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SH|肖志坚教授、吴俣教授:创新突破启新程,阿伐替尼点亮SM治疗新希望

B站影视 2024-12-27 03:46 4

摘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受体酪氨酸激酶(KIT)抑制剂阿伐替尼的出现,为改善SM患者的预后创造了条件。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圆满召开,会议公布了两项阿伐替尼治疗SM的相关临床研究。基于此,医脉通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并特邀

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受体酪氨酸激酶(KIT)抑制剂阿伐替尼的出现,为改善SM患者的预后创造了条件。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圆满召开,会议公布了两项阿伐替尼治疗SM的相关临床研究。基于此,医脉通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并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俣教授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PART.1

阿伐替尼助力AdvSM患者实现更长OS和DOT

P1801 真实世界中比较阿伐替尼与米哚妥林或最佳可及疗法治疗进展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治疗持续时间

Overall Survival and Duration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ystemic Mastocytosis Receiving Avapritinib Versus Midostaurin or Best Available Therapy in a Real-World Setting

01 研究背景

大多数(~95%)SM患者携带KIT D816V突变,基于1期EXPLORER和2期PATHFINDER两项单臂试验结果,靶向KIT D816V突变的选择性抑制剂阿伐替尼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用于治疗进展型SM(AdvSM)患者。基于前期研究数据,本项研究比较了接受阿伐替尼200mg QD起始剂量治疗的AdvSM患者(PATHFINDER,中位随访时间为26.3个月)和接受最佳可及疗法(BAT)治疗的真实世界患者(涵盖全球6个研究中心的回顾性病历审查研究)的总生存期(OS)和治疗持续时间(DOT)。

02 研究方法

在一线(1L)治疗队列中,比较阿伐替尼(n=38)与米哚妥林(n=58)的疗效;二线及以上(2L+)治疗队列中,比较阿伐替尼(n=67)与所有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BAT(n=73)(包括米哚妥林和克拉屈滨)的疗效。研究终点为OS和DOT。

03 研究结果

1L分析(阿伐替尼 vs. 米哚妥林):

患者基线特征:两组患者开始接受治疗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8.3岁和67.4岁,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4.7个月和26.1个月。相比于米哚妥林组,阿伐替尼组SM合并相关血液肿瘤(SM-AHN)亚型和检测到≥1个SRSF2/ASXL1/RUNX1(S/A/R)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更高,而两组间血清类胰蛋白酶≥125ng/mL的患者比例相似(表1)。

OS加权前,阿伐替尼组中位OS未达到,米哚妥林组中位OS为28.6个月;加权后,阿伐替尼组中位OS显著高于米哚妥林组(HR 0.19,95%CI:0.06~0.57,P=0.003)(表2)。

DOT加权前,阿伐替尼组中位DOT为41.3个月,米哚妥林组中位DOT为11.6个月;加权后,阿伐替尼组中位DOT显著高于米哚妥林组(HR 0.37,95%CI:0.19~0.70,P=0.002)(表3)。

2L+分析(阿伐替尼 vs. BAT):

患者基线特征:两组患者开始接受治疗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6.6岁和65.5岁,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2.1个月和25.2个月。相比于BAT组,阿伐替尼组SM-AHN亚型、血清类胰蛋白酶≥125ng/mL、既往接受过酪氨酸激酶(TKI)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检测到≥1个S/A/R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更低(表1)。

OS加权前,阿伐替尼组中位OS未达到,BAT组中位OS为20.3个月;加权后,阿伐替尼组中位OS显著高于BAT组(HR 0.34,95%CI:0.16~0.75,P=0.008)(表2)。

DOT加权前,阿伐替尼组中位DOT为24.0个月,BAT组中位DOT为5.2个月;加权后,阿伐替尼组中位DOT显著高于BAT组(HR 0.35,95%CI:0.21~0.58,P

表1:患者基线特征

表2:患者OS

表3:患者DOT

04 研究结论

本项研究表明,在1线治疗队列中,与接受米哚妥林治疗的AdvSM患者相比,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患者可实现更长OS和DOT;在≥2线治疗队列中,与接受BAT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患者OS和DOT明显更长。在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本项研究数据为了解阿伐替尼治疗AdvSM的临床获益提供了重要证据,并可能有助于为AdvSM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PART.2

阿伐替尼改善AdvSM患者骨密度

P4544 阿伐替尼对进展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疾病改善作用:骨密度的改善

Disease-Modifying Effects of Avapri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ystemic Mastocytosis: Improvements in Bone Density

01 研究背景

骨病是S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低骨密度(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高骨密度(骨质硬化)的发生率通常为30%~50%,且不同SM亚型发生率有所不同,其中,惰性SM(ISM)发生率较高。本项研究纳入PATHFINDER研究的部分AdvSM患者,评估阿伐替尼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02 研究方法

测量腰椎T值的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DXA)扫描是最常见的骨评估手段,本研究的患者在筛选时接受DXA扫描,同时,在阿伐替尼治疗期间大约每12个月接受一次DXA扫描。根据基线腰椎T值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低骨密度(BDlow,T值high,T值>1)组和正常骨密度(BDnorm,-1≤T值≤1)组。通过比较基线和随访测量值观察T值的变化,以评估骨密度的改善和稳定情况。

03 研究结果

52%(56/107)的AdvSM患者在基线和≥2次随访时接受DXA扫描,从基线到末次DXA扫描的中位时间为22.0个月(范围3.7~55.0个月)。在基线时,21%(12/56)的患者观察到低骨密度,38%(21/56)的患者观察到高骨密度。接受连续DXA扫描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参数和疾病特征与总体患者相似,且在3个BD组中没有观察到基线特征的明显差异(P>0.1)(表4)。

表4:患者基线特征

BDlow组:从基线到末次随访,低骨密度患者的平均腰椎T值显著改善(P=0.034)(图1),绝大多数患者腰椎T值有所改善或保持稳定(图2):7例(58%)患者的腰椎T值增加≥0.5,4例(33%)患者保持稳定(T值high和BDnorm组:从基线到末次随访,高骨密度和正常骨密度的患者平均腰椎T值均没有明显变化(图1),大多数患者的腰椎T值有所改善或保持稳定(图2)。

图1:患者腰椎T值

图2:患者腰椎T值从基线到末次随访的变化情况

04 研究结论

low组患者的骨密度,稳定BDnorm和BDhigh组患者的骨密度。阿伐替尼对所有亚型的SM患者的骨密度的改善情况都相关,尤其是对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高发病率ISM患者,ISM患者对于骨病的治疗仍存在着挑战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未来的研究需要评估阿伐替尼改善SM患者骨骼健康的潜力

专家点评

肖志坚教授

AdvSM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肿瘤,因其疾病负担重、存在肥大细胞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并发症、可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特点,患者生存期缩短,中位OS1,2。因此,探索有效治疗方式以控制肥大细胞介质释放引起的症状、减少肥大细胞负荷以及改善器官功能损害成为重中之重。AdvSM与KIT基因突变,特别是与KIT D816V突变密切相关1。因此,靶向KIT治疗成为AdvSM治疗的热点。阿伐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KIT抑制剂,既往研究显示,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AdvSM患者,总体缓解率(ORR)达75%,肥大细胞负荷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3,4。本届ASH年会上更新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治疗,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中位OS均未达到,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案,阿伐替尼可为AdvSM患者带来更长生存获益5。总而言之,阿伐替尼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AdvSM治疗水平,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阿伐替尼将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吴俣教授

新型靶向药物阿伐替尼成为AdvSM患者的治疗新选择,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其疗效:1期EXPLORER试验显示,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AdvSM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8个月,80%的患者KIT D816V突变水平降低≥50%;2期PATHFINDER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阿伐替尼治疗的AdvSM患者,中位缓解时间为2个月,且缓解深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本次ASH年会上公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阿伐替尼的临床获益:接受阿伐替尼治疗后,患者中位OS未达到,中位DOT在1线治疗中达41.3个月,在≥2线治疗中为21.3个月,相比于米哚妥林或BAT,阿伐替尼可带来更长OS和DOT;此外,本届ASH年会上公布的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接受阿伐替尼治疗后,大多数AdvSM患者腰椎T值有所改善,特别是在BD3 4 5 low组,骨密度改善的患者达58%6,这证实了阿伐替尼对低骨密度AdvSM患者的骨密度改善作用。展望未来,相信随着阿伐替尼治疗AdvSM疗效的不断探索,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专家简介

肖志坚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院所长、MDS和MPN诊疗中心主任、血液病理诊断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组长

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在NEJM、Cancer Discov、Bloo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

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和《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Blood Review》《Gene,Chromosomes and Cancer》等杂志编委

吴俣 教授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2005-2009 日本国立金沢大学癌症研究所博士

2014-2015 美国纽约MSKCC访问学者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日本免疫学会会员

美国血液学会国际会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MDS/MPN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少见浆细胞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血液肿瘤分委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中国肥大细胞增多症协作网络.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12):969-978.

2. Reiter A,et al.Blood Adv.2022 Nov 8;6(21):5750-5762.

3. DeAngelo DJ,et al.Nat Med.2021 Dec;27(12):2183-2191.

4. Gotlib J,et al.Nat Med.2021 Dec;27(12):2192-2199.

5. Reiter A,et al.2024ASH #P1801.

6. Luebke J,et al.2024ASH #P4544.

编辑:Reina

审校:Dennie

排版:Baa

执行:Baa,Quint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