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砖墙、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设备……位于城区南庄路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静静伫立,仿佛一本泛黄的史书,展示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红色的砖墙沧桑沉稳,斜阳下,光影交错,砖缝间似乎还回响着往昔机器的轰鸣与人们的欢声笑语,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份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记忆。“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由1946年建成的阳泉水泵厂(阳泉裕兴修造厂)旧址改造而成。阳泉水泵厂是我国最早专业生产水泵的5家水泵厂之一,被载入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册。“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一座工业与文化融合,散发着文化气息、带着城市记忆的地标建筑,是山西省首家“城市记忆”主题场馆。园内在保留、延续老建筑的原有形态、结构和工业痕迹的同时,将铸造车间群改造为阳泉记忆主题馆,将清铲车间改建为呈现阳泉红色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场馆,在铸铁车间内部进行街景复原,打造具有年代感的生活场景。展馆主要色调为水泵厂机械设备的铁锈色,利用呈“E”字形的水泵厂铸造车间群,改造为1个主厅、3个副厅,共4个场馆,通过建筑美术、光影技术、3D动画、场景复原等方式,分别从红色记忆、城市记忆、工业记忆、童年记忆和生活记忆等多个切入点,立体展示阳泉的工业发展史、生活变迁轨迹、标志性建筑、老街老巷等,实景重现了阳泉从1947年建市到如今的城市变迁。“实施‘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项目,是阳泉市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的重要举措……”讲解员史亚茹娓娓道来。展厅内,城市记忆在流动。“我们的街市——街头巷尾的烟火,我们的大院——家长里短的亲切,我们的岁月——筑梦前行的历程。”来到“阳泉记忆·1947”主题馆,首先进入由水泵厂清铲车间改造而成的1号馆,馆内对阳泉火车站、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和《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门楼等进行了微缩复原,讲述历经战火洗礼的阳泉故事。一座火车拉来的煤铁之城如何书写工业辉煌?沿着场馆内复原的火车铁轨来到4号展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方方空间、展板、照片与实物,缓缓铺陈开一个个朴素而真挚的生活场景,将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一展现。墙上,嵌挂着“阳泉矿务局”“阳泉钢铁厂”“国营晋东化工厂”等企业的厂牌;展厅被分割成“我是一个兵”“我在副食店当售货员”等数个10平方米的小空间,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在此交织,百姓故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开园至今,这里的参观人数最多,游客停留时间最长。年长者在这里抚今追昔,回忆那段艰苦朴素、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人则看过去观当下,带着好奇与敬畏穿梭其间。“这是工人文化宫,还有阳泉电影院、兴隆街商店。”在4号馆内,被复原的老建筑吸引了市民王子琴目光,“其中有很多地方是我以前常去的,一看到这些就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那时的阳泉,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外省的重要通道。大批上海、浙江等地的商人来泉经商,阳泉市商业一度非常繁荣。“阳泉曾被称为‘小上海’,阳泉市将煤炭输送到上海等发达城市,换回了许多当时北方少见的紧俏、时髦物资,当时的阳泉人穿衣打扮格外时尚。”史亚茹说。漫步在3号馆,一幕幕熟悉的场景跃然眼前:筒子楼、车棚、职工礼堂、厂办托儿所……这些记忆深处的元素,仿佛在诉说那段“双职工三班倒,出厂即归家;幼儿入托无忧,子女教育便利,就医无须远行,有事求助工会”的岁月。厂院一角设置的乒乓球台、职工食堂等,令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段纯真质朴的往昔时光。一栋栋老房子、一个个展馆、一条条字迹斑驳的标语,无不记录着、见证着、诉说着阳泉人的初心与使命,奉献与收获。这里不仅有历史和记忆,更有体验和情怀。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创新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驱动力。文化园打造了多个功能区,为市民提供了开展文化与休闲活动的空间。今年10月,“山西·阳泉第二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开幕仪式暨刘慈欣科幻文学馆揭牌仪式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会客厅举行,立体化呈现了刘慈欣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文学成就以及文学作品转化等内容。“沾染着岁月尘埃的故事,今天在你我注视下缓缓展开。舞台上的形象渐渐清晰,那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自己。”10月1日,大型室内沉浸式情景剧《人间烟火》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5号馆首演。5号馆为“时间仓库”,选取了800多位群众捐赠的生活物品,如提包、“四大件”、皮箱、“三转一响”等家庭生活使用的老物件。随着各类活动的举办,“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成为阳泉的“网红”打卡地、摄影爱好者的拍照取景地。各主题馆内的3D彩绘墙、手绘墙、光影墙、网红拍照机、时光摇曳秋千、跑道、全息投影教室等,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相遇,与文化相遇,与传统相遇。“拍照超级‘出片’,无论是复古风还是现代风,都能在这里找到绝佳的拍摄角度。”“在这里我捕捉到了自己的人生剪影。”不少游客表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成为他们丰富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活化红色资源、创新方式、丰富内涵,让历史可见、可闻、可触摸,实现“破圈”与“传承”的双向奔赴。如今,“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已经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山西省廉洁文化阵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市红色教育基地等,成为阳泉市的文旅新地标。来源丨阳泉日报摘要:红色的砖墙、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设备……位于城区南庄路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静静伫立,仿佛一本泛黄的史书,展示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红色的砖墙沧桑沉稳,斜阳下,光影交错,砖缝间似乎还回响着往昔机器的轰鸣与人们的欢声笑语,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