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刚躺下,安静中耳边却总有“嗡嗡”的声音?以为是疲劳、上火,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种“常见小毛病”,真的只是小事吗?嗡嗡声反复出现,其实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晚上刚躺下,安静中耳边却总有“嗡嗡”的声音?以为是疲劳、上火,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种“常见小毛病”,真的只是小事吗?嗡嗡声反复出现,其实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不是耳朵进了虫子,也不是幻听,这种持续或间断的声音,有个专业名字,叫耳鸣。
很多人对耳鸣嗤之以鼻,但它背后的问题,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不少人直到听力明显下降,才意识到事情不妙。
耳鸣,其实可能是听力在悄悄“溜走”的前奏。如果忽视,发展成感音神经性耳聋,那可不是换个助听器就能解决的。
而且听力损伤不像视力,一旦坏了,很难挽回。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5亿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其中至少4.3亿人属于中重度听力障碍。
中国也不例外,据《中国听力健康报告》统计,全国听力障碍人数已超7200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耳鸣、听力下降,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对耳鸣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能忍则忍”。直到别人说话听不清、电视音量越开越大,还自以为只是“耳背了点”。
耳鸣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性表现”。它可能是耳道堵塞、鼓膜损伤、听神经病变,甚至是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前兆的信号。
特别是那种伴随头晕、恶心、平衡感下降的耳鸣,更要当心。它可能关联的是梅尼埃病,一种影响内耳功能的慢性病,发作时不仅耳鸣,还会整个人天旋地转。
还有人以为耳鸣是“气血不好”,靠吃补品调理。真相是,如果不查明原因,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加重问题。
长期耳鸣还是听力下降的高危因素,很多慢性耳病,都是从耳鸣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大多数听力问题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干预时机,连医生也难以帮忙。
那问题来了,耳鸣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定说明听力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在家里做个简单的自测?
真的不用等到去医院做听力图,也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动作,初步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
第一个方法,安静环境对比法。在一个完全安静的房间里,闭上眼睛,静静听几分钟。如果耳边有持续的单调声音,比如“嗡”、“嘶”、“哗”,而且随着注意力集中,声音反而变大,就可能是耳鸣。
第二个方法,双耳对比法。用同样的声音(比如手机播放白噪声),交替贴近左右耳,感受是否有明显音量差异。如果一边听起来更模糊、更远,可能提示那侧听力下降。
第三个方法,语音识别测试。和家人正常距离说话,尤其在有背景噪音环境下,比如开着电视,能否准确分辨他人说的话?如果需要反复确认、经常听错,说明听力辨识能力可能已经下降。
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真要明确,还得做专业听力检测,比如纯音测听、耳声发射、声导抗等。
但重要的是,别再把耳鸣当成“没睡好”“压力大”的表现,它可能是听力系统受损的早期信号,越早重视,越有机会挽回。
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抱怨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罪魁祸首之一,是耳机。
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音量超过60%的使用习惯,正在悄悄摧毁一整代人的听力。尤其是戴着耳机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里听歌,为了盖住外界噪音,不自觉就把音量拉高。
但耳朵不是“无限耐用”的设备。听觉毛细胞一旦受损,就像草被火烧焦,基本不可能再长回来。
不只是耳机。现代生活的各种噪音污染,比如装修钻墙声、KTV高音、工地机械声,也都在一点点蚕食听力。听力的损伤是“积累型”的,等有症状,往往已经晚了。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原因是情绪。压力大、焦虑、睡眠差,都会让耳鸣更明显。因为耳鸣和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密切相关。有些人甚至在情绪稳定后,耳鸣就自然减轻。
治疗耳鸣,有时候不只是“治耳朵”,还要“治心”。睡眠调整、情绪疏导,配合药物或助听装置,才能真正减缓症状。
如果已经有持续性的耳鸣,尤其是超过三个月还没好转,千万别靠“拖”解决。应尽快做个听力筛查,找出病因对症处理。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耳鸣掩蔽疗法、低强度激光治疗等,还有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焦虑与注意力集中在耳鸣上的困扰。
关键是,别让耳鸣变成听力障碍的“前奏曲”。只要及时处理,大多数耳鸣是可以控制甚至缓解的。
而预防听力损伤,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少用耳机、音量不过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60-60原则”。看似简单,却是保护听力最有效的习惯之一。
再就是,远离高噪音环境。如果工作场所噪音大,比如在厂房、交通枢纽等场所,记得佩戴专业耳塞或隔音耳罩。别觉得麻烦,这一步能救你的听力“后半生”。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细节:耳朵别乱掏。很多人耳鸣,是因为自己用工具掏破了耳道,或者把耳屎越掏越深,引发堵塞感染。
其实耳朵有自我清洁功能,耳屎只要没影响听力,不建议频繁掏。如果确实堵了,也应该去医院进行专业清理,而不是自己“硬攻”。
听力健康,从意识开始。别再让耳鸣“叫破喉咙”地提醒,却装作听不见。每一次忽视,都可能是听觉系统走向衰退的一步。
如果已经出现耳鸣、听力模糊、耳闷感,就别再拖着。哪怕只是去做个听力检测,也比后悔来得实在。
而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人,也值得做一次听力筛查。尤其是经常使用耳机、接触噪音、或有家族遗传听力问题的人群,越早筛查越安心。
听觉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别等到“听不到”了,才发现原来世界的声音那么美。
耳鸣不是“小毛病”,更不是“忍一忍就好”。它可能是听力健康打响的第一声警报。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才不会错过守护健康的时机。
[2]张建国,王晶,林涛.耳鸣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57(5):322-326.
[3]李红,周文娟,陈莉.耳鸣患者心理状态与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0):812-816.
来源:柳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