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柳堡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柳堡的故事》。
影片简介
1957年,由王苹执导,陶玉玲、廖有梁等主演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全国公映,很快就风靡了全国。片中陶玉玲扮演的二妹子与廖有梁扮演的新四军副班长李进之间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军人谈恋爱的电影,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
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柳堡的故事》的地方,以前并不叫做“柳堡”,而是叫留宝垛、留坝头,本是扬州的一个小镇,这里水草丰美,物产富饶。“柳堡”是因为这里河岸两旁都是翠绿的柳树,自古“柳”字最多情,刚好与电影基调一致,“堡”是因为有战斗堡垒的意思,符合影片故事背景。柳堡是中国第一个因拍摄过的电影而改名的村庄。
剧情简介
1949年,我军某团南下,地经苏北柳堡村,政治部主任宋伟忆起一段往事:抗战末期,新四军某连在柳堡整训。四班副班长李进养伤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二妹子,身为指导员的宋伟劝阻他要以大局为重。部队离开柳堡后,二妹子被地痞刘胡子抢走。弟弟小牛给部队报信,指导员带人救出了二妹子。不久,部队要远征,在指导员的帮助下,李进放弃了个人情感,随军南下。五年后,李进成了连长,二妹子入了党,也成了干部。在支援南下的运粮船上,李进和二妹子再次相会。
幕后故事
1944年,新四军一支部队进入扬州宝应驻训,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19岁的胡石言,向一营二连的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约稿,徐金成向胡石言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家的姑娘“好上了”。
房东家的二姑娘喜欢上了徐金成,二妹子给徐金成洗衣服,徐金成教二妹子认字。徐金成发现自己口袋里藏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好”;不久,他又发现了第二张纸条“你真好”。就在两人感情升温之际,部队要出发奔赴前线。
胡石言问他俩人有无约定,徐金成说:“我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仗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害她白等。”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次交谈,记录了世间一份真挚的感情。只是,这段情感才开始就戛然而止了,1945年9月,徐金成在宜兴丁蜀山战役中不幸牺牲。胡石言曾托人到宝应寻找“长辫子二姑娘”,但因掌握情况太少,一直未能找到。
1949年,病中的胡石言得知宝应解放的消息,他想二妹子一定分得了土地,也许都结了婚抱上娃娃了。徐金成如果健在,也会感到欣慰。继而他又想,人们往往只知道革命者牺牲生命,却不知道许多革命者还曾牺牲过爱情,而后者有时比前者还更困难,如果把这一点写出来,岂不更有现实意义?
1950年,胡石言将这个深深打动他的故事写成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于《南京文艺》,后转载于《新华月报》,署名石言。几年后,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放映,红遍全国。胡石言和电影主创们将结局设置成了:二妹子参加了游击队、又入了党,两人重逢,终成眷属!
电影角色
廖有梁 饰 李进
廖有梁是上海嘉定人,中国话剧男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员,后转业到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他是那个时代“青春美少年”的代表,甚至还有“战士就看廖有梁”的说法。
因为既有部队文艺兵的经验,又在朝鲜战场和战友们一起生活过,再加上廖有梁的自身条件,让他在选角时成功获得了《柳堡的故事》男主角的位置。
陶玉玲 饰 田学英
陶玉玲回忆,王苹导演为了找到片中二妹子的合适扮演者,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到全国各地去选。当时,胡石言就推荐了陶玉玲。在岱山岛上见面时,陶玉玲一天要演三场《东海最前线》,眼睛太疲劳了,还患了麦粒肿,眼睛肿得像一只柿子。
王苹决定,还是给陶玉玲拍几张照片回去,让当时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来决定。在拍照过程中,王苹发现这个女孩子很朴实,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她心中的二妹子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虽然我的脸型她不太满意,但是我笑起来很甜。”
徐林格 饰 指导员
新中国成立后,徐林格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他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在《柳堡的故事》拍摄过程中,徐林格更以细腻、准确的表演,把指导员这个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形象鲜活生动。
电影插曲
电影一经上映,其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便迅速火遍全国。胡石言创作歌词时,大量运用了民间的素材和民歌中赋比兴、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让整首歌曲充满活泼的生命力,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
《九九艳阳天》歌曲描写了初春美丽景色,成为纯朴、真挚、缠绵爱情的象征。由于歌曲结构简单,通俗上口,电影放映过程犹如起了教唱作用,观众看完电影差不多就可以背唱下来。
4位原唱者禹鼎、呼延生(女)、潘文林、孙佩华(女)均来自中国铁路文工团,1957年他们还是一群20多岁的小青年,风华正茂,青春荡漾,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他们用纯真的歌声来抒发人间的真情,没想到竟凝成了一种永恒!多少年过去了,也许很多听众还不知道这4位歌唱家的名字,但他们的歌声早已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成为中国电影歌曲史上不朽的经典名作。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