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通讯技术等创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现代医学诊疗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持续的改变,医院建设工程也注定是一个连续发展、不断迭代、动态更新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贴近医院的发展需求,减少建设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
广告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通讯技术等创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现代医学诊疗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持续的改变,医院建设工程也注定是一个连续发展、不断迭代、动态更新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贴近医院的发展需求,减少建设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拆改?
Tips
不能生搬硬套建设标准、设计规范
传统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借鉴意义有限
建筑、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设施要整合规划
用前瞻性的规划应对建设长周期期间的变化
充分利用全过程BIM
医院建筑设计要加强顶层规划
——不能生搬硬套建设标准、设计规范
笔者通过研究二十多个改扩建医院项目,发现绝大多数项目改扩建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医院建筑设计时没有科学做好医院的医院发展战略顶层规划,医院建筑设计任务书往往是直接生搬硬套各种医院建设标准、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或者抄袭参照同类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导致医院建筑设计任务书没有灵魂,不能准确表达医院发展战略规划和医院特色需求,造成医院建筑建成后不符合或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最终导致需要进行改扩建。
为什么按照医院建设标准、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开展设计建设的医院还会有问题?
是因为这些标准和规范往往都是对过去一些医院建设项目的经验总结,其中的很多指标都是一些项目的均值或者是底线值,往往不能满足高质量医院建设的要求,并且医院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有很多标准和规范的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及未来医院建成后的医院业务与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原因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成相同的两家医院。同样规模的两家医院,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学科规划等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两家医院的建筑设计要求就有可能存在不一样的地方,需要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智慧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医疗服务供给端、医疗服务模式、医疗流程等各方面都会带来持续而巨大的改变。每一个医院的发展规划,都面临更多不同的发展条件与需求,面临更多的选择与变化,导致未来不同医院之间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学科规划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大,每一个医院的个性化特色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对医院建筑提出越来越多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医院建筑设计,医院运营和建设各方尤其需要加强医院发展战略顶层规划工作,充分研究医院发展条件与需求,科学决策医院发展战略与特色,编写出准确清晰呈现医院发展战略顶层规划的医院建筑设计任务书,成为医院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纲领。
医院建筑设计要以智慧医疗工艺引领
——传统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借鉴意义有限
要将医院建筑设计的纲领--医院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各项指标需求充分落实,转化成为契合医院发展需求的智慧医院建筑设计方案,核心措施就是要切实以智慧医疗工艺引领智慧医院建筑设计。
智慧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医疗服务供给端、医疗服务模式、医疗流程等各方面都会带来持续而巨大的改变,对医疗流程和医疗工艺不断带来创新,智慧医院医疗工艺相比传统医院医疗工艺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不能再用传统的医疗工艺来指导智慧医院建筑设计,而是需要以智慧医疗工艺引领智慧医院建筑设计。
十余年来,传统医院医疗工艺设计,开始是学习引进国外医院的医疗工艺方案,但很快就发现,这样设计建设完成的医院建筑,依然有很多不符合医院业务和发展需求的缺陷,需要重复拆改;然后是学习参照新建设完成的医院项目的医疗工艺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避免了很多缺陷问题,还有的专家参考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既往的医院建设项目进行研究,试图找到对每个医院建设项目都有效合理的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案。
但是,智慧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推动医院和医疗服务快速变革,创新医疗装备不断涌现,加上医院建筑建设很长,有很多前面总结的传统医院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建成后的智慧医院业务与发展的需求。
因此,要做好智慧医院建筑设计,不能仅靠“经验主义”“拿来主义”“本本主义”等传统医疗工艺规划方法和方案指导医院建筑设计,还需要充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医疗工艺所带来的快速变革,主动拥抱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慧医疗工艺引领智慧医院建筑设计,才能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医院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智慧医院建筑,才能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当前,传统的医院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模式,往往是通过开展概念方案设计竞标的模式来招标设计机构。笔者参加过多个医院概念方案设计项目的评审,发现很多设计机构为了中标,往往不充分考虑医疗工艺的需求,创作以花里胡哨异形建筑为主的医院概念设计方案。这些医院概念设计方案中标后,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往往很难满足医疗工艺的需求,造成很多局限和缺陷。
因此,要将以智慧医疗工艺引领智慧医院建筑设计真正落到实处,必需优先做好智慧医疗工艺设计,由内而外,严格遵循医疗工艺方案,引领医院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全过程设计。在建筑概念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每栋建筑每层楼的功能布局,使得智慧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符合医疗工艺方案,满足医院战略发展需求。
广告
医院建筑设计要“四合一同步”整合规划
——建筑、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设施要整合规划
传统医院建设规划模式,往往是先进行医院建筑工程规划建设,后面才分别开展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建设和医院信息化规划建设,最后才开展开办设施物资规划建设。
由于医院建筑工程项目、医疗设备配置项目、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开办设施物资项目不是同步进行统一规划,会出现很多相互不能匹配的问题和缺陷,导致需要进行大量局部拆除改造,造成政府投资浪费。
智慧时代,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快速向前发展,不断推动医院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必然对医院建设的建筑规划、医疗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和开办设施规划等都会带来全新的需求与挑战。同时随着医院智慧化建设发展,医院建筑、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设施随着智慧化发展不断交叉融合,边界越来越模糊,难以割裂。
因此,医院建筑设计要采取建筑、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设施四合一同步整合规划的创新模式,才能克服传统模式四项分别单独规划的不足,才能够应对医院智慧化发展对医院建设规划带来的新挑战,可以减少医院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重复拆改和缺陷问题。
基于此优点,2023年3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要求所有市政府投资的医疗和教育建设项目,实行建筑、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费四合一同步整合规划、同步审批。
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前瞻性创新规划
——用前瞻性的规划应对建设长周期期间的变化
智慧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推动医疗装备不断创新发展,医疗服务流程和模式持续变革,但医院建设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开业基本上需要3-5年的较长周期。由于存在智慧医院功能需求快速发展变化和医院建筑建设周期漫长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必须进行前瞻性规划设计。
医院建筑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跟踪运用在医院和医疗的最新信息技术、医学技术和医学装备的发展动态,需要不断与医疗专家、医院使用者、工程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医学相关科学技术及装备研究专家等沟通、交流,系统了解医院建筑功能需求,并对智慧医院建筑功能需求的发展态势作出有前瞻性的科学预判,创新医院建筑设计理念,开展前瞻性创新设计,支撑医院建筑能够满足医院未来一段时间内功能发展需求,避免陷入医院建设项目开业不久就不符合医院需求,导致不断改扩建的怪圈。
精准预约、分级诊疗、一站式服务、多学科诊疗、远程诊疗等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的空间和流程,智慧物流仓储空间及机器人物流通道,各种创新医疗设备的增添安装空间,科研教学空间的需求等方面,尤其要有前瞻性的规划。
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全过程BIM正向设计
——充分利用全过程BIM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维护以及可快速检索、调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等特点。
BIM可实现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参建各方和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能够应用于医院项目策划、勘察设计、医疗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为项目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还能促进各方协同工作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建设和运营绩效。
但是,当前很多医院建筑设计项目的BIM设计应用往往是在CAD图纸基础上进行翻模,而不是以三维BIM模型为出发点和数据源,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的全过程BIM正向设计,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医院建筑通常被视为为最复杂的民用建筑之一,因为它除了具有民用公共建筑的特点及配套的机电设施设备,还融入了医疗建筑所需的净化工程、污水处理设施、纯水处理设施、医疗气体设施、医疗设备设施以及医院其他配套设施。很多医院建筑之所以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反复拆改,主要原因在于涉及专业系统太多无法完全协调匹配导致存在缺陷,还有医院管理者和使用者无法看懂图纸,导致与设计师的沟通存在偏差。
智慧医院建筑是在传统的医院建筑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大量的智能化、信息化、智慧物流等设施设备,是涉及多个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是一个连续发展、不断迭代的动态创新性综合性系统工程。
因此智慧医院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工程,亟需充分利用BIM在解决复杂系统工程设计的三维协同和可视化沟通的优势作用,从方案设计开始应用BIM正向设计,甚至推进BIM的数字化仿真与VR虚拟现实相结合,实现全过程可视化、沉浸式体验的规划设计,使得智慧医院建筑设计更加精确,减少建设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反复拆改问题。
作
者
简
介
黄远湖
进入作者专栏
黄远湖
副主任医师,从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总务后勤管理和新医院筹建工作二十多年,目前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主任,从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设项目(3000床位,建筑面积59万余平方米)的筹建工作。
广告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