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全身不适,伴有发热,以为是寻常感冒,在家吃药总是不好,一查才发现得了鹦鹉热。”近日,患者王女士(化名)在池州市人民医院复诊时表示。她常年在家务农,家里养着鸡,门口有不少燕子窝。尽管她没有直接接触鹦鹉或鸽子的历史,但综合她的病史以及入院后的相关检查结果,
这种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可能更严重
“前几天全身不适,伴有发热,以为是寻常感冒,在家吃药总是不好,一查才发现得了鹦鹉热。”近日,患者王女士(化名)在池州市人民医院复诊时表示。她常年在家务农,家里养着鸡,门口有不少燕子窝。尽管她没有直接接触鹦鹉或鸽子的历史,但综合她的病史以及入院后的相关检查结果,医生诊断她患上了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性肺炎。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传播,也可因直接接触受感染鸟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今年科室已收治4例鹦鹉热患者,多数有鸟类、禽类接触史。这种病潜伏期5-21天,初期症状常不典型,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剧烈头痛、干咳等症状,部分患者会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池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浩介绍,“鹦鹉热并非鹦鹉专属,燕子、鸡鸭等常见禽鸟也可能携带病菌。”
“市民无需过度恐慌,鹦鹉热属于可治性疾病,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陈浩表示,市民应加强预防意识,养鸟爱好者需定期对鸟笼及禽类活动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接触禽鸟时佩戴口罩和手套,接触后及时洗手,新购鸟类应隔离观察2周以上。
“近期气温波动大,呼吸道疾病高发。” 陈浩提醒,“尤其是家中有禽鸟或从事相关职业者,一旦出现持续发热或咳嗽加重,务必第一时间就诊,并主动告知禽鸟接触史,以便医生早期诊断。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图片来源于腾讯医典 惠州疾控
编辑:徐雯 审稿:张明旻 监制:姚成润
来源:乡野小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