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探寻南燕的历史,得先从鲜卑慕容氏说起。鲜卑族是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慕容部发源于东北,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山脉的中部和北部 ,因居住在鲜卑山而得名,是东胡的分支。据《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东胡最迟在战国时代出现,秦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突袭东胡,东胡被击败,
要探寻南燕的历史,得先从鲜卑慕容氏说起。鲜卑族是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慕容部发源于东北,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山脉的中部和北部 ,因居住在鲜卑山而得名,是东胡的分支。据《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东胡最迟在战国时代出现,秦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突袭东胡,东胡被击败,乌恒族与鲜卑族从中分离,分别前往乌恒山与鲜卑山生活。东汉初期,鲜卑向南迁徙到达辽东,此后与东汉保持相对稳定关系,并试图扩大自身势力 。
到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鲜卑慕容氏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崭露头角。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八王之乱” 后,西晋国力衰微,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崛起,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 指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 则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等多个政权,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燕的建立者是慕容德,他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前燕时期,慕容德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曾随哥哥慕容垂击败东晋桓温的北伐大军,使得前燕转危为安。后来前秦在苻坚的带领下统一北方,前燕被灭,慕容德也被迁往关中。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北方再度陷入混乱,慕容德随慕容垂反秦,建立后燕。
后燕在慕容垂的统治下,曾一度强盛,然而慕容垂去世后,后燕逐渐走向衰落。395 年,后燕在参合陂之战中败于北魏,精锐尽失。396 年,慕容垂伐魏病逝,其子慕容宝即位。此时的后燕内忧外患,北魏不断进攻,国内也出现了分裂的迹象。397 年,北魏攻占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慕容宝被迫逃亡蓟城,后燕被截为两部分,北部以慕容宝为首,南部则由慕容德镇守邺城。
面对北魏的强大攻势,慕容德深知邺城难以坚守,在侄子慕容麟的建议下,于 398 年率户 4 万南徙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这一举措,标志着南燕政权的初步建立,也开启了慕容德在山东地区的创业之路。
定都广固后,慕容德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开始施展他的治国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使南燕逐渐走向繁荣。
在政治上,慕容德礼贤下士,广纳贤才,重用汉族士人,如任命封孚为左仆射,鞠仲为司空,潘聪为左光禄大夫,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集团。他还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使得南燕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慕容德注重招揽人才,对于前来投奔的士人,不论出身贵贱,都能给予重用,使得南燕一时间人才济济,“故吏赵融自长安来奔,德任之”,“尚书韩上疏陈便宜,多所采纳” 。
经济方面,慕容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他下令清查户口,“德故吏赵融自长安来,言苻坚凶虐,众叛亲离”,通过清查户口,南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也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利用。为了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慕容德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分遣使者巡郡县,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慕容德还派人到商山(今淄博市东北)开发铁矿,兴办炼铁业,又派官吏到乌泽(今寿光大家洼)管理盐务,增加税收,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慕容德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推崇儒学。他建立学官,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每月初一,亲自到太学考察学生成绩,“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 。在慕容德的倡导下,南燕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
在慕容德的统治下,南燕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北方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到慕容德去世前,南燕已拥有步兵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乘,骑兵五万三千 ,呈现出 “百姓乐业,朝野称欢” 的繁荣景象。
405 年,慕容德病逝,由于他没有子嗣,其侄慕容超继承皇位。慕容超即位之初,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南燕国内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宗室内部矛盾重重,慕容超与慕容钟、慕容法等宗室大臣之间存在着权力争夺。慕容超重用公孙五楼等亲信,疏远慕容钟等旧臣,引发了慕容钟等人的叛乱 。慕容超在平定内乱后,为了接回被后秦扣押的母亲和妻子,向后秦称臣,并进献太乐诸伎。
慕容超并没有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反而沉迷于游乐,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生活奢侈糜烂,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他还重用奸臣公孙五楼,公孙五楼趁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南燕政治日益腐败。慕容超又因公孙归(公孙五楼之兄)等人攻陷宿豫有功,对其大加封赏,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慕容镇不满公孙五楼专权,向慕容超进言,希望他能压制公孙五楼等人,然而慕容超不听劝谏,使得众臣不敢再进谏,公孙五楼的权势越来越大 。
慕容超不仅在国内搞得天怒人怨,还在外交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满足自己对音乐的喜好,他竟然派兵劫掠东晋边境,抓走东晋太守刘千载,抢夺了三千多男女,将他们训练为乐工,补充宫廷乐队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东晋,给了东晋权臣刘裕出兵的借口。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刘裕掌权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在东晋的统治地位,早就有北伐的打算,慕容超的挑衅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
409 年,刘裕正式上表北伐南燕,得到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刘裕率领东晋大军从建康出发,沿淮河、泗水北上,一路势如破竹 。慕容超得知晋军来袭,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公孙五楼建议慕容超扼守大岘山(今山东沂山),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等晋军疲惫不堪时再出击。然而,慕容超却认为晋军远道而来,必定疲惫,自己坐拥强大的骑兵,足以在平原上击败晋军,因此拒绝了公孙五楼的建议,选择放晋军过大岘山,准备在平原上与晋军决战 。
刘裕看穿了慕容超的意图,他率领晋军顺利越过了被称为 “齐南天险” 的大岘山,一举攻克临朐,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慕容超见势不妙,急忙退回广固城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 。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张纲为刘裕设计了攻城器械,大大增强了晋军的攻城能力 。
在攻城过程中,刘裕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采用了多种战术。他利用攻城车、攻城塔等器械,对广固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同时,他还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攻入城中。南燕军队则在城墙上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广固城久攻不下,刘裕又采用了心理战,他让张纲在攻城时大声宣扬后秦不会来救援南燕,以瓦解南燕军队的士气 。慕容超多次派人向后秦求救,但后秦正面临着赫连勃勃的威胁,无力救援南燕。
410 年二月,在刘裕的猛烈攻击下,广固城终于被攻破,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出,最终被晋军擒获,押送至建康斩首。至此,南燕灭亡,享国仅 12 年。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将南燕皇宫付之一炬,以泄心头之恨 。
南燕仅存在了 12 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文化传播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上,慕容德建立南燕后,积极推行汉族的政治制度,重用汉族士人,设立太学,培养人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为后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提供了借鉴 。南燕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也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州郡县制,这一制度在后世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慕容德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使得南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山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南燕时期,鲜卑慕容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慕容德推行的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鲜卑族逐渐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汉族也吸收了鲜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这种民族融合为后来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南迁的北方豪族与当地的汉族士族相互交流、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些豪族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技术,与南方的文化相互交融,为南方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
南燕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慕容德推崇儒学,建立学官,选拔太学生,使得儒学在南燕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在慕容德的倡导下,南燕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南燕时期,佛教也在山东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一些佛教寺庙在这一时期兴建,为后来佛教在山东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南燕虽然只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短暂政权,但它在鲜卑慕容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见证了慕容氏的兴衰荣辱。慕容德的创业与治国,慕容超的昏庸与亡国,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南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也使得它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来源:小青谈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