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追不上谣言,别让“反转”成为流量饲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5 11:51 2

摘要:近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一场“母子误机大闹机场”事件,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5月17日晚,一段视频显示一名女子因错过航班情绪崩溃,哭喊“耽误孩子考公”,并跪地磕头。网友迅速以“母子”“考公”“舍不得打车”等标签拼凑出“巨婴闹剧”,群嘲其“不守规则”“活该被淘汰

近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一场“母子误机大闹机场”事件,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5月17日晚,一段视频显示一名女子因错过航班情绪崩溃,哭喊“耽误孩子考公”,并跪地磕头。网友迅速以“母子”“考公”“舍不得打车”等标签拼凑出“巨婴闹剧”,群嘲其“不守规则”“活该被淘汰”。然而,事件在两天后迎来反转:当事人李女士澄清,视频中的两人实为表姐弟,表弟参加的也非公务员考试,而是技能资格考试,且自驾送机而非因省打车费迟到。(5月23日 央视网)

这场“反转剧”不仅暴露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胜真相,更折射出流量逻辑下,公众情绪如何被碎片化信息轻易点燃,沦为“流量饲料”。事件发酵初期,视频发布者仅凭远距离拍摄的画面,便虚构出“母子考公”“省打车费”等戏剧化情节。这类叙事精准踩中“代际矛盾”“考公焦虑”等社会敏感点,迅速引发争议。此前,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也因标签化、情绪化的传播逻辑,让谣言在算法助推下病毒式扩散。

究其根源,流量经济的运行规则为谣言提供了温床。平台算法偏爱冲突性内容,用户“随手拍随手发”即可获得关注,甚至普通人也深谙“流量密码”——渲染情绪只为换取点赞与转发。此次事件中,即便李女士澄清后,仍有部分网友坚持“考公迟到者不配当公务员”的论调,可见标签化叙事对公众认知的固化效应。

展开剩余27%

每一次“反转”看似是真相的胜利,实则是社会信任的持续失血。对当事人而言,即便澄清谣言,名誉损失与心理创伤已难弥补。李女士坦言遭遇网暴,并考虑起诉视频发布者,但维权成本高昂,造谣者却可能早已赚足流量。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众在一次次“狼来了”中陷入“习惯性质疑”,甚至对真相产生麻木感——当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模糊,社会共识的基石也随之动摇。此外,平台与算法在事件中并非无辜。它们以“技术中立”为名,却通过流量分成机制变相鼓励刺激性内容生产。谣言因“反转”获得二次传播时,平台坐收新一轮流量红利,而社会为此付出的信任成本却无人买单。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