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月薪3万,我坚持了7年的“丁克”执念,在去了趟医院后全变了

B站影视 2024-11-21 23:57 2

摘要:优秀人才是社会的共有财富,是否选择生育属于个人权利,但是承担儿童的抚养成本则为社会责任。所以,应对“丁克”家庭征税。

经济学家林采宜倡导:

优秀人才是社会的共有财富,是否选择生育属于个人权利,但是承担儿童的抚养成本则为社会责任。所以,应对“丁克”家庭征税。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也许理解不了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切入点,姑且对这个倡导不做讨论。

但从心理学和情感角度来说,丁克是可以泛泛分为“铁丁”和“假丁”地。铁丁除了晚年在生活上会有一些不便之外,心理上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可是“假丁”就不同了,对于这种人生大事,如果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就很容易心绪反复,受到情绪的困扰。

就如同我们做一件未完待续的事情,会犹豫,会设想,会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

张曦希决定放弃“丁克”,是在自己36岁的那年,在去了一趟医院之后。

张曦希从结婚就一直被双方父母催生,这一催小夫妻俩还都滋生了逆反心理。两个人从各自不确定,到相约做丁克。

从28岁结婚到现在36岁,这几个年头看着很长,但也一溜烟就流走了。其中也有过犹豫、焦虑,但是面对生活压力和不想被束缚的心,这期间两个人仍是一直没有要孩子。

张曦希很少去医院,这次去医院是因为姨夫突发性血栓,结果进去看见一屋子无法自理的人,她的心抽搐了起来。

人老了,真的不容易,那些年轻时无法预料,甚至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的病都找了上来。有些病症,仅靠配偶一个人照顾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一对夫妻最终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这个病房里,有两人没有家属,雇佣的护工。里床的奶奶一直在叫口渴,门口的两个护工却聊得热络,不知是太投入了听不到还是怎样,反正丝毫没有起身倒水的意思。

隔壁床的阿姨,丈夫和儿子两个人轮流护理,面对连翻身都困难的病人,两个人脸上都是一脸疲态。可是,还坚持把微笑留给阿姨,转过身来抹泪。

有个病人家属,和张曦稀有一搭无一搭的诉苦,后来知道张曦希是丁克,便劝她去医院神经内科转一转。那里七成以上都是各种偏瘫患者,轻则大小便失禁,难以自主翻身,重则昏迷不醒。

可喜又可悲的是,这些躺在这里没有“自我主权”的男男女女们,90%可以治得好。

而这治得好也仅限于“活着”,他们至少一半以上,是无法自主出院的,今后不需要家人护理、帮助可独立生活的也少之又少。

张曦希妥协了,想把要孩子提到日程上来。虽然这个妥协有着自私性。

但张曦希要求的不高,晚年不用子女照顾,自己去养老院,他或她肯来看看,让自己别太受委屈就行。

养儿防老的本质是人格独立,却又可以相扶相依。

有人会说,我把养育孩子所可能用到的花费攒起来,这将会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将来去养老院岂不美哉。

先不论你自己是否有意志力,能够将等额的积蓄留存。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美国著名的“以斯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以斯法”之后,俄亥俄州家庭才被允许将摄像机放置在疗养室中。而推动这一立法的,却是一个悲伤的真实事件。

史蒂文·皮斯克尔的母亲被托管在一家高级的护理院,发现母亲异常的他,当时将一台隐藏的摄像头放在MetroHealth Medical Center管理的养老院,母亲所住的房间内。

他在摄像机中看的景象是这样的:

他脆弱的母亲身体掉到床下,护理人员的手指戳在母亲的脸上;

曾经那样骄傲的母亲,被信任的医疗专业人员殴打而只能眼中含泪,无力反抗……

这些与史蒂文·皮斯克尔平时去到养老院参观时,看见的情况大相径庭。甚至他不敢相信,这就是平时与他交流时,温文尔雅的医院工作人员。

让张曦希决定放弃“丁克”的同样是养老问题。但其实选择丁克同时还有的潜在风险是:大龄产妇、中年危机等等。

这些都是“假丁”需要提前考虑,不得不去设想的问题。

“铁丁”是自我认知的程度比较清晰或是无法打开心结的,例如:

因为自身的需求较高,开销比较大,就把生育的空间压缩到了极致,为了满足自己而坚持放弃了婚育的想法的;

因为童年在原生家庭的创伤,童年亲情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创伤,不想生育的等等。

而“假丁克”一般分为三种心理,但大多都是无奈之举:

外界压力导致的丁克

高房价、物价,生活成本和自身能力有限的对决,让物质基础打不牢的一些年轻人、甚至中年人,不敢要孩子。

他们怕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怕孩子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想把经济基础打牢,再谈生育。

内在心理接受能力导致的丁克

有些人因为自身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他们

也没老人能够帮助带娃,自己没有信心独立养大一个孩子,也没有承担教育、陪伴的心理建设。

这种对自我自由的压缩和对未知生活的恐惧,让他们不敢生育下一代,不敢为这一行为负责,犹犹豫豫。

被动接受另一方的思想入侵导致的丁克

其中一方坚决不要孩子,而另一方是被迫做出的妥协,这也不能称之为纯粹的丁克族,被动的一方内心很容易受到煎熬。

如果两个人婚姻有了动荡,无法再生育的一方,必然受到伤害。如果半路转换的思想,又会滋生一批高龄产妇,承担生育风险。

以上,“假丁”。

其实对于是否“丁克”,非当事人无法评说,更没有决定权。如何选择,各有利弊,就看你更在乎、更可以接受的是哪一方面了。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来源:情感撰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