关系中需要用到的不光是“情商”或“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有很多能力原本就掩藏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向他人寻求帮助,不一定都是在麻烦别人,而可能是我们适当地突破自己的“心理安全区”,并以这样的方式去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进行对话,进而构建某种亲密关系。麻烦他们,就是我们主动为自己制造这样的契机。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都无法自全而活。”那么,就让我们勇敢地麻烦彼此,共同编织我们的美好关系吧!

作者简介:丛素宁:女 ,1967年出生,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晚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撰写论文多次获奖。

壹点号海岛寻梦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