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孟羽童一直是互联网热议人物之一。她一度被塑造为“董明珠的接班人”,被誉为“年轻人进入国企的希望”“职场版灰姑娘”,也被拿来和董小姐的铁腕作风对比——一个是铁血企业家,一个是聪明机灵的90后姑娘。这种人设对比,在短视频语境下天然带流量,冲突感十足。
这两年,孟羽童一直是互联网热议人物之一。她一度被塑造为“董明珠的接班人”,被誉为“年轻人进入国企的希望”“职场版灰姑娘”,也被拿来和董小姐的铁腕作风对比——一个是铁血企业家,一个是聪明机灵的90后姑娘。这种人设对比,在短视频语境下天然带流量,冲突感十足。
但这场“现代童话”的结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在离开格力之后,孟羽童的人设几乎统一——“不适应体制内文化”“想追求个人价值”“被利用完就踢掉”“当代女青年勇敢独立”……大大小小的“小作文”层出不穷。人们对她的想象,是一位在企业夹缝中保持自我、最终勇敢离开的聪明女孩。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熟悉,也非常“有市场”:一个大机构+一个年轻人+被压迫与抗争+自我觉醒,逻辑完整、情绪饱满,正中当代职场焦虑要害。
但5月23日的直播,彻底颠覆了这一印象。
在董明珠的直播间,孟羽童再次现身。不像一次简单的重逢,更像一场“真相揭示”。
据多家媒体转述,董明珠在直播中直言,“孟羽童是在格力犯了严重错误,所以被公司开除了。”这不是坊间传言,不是某个八卦博主“挖”的猛料,而是当事人亲口所说。而孟羽童并未当场激烈否认或澄清。
这至少说明两件事:第一,董明珠所说“错误”、“开除”内容不是空穴来风;第二,孟羽童对“错误”、“被开除”这两件事,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
人设瞬间坍塌。那些将她视作“被体制欺压”的职场英雄的支持者,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又被“想象力”带跑了?
孟羽童不是第一个人设崩塌的公众人物。她的经历,竟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慧君事件”——一个因自媒体内容被质疑虚构的网红女孩,被名誉反转、口碑尽毁。人们在短时间内从“力挺”到“嘲讽”,只用了几个热搜。
公众喜欢童话,但也喜欢反转。而童话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它太强调主角的善良与无辜,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责任与后果。
如果孟羽童真的是因“严重错误”被公司开除(无论是专业问题还是职业操守),那么过去两年里围绕她的“委屈退场”叙事,本身就是对公众认知的误导。她当然可以维权、发声,但也应该在面对指责时,激烈、清楚表达自己当时的处境与选择,而不是默认或利用大众对“职场压迫”的同情。
直播之后,一种新的网络观点悄然兴起:“老年人不能得罪,心思太难猜。”这种说法听起来带着戏谑,却隐藏着某种社会经验——跟年长的权力人物相处,要格外小心。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在体制中历练太久,手里掌握太多主动权。
汉武帝的猜忌、唐玄宗的晚节不保、乾隆的“千古一帝”转身“十全老人”,历史上的帝王晚年,都有过令人唏嘘的“变脸”。董明珠如今也已年过六十,处在“既想培养接班人、又无法彻底放手”的企业家心理临界点。这种状态下的每一场“选才实验”,都极其复杂、极其微妙。
说到底,是不是“被开除”只是一个结局。真正难解的是两个世代、两种权力观念之间,如何在真实职场里和平共处——这是孟羽童没解决好的问题,也是许多职场人一生都在摸索的功课。
孟羽童不是恶人,也不是圣人。她只是一位在聚光灯下的普通年轻人。她曾幸运获得万众瞩目,也曾聪明地把握住了平台红利,但她也必须面对光环背后的责任——这是“成为公众人物”的代价。
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也许最该反思的,不是她是否“该被开除”,而是我们是否太容易用情绪、用代入感、用“爽文滤镜”去评价一个人、一段职场关系、甚至一家企业。
童话的尽头,不是公主,而是真相。
来源:星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