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事突起,敌我双方势力激烈厮杀,一人一骑在荒郊野岭中飞奔,马背上的人撑着最后一口气跑到城门口,大喊一声边关告急,某地失守。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战事突起,敌我双方势力激烈厮杀,一人一骑在荒郊野岭中飞奔,马背上的人撑着最后一口气跑到城门口,大喊一声边关告急,某地失守。
即便没有解说,观众看到这里也知道,这肯定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八百里加急。因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而得名,形容速度特别快。
古代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常有战争。而所有的战争都是大事,有些声势浩大的叛乱,或者其它政权进攻,足以动摇国本。
这么一想,感觉用到八百里加急的地方应该特别多。尤其是王朝末期,各地狼烟烽火,救援信件雪片似飞入皇宫,无论哪一次都可以用八百里加急。
但是,查资料你会发现,真正用到八百里加急的时候特别少。并且公里数换算下来,应该都不到八百里。
从先秦到安史之乱,中原大地上经历了无数次战乱。但是唐朝之前,驿站并不完善。
早期烽火戏诸侯,想要传递消息还得依靠烽火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驰道,速度大幅提升。汉朝明确规定快递文书要分成各个等级,按照重要性由不同的人员或者马匹传递。
但是,汉朝的快递速度远远达不到八百里加急。
汉宣帝时,羌人结盟,前去巡视的大汉使臣义渠安国处理不当,导致羌人不满,眼看着西北不稳。汉宣帝急忙向老将赵充国问计。赵充国说他得先去实地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赵充国心中有底,认为羌人乱不起来。但是汉宣帝心里没底,赵充国在金城郡运筹帷幄时,汉宣帝在边地集结了六万大军,还任命酒泉太守为破羌将军,战事一触即发。
赵充国接到消息后吓一跳,不用打仗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打仗呢?即便要打,咱也得讲究方法策略,哪些部落需要招抚,哪些可以结盟,软硬不吃的硬骨头可以打仗,但绝对不能这么上来就打。
为了稳住局势,赵充国马上给汉宣帝写了一封奏章。兵贵神速,这封奏章自然也动用了当时汉帝国最快的速度。
它在公元前61年8 月 20 日从金城郡发出,8 月 26 日再次回到金城郡。根据《甘肃省志邮电志》记载,汉朝,从金城郡到长安大约是1450里,七天时间跑了一个来回,也就是2900里地。
7天跑完2900里,平均下来一天414里。
这么说没啥概念,咱们换算一下。现在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时120公里,也就是240里地。想要跑完414里,也得大约两个小时。
西汉的快递小哥一天跑了现在高速两个小时的路程,看似不快。但古代晚上没有照明,即便不休息,速度也会慢很多。一天24小时,实际工作时间肯定达不到。
还有,咱们现在高速路况非常好,还是机械运转,匀速行驶。西汉肯定有很多路不好走,快递小哥他们都是人不是机器,一段时间后肯定会疲惫,再加上吃饭上厕所等等,还有天气原因,这些都消耗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一天能跑出现在高速两个小时的车程,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估计一路上得累死好几匹马,人也得拼命跑才能把消息及时送到。
公元前就能有这样的速度,在世界上肯定也是遥遥领先的,但距离日行八百里还是相差太远。接下来的东汉在驿站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所以时间直接来到了大唐。
全盛时期,唐朝的驿站从都城长安向全国辐射,直达边境。全国共有驿站1639个,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由兵部直接管辖。
全国最大的驿站“都亭驿”,25个工作人员,60匹马。最小的驿站,也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八匹马。粗略统计,唐朝驿站可以提供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朝廷规定,驿站的驿长要时刻关注马匹状态,定期向上汇报马匹的健康状况。太胖或者太瘦都要调整,病死更要如实上报,以防耽误紧急军情。如果懈怠真的耽误了事,延误一日仗八十,最高可以砍头。
速度上,步行的邮差每天五十里。如果走水路,逆风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风顺水能达到100到150里。
骑马,每天至少走六个驿站,两个驿站间隔大约30里,所以每天至少180里地。紧急公文,每天可以达到300里。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能达到日行500里。
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
安史之乱,这是足以颠覆大唐王朝的战争。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唐朝的驿站人员肯定是拿出看家本领,不吃不喝拼命跑,用最快的速度把消息送到皇帝手中。
当时唐玄宗在西安华清宫,根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也就是杜牧的祖父编撰的《通典》中记载,范阳和长安相距2523里。
《资治通鉴》中写到:“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这里的“甲子”指十一月初九,“庚午”指十一月十四。也就是说,2523里的距离,六天就把消息传到了。平均下来,每天420里。
西汉的最快速度就是每天414里,发展到唐朝,竟然只有420里,感觉几乎没有进步。所以还有资料说,范阳长安两地距离不能这么算。
范阳是北京,长安是西安。现在从北京到西安,全程走高速都要2000多里地。当年的路况,两地山水相隔,肯定要走很多弯路,送消息的快递小哥至少跑了三千里。
三千里路,六天送到,日行五百里,这也符合唐朝最快能日行五百里的说法。但即便是采用这种算法,距离八百里加急还差得很远。
到了宋朝,又出现了金字牌“急脚递”,金字牌三个字看着比较现代,但不是我们取的名字。在宋朝,这些人因为悬挂朱漆黄金字的木牌,就被叫做金字牌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馀里。”
赵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军,用的就是金字牌急脚递。虽说一日数至,但他们最快也只是日行五百馀里,完全不是八百里。
到了明朝,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抓了,这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明朝驿卒肯定使出浑身解数,跑吐血也得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回去。
《明英宗实录》记载,皇帝是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被俘,消息传到北京是八月十六日夜至八月十七日凌晨。大约走了一天一夜。
土木堡地址是河北省怀来县东,距离北京大约110公里,220里地。也就是说,一天一夜走了220里,感觉一点都不快,比唐宋的速度慢多了。
但是,咱们要考虑很多客观因素。
皇上在战场上被俘,消息混杂,最开始肯定谁也分不清真假。传消息只能说战败。等到确定皇帝被俘,应该过去很长时间了。并且从河北怀来到北京,看着距离不远,但是得绕路居庸关,实际行程肯定更远。
无论怎么说,这场行动,肯定达不到八百里。
正史中首次出现八百里字样,是在万历年间。当时日本入侵朝鲜,明军到朝鲜增援,《明神宗实录》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辽东巡抚郝杰以倭情紧急,八百里驰奏。
这里的八百里指的不是速度,是辽东到北京,距离大概是800里。
速度上最接近日行八百里的,是清朝。
康熙年间,吴三桂云南起兵。云南昆明到北京,现在自驾距离大约2500公里,按照清朝驿站路线走,3100公里,六千多里地。
资料上说,吴三桂于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云南起兵造反,北京康熙接到消息的时间是十二月。具体是12月几号,没写。
从11月21日到12月,可能是9天,也可能是半个月,再慢点还可能是一个月。很多文章都写,吴三桂昆明起兵后,消息九天传到北京。平均下来,一昼夜是688里地,其实不太严谨。
即便是按照这种不严谨的说法,时间还来到了清朝,马上封建社会就结束了,也没有达到一昼夜八百里的速度。
清朝文人赵翼著有《檐曝杂记》,这本书中说,清朝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
由此可见,清朝最快速度应该是一昼夜六百里。如果情况紧急,需要加速,那得军机处特批,肯定也是跑死马的节奏。
所以说从先秦到清朝,以当时的路况和马匹承受能力,并没有一昼夜疾驰八百里的情况。说八百里加急,一是强调重要,要用最快的速度送达。二,应该是瞬间时速能达到八百里。
刚刚换上一匹快马,路况良好,人员刚刚休息好,短时间内是可以的。但是一昼夜,跑不出来八百里。
来源:大力侃历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