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与应对之道——提振生育水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04:20 1

摘要:中国并不是第一次经历人口的负增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饥荒,瘟疫,战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人口在正增长的过程中间或发生过负增长,例如,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在1960和1961年就曾出现过负增长,

中国并不是第一次经历人口的负增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饥荒,瘟疫,战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人口在正增长的过程中间或发生过负增长,例如,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在1960和1961年就曾出现过负增长,

中国内生性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总和生育率在1992年开始长期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随着育龄妇女的规模逐渐下降,年龄结构不断趋向老化,生育率持续向低走,出生人口规模和出生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规模,长期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推动死亡人口规模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出生人口下降,而死亡人口上升。最终引发了人口负增长。

国际经验也证明,只要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以下,或早或晚都会进入人口负增长。

中国生育率降速如此之快、幅度之大,可能是由宏观生育环境变化引起的,这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

经济因素方面,个人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和消费主义的迅速兴起,推动了生该养孩的机会成本不断升高。自有住房的传统偏好和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家庭面临着沉重的购房压力。高昂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和子女成年后的婚嫁彩礼负担,给家庭育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导致作为生育主力军的青年群体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就业和工作上。

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和现实中性别平等困境的存在,引发愈加剧烈的家庭——工作冲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托育服务体系公展的参差错落,使得人们在不需要“养儿防老”的同时在育儿养儿方面仍面临困境,最后家庭生育动力不足。

文化因素方面,望子成名的教育期待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无奈现实,引致家庭“教育焦虑”迅速蔓延。婚育观念的转变恰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婚不育的文化得到加速传播。此外,近些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有生育意愿的家庭也推迟了生育计划。

第二,中国人口负增长的特征

人口由正转为负增长的过程有3个非常突出的特征:

第一,转折速度快。

中国人口增长率从2017年开始,中国人口增长率出现迅速下滑,快速降至2021年的0.3‰,紧接着在2022年变为负值。如果假设人口增长率在0‰~5‰为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低低低”模式转向“低低负”模式的过渡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通常分为高高低、高低中和低低低三种类型,这里的“低低低”模式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低的情况。过渡阶段是指从“低低低”模式转向“低低负”模式;即自然增长率从接近零变为负数,导致人口减少。

中国用了4年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日本用了24年,韩国用了18年。这表明不同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不同。可能的原因包括政策调整、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可能采取了更积极的政策,如放宽生育限制,而日本和韩国可能由于文化或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过渡过程更缓慢。

第二,出门即低点。

和经历过人口负增长的国家相比,中国是在极低生育水平上步入负增长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时的总和生育率相对较高,例如,匈牙利于1981年开始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当时的总和生育率高达1.87;德国1973年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时的总和生育率为1.57。俄罗斯于1994年开始长期人口负增长,当时的总和生育率为1.40;中国在刚迈入负增长门槛时总和生育率就已经触到1.08的极低水平,可谓是“出门已是江湖,这反映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低生育水平的形势的严峻性。

三,未发达先转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不过相较于其他大多数人口负增长国家,中国是在经济发展尚未进入发达行列的情况下,但是,进入了常态化人口负增长的。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日本、韩国、德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时的人均GDP分别约为3.29万、3.14万、2.00万美元,而中国2021年的人均GDP仅为1.12万美元注,与日本、韩国、德国在人口负增长元年的人均GDP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另外一个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来看,日本、韩国、德国在人口负增长元年的城镇化率分别已经达到90.81%、81.41%、72.45%的高水平,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2022年的城镇化率才刚刚达到65.22%。中国人口增长“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十分明显。看图二,

图二

中国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走势的特征

年净减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以进一步反映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见图1)。从2020年代到2040年代初期,受人口规模峰值继续发挥惯性作用的影响,人口负增长将保持相对缓慢的提速进程,年净减人口规模将保持在500万人以下,人口增长率将在-4‰以上。从2040年代中期开始,人口规模的缩减将会步入“快车道”。年净减人口规模预计将在2050年代初突破1000万人,到2060年代末达到1100万人以上,届时人口增长率将降至-10‰以下。从2070年代到21世纪末,由于人口基数缩减,年净减人口规模将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900万人以上,同时人口增长率也始终保持在-10‰的高位水平上波动。中国在21世纪内缩减的人口总规模将高达6.4亿人。

图一

最后,怎样应对未来的人口负增长,第一,着力提振生育水平,第二,打破人口迁移流动壁垒,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第三,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第四,推动体制改革,提升劳动生产率。

来源:雷洛雄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