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驿的船只种类多样,如站船、红船、快船、座船等,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等级规定。站船一般用于普通乘驿;红船用于较低一级的驿递对象,如贡使等;快船用于紧急公文传递;座船则用于接待上等差役官员等。每只驿船都备有旗帜、鼙鼓和铜锣等,用于在航行中通知前方驿站做好准备。
全国首个水驿专题博物馆
日前在重庆开馆
该馆以水驿文化为核心
生动展现
巴渝千年水驿文明和木洞历史名人
今天
让我们一起揭开水驿的神秘面纱
探寻其悠久历史
驿站在我国源远流长
“驿”最初是
人员中途更换马匹或小憩的场所
而后随着驿路的分化
功能也逐渐丰富
古代驿站分走水路和旱路
旱路用马、驴、骡、牛等为驿递工具
所以此种驿站被称为马站或马驿
水路则用船,故称水站或水驿
水驿作为
“水上邮局+物流中转站+官方招待所”的
综合体
是古代国家交通网络和治理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水驿的雏形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
吴国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前身)
首次将长江与淮河连通
标志着人工运河时代的开启
此时的水驿虽未形成系统
但已出现“传舍”“邮亭”等简易设施
用于接待使节与传递军情
此后的朝代
水驿开始逐渐从军事用途向民用扩展
从最初传递信息
后延展至“军事、钱粮、急务、事给”
功能日益综合化
成为陆路驿传的重要补充
《姑苏繁华图》局部
隋唐时期
随着大运河的凿通
凡运河沿线均置水驿
江南水驿系统得以完备
据《唐六典》所载
唐开元年间,每30里设一驿
全国共有馆驿1643所
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
水陆相兼者86所
水驿此时不仅成为交通节点
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枢纽
诗人白居易在《宿樟亭驿》中写道:
“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
描绘了水驿作为游子停歇处的情感寄托
明代是水驿发展的鼎盛期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
为沟通南北经济,发展漕运
特开辟了南京至北京的水路驿站
“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程。
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
这是明代《士商类要》一书中
“水驿捷要歌”的部分内容
“水驿捷要歌”对南北各个水驿的
名称、位置作了生动记述
经行水驿的商旅行人
通过这样的歌诀
可以熟悉沿途的交通形势
从而得到许多方便
清末
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
取代传统驿船
水驿的功能被邮政局、电报局取代
水驿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
回顾水驿的发展史
它曾是金戈铁马中传递军情的“水上急递”
是隋唐盛世里文化交融的“流动驿站”
更是明清商道上货通南北的“经济动脉”
其不仅是舟船往来的物理空间
更是中华文明“因水而兴”的活态见证
水驿的船有区别吗?
水驿的船只种类多样,如站船、红船、快船、座船等,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等级规定。站船一般用于普通乘驿;红船用于较低一级的驿递对象,如贡使等;快船用于紧急公文传递;座船则用于接待上等差役官员等。每只驿船都备有旗帜、鼙鼓和铜锣等,用于在航行中通知前方驿站做好准备。
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驿是?
江苏高邮盂城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驿站之一,因高邮别称“盂城”而得名。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水驿,它集水旱驿功能于一体,曾是明清时期南北漕运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传递政令、转运物资、接待官员等重任。驿站水驿功能尤为突出,依托运河水系,曾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见证了“水驿捷要歌”中“途远三千三百零”的繁忙景象。2014年,盂城驿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古代驿传制度与水驿文化的“活化石”。
水驿能否实现“八百里加急”?
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实质上是被称为“驿传”或“邮驿”的邮政体系。虽然名字叫“八百里加急”,但实际上并不是一匹马一天跑800里(日行400公里),而是通过驿站系统和马匹接力实现的超高速信息传递。据《唐六典》记载,普通文书日行180里,加急文书可达500里。唐朝时期,南方水驿配置快船,顺流日行也可达300里。因此,古代日行800里实际是极为罕见的,“八百里加急”多是一种夸张说法。
中国水事综合驿城发布、今日高邮、北京晚报、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 | 王子月 罗景月
审核| 陈锐
监制| 樊弋滋
责编| 王子月
校对| 孟京
来源:汽车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