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教育只能报喜不能报忧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09:29 3

摘要:将"报忧"等同于"传播负能量",把情绪压制美化为"培养抗压能力"。回避孩子的真实情感和境遇。

站在40岁这个年龄,我想说我有资格来评论这种教育。

‌错位的保护机制‌

将"报忧"等同于"传播负能量",把情绪压制美化为"培养抗压能力"。回避孩子的真实情感和境遇。

‌虚幻的控制快感‌

要求孩子持续报喜不许提忧,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防御,孩子的每一项喜讯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

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大概率会收获一个“假性人”孩子。

他们没有正确的认知,不敢有真实的情感需求,对内痛苦不堪,对外则阳光正向。

他们视失败及表达需求为耻辱,却善于察言观色,给每一个交往的人量身定制“讨好策略”,似乎他们的使命就是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这样的孩子表面完美无瑕,背后千疮百孔。

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应是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与孩子患难与共,做孩子的后盾,而不是为了抵御孩子的风险,早早为自己建立结界,强化孩子认为:我有阳光,我有雨露,我有能量,我能长成参天大树,我是万能的,父母只需听我报喜即可!

我心疼这样的孩子,因为我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他人的一句指引,我可以少走几年的弯路,甚至改变命运,如今只能空悲切。

人迟早都要面对真实的自己,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必定要经历很多本可避免的痛苦,或许35岁以后会重塑价值观,或许一辈子都改不了。

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年纪长大,会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但孩子的一生基本上是完了。

来源:育儿一箩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