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废待兴,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建设,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教育尤其如此。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中等师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废待兴,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建设,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教育尤其如此。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中等师范学校当时简称中师,这些初中毕业考入中师的学生也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小中师”。
一九八三年九月,在丹崖山蓬莱阁下,一批师范新生来到了蓬莱师范,共有六个班,一至四班是普通班,五班六班是英语班。其中一班共有四十五名同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三级一班。我也是其中之一,一名小中师生。
在师范里,我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虽然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也时时充满着紧张氛围。
中师,主要是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师范课程在不降低文化课程要求的同时,尤其重视基本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样样抓得紧,普通话的学习日日不放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中师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能满足小学各科教学之需的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
通常,每天跑完早操后,我们早自习的时间主要是学习普通话。普通话一来是我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所必需,二来国家当时也正在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有一点可以让我们自豪的是,正是在学校里对普通话的那种近似严苛的训练,我们刚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有意识地用普通话教学,也算是为推广普通话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当时,我们学习普通话,先是跟着录音机学,学正确的发音,学抑扬顿挫,学轻重缓急,一篇短短的文章,读过几天后,便会被我们标记上各种各样的符号。当时,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很不一致,如果我们小学阶段的老师,方言口音不太严重,学习得就快一些,如果小学阶段的老师方言口音比较重,学习得就慢一些。学习过一段时间后,就由学的比较快的同学与学的比较慢的同学结对互学互帮。
每天三餐之后到上课,我们都会有大约一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这段时间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在我们教室不远处,有单独一排房子,那是琴房,是我们练琴的地方。不过,不是钢琴,是脚踏风琴。除了上音乐课练习之外,音乐老师还给各个班级分配了几间固定的琴房,供我们平时练琴之用。因为琴少人多,不能保证人手一琴,所以早中晚也都给我们安排了课后练琴的时间。每每,我们用过餐之后,便带着琴谱,到琴房练琴。快上课时,再匆匆赶回教室。
至于练习书法,那更不在话下。我们的书法老师,姓高,水平极高,被誉为“蓬莱一支笔”,正草隶篆四体俱佳,他的书法作品收藏于民间颇多,人云“官宦门第有上品,平民人家无次联”。在篆刻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同时也是蓬莱阁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蓬莱阁志》。这本书在我毕业前不久出版,当时我曾买过一本。他的门生曾这样作对联缅怀他的文化功绩:“著史修文可传世,挥毫刻篆堪作师”。平时我们从教室到宿舍,会经过书法老师的宿舍,窗上虽然镶着花玻璃,但也隐约可见窗台上摞着的篆刻印章。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书法教材,我们每次书法课所用的教材和字帖都是书法老师自己编写,并用那种古老的油印机自己印刷。开始的几节书法课,我们用的是黑边空心的那种描红纸,练习过一段时间,老师再根据我们的进展情况,每节课都有一些同学开始进入临帖阶段。进入临帖阶段之后,书法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楷书四大家的特点,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就是我们的自习时间,这样由我们自己安排的时间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充足一些,除了完成作业、练习技能,我们还会去操场打打球,到图书馆查查资料,文娱生活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一些。
当时,我们的音乐老师要求我们在正常的音乐课之外,还要掌握一种乐器。便于携带、音质独特的口琴成了首选,当时,我们班同学大多数选择的都是口琴。
口琴是一种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在众多乐器中,口琴最为小巧,携带方便,其音色清脆嘹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有“口袋中的钢琴”之称。那时,我们买的口琴大体有两种,复音口琴和重音口琴。这两种口琴都是24孔的,有着同样的簧片排列和音阶排列。唯一不同的地方是重音口琴每孔上下两格是八度音而不是同度音,它的上格音比下格音高一个八度。由于特定的设计,重音口琴的音色犹如双簧管,和弦效果好,能够产生强烈的节奏感。
吹奏口琴看似简单,要想吹好并不容易。当时,音乐是我们的主课,掌握口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班上有几位同学,为了更好地让重音口琴在吹奏的时候产生共鸣和颤音效果,还摸索出了两种好方法。一种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口琴的中间部分,左手手掌四指并拢,虎口朝上,琴在虎口之上,大拇指和食指共同捏住口琴,夹紧琴身,手指尽量与口琴平行,大拇指下弯与其他四指呈U型状。右手的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右手拇指轻轻搭在左手拇指之后,右手其他四指则轻轻搭在左手其他四指之外,这样,左右手的掌心之间便形成一种共鸣腔。吹奏的时候,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右手其他四指不时地轻轻弹起,再轻轻落回到左手其他四指上。节奏快,弹起落下的速度也快,节奏慢,弹起落下的速度也慢,更易引起共鸣。为了加大共鸣效果,有的同学干脆在吹奏的时候,把喝水的杯子放在口琴下面、左右手之间,吹奏的时候,再加上双手的配合,那种共鸣效果更好,用这个方法来吹奏曲子,果然有不一般的共鸣效果。音乐老师告诉我们,歌唱家一般采用三种共鸣方式:颅腔共鸣、胸腔共鸣和腹腔共鸣。我们这种吹口琴的共鸣方式,大概可以叫作水腔共鸣吧。
周末的时候,班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静静练书法的,有专心复习功课的,也有在用自己的发明创造练习口琴的,不同的状态共存。如果教室内练习口琴的人多了,那可就热闹了。每个人都吹奏着自己喜欢的曲子,在教室内听着,尚可分辨一二,能辨别出不同的曲子来自教室的那个方位;如果是在教室外,你就无法分辨清楚了。
后来,我们的口琴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进步了,班主任还特地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口琴吹奏会。
不久,我知道了班主任给我们安排这次口琴吹奏会的目的。我们刚刚开始练习口琴,水平未必有多高,所以口琴吹奏会,展示我们的演奏水平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班主任想方设法为我们每一个人创造登台的机会。毕竟,讲台是我们将来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是否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需要我们从示范开始一点一点进行锻炼,克服紧张、怯场,学习把控场面,促使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于是,早晨的跑操,轮流带队;晨读,我们学习普通话,每个人都要领读,然后开始被挑错;晚上的自习,每天一个人,上台讲解一篇诗文。凡是一切能被用来锻炼我们的机会,都被老师充分利用起来,不给我们一丝找借口偷懒的机会。
甚至,当年在我们学校还有一个59分现象。
那时,考入师范,毕业后就能分配,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升学的压力,但不等于我们没有压力。
老师给我们上课仍是和我们以往感受到的一样认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点点滴滴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不仅如此,就连字写得如何,普通话说得如何,老师们也格外地重视。为了促使我们练好普通话,如果我们上课回答问题不用普通话,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得到59分。这就促使我们每学习一门课程,培养一种能力,掌握一种技能,都全力以赴。
我曾看过我当年写的日记,当时我吹奏的曲子是《大海啊故乡》。上场之前的感觉是心怦怦直跳,吹完之后回到座位上,看到手心里全是汗,但吹奏的过程还好。
后来,有一个全市范围内的师范学校文艺汇演在我们学校举行。我们学校上场的节目中,有一个口琴四重奏《花儿与少年》。
口琴就这样伴随了我们的三年师范生活。
三年的师范生活,是我们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这段岁月,幸好有口琴相伴。
最难忘的岁月,慢慢沉淀在我们的记忆里。一代中师生,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印记。
小中师,曾被人们称为“空前绝后”的一代,这是因为在他们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了小中师生。小中师,诞生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并且,小中师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毕业后成为教师。
时光荏苒,青春不再。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少年,如今都已开始被岁月染白了鬓发。转眼间,一代中师生芳华褪尽,教育生涯陆续落幕。重温尘封的记忆,那亲如手足的同学情,那恩师谆谆的教诲,那求学少年的迷茫、奋进与脱茧化蝶的时光,都变得弥足珍贵,让人无限怀念。
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一曲曲口琴声,就会轻轻在耳边响起……
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一首口琴版的《绒花》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回荡,或许,我可以这样说: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中师”吐芳华!那带有金属质感的口琴声,穿透了岁月,带着记忆的圈圈涟漪,似脉冲一般射向往昔,传回了当年的回音。只不过,当年更喜欢《花儿与少年》那样的无忧无虑与轻松明快,如今更沉浸其中的是深沉与略带忧伤,再加上岁月共鸣:“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路芬芳满山崖。”
口琴声悠悠响起,而一段难忘的时光,也被这悠悠的口琴声,牵扯出千丝万缕的回忆,重新在岁月的长河里荡起圈圈涟漪……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蔡华先,男,1968年生,福山区人,福山天府街小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山区作家协会理事,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烟台日报》和《烟台晚报》发表散文一百多篇。《深读细品蓬莱阁》获“神仙生活蓬莱湾”主题征文三等奖,《葡萄酒,你用什么来打动我?》获“醇香烟台·微醺世界”烟台葡萄酒文化主题文学征文三等奖。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