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自创艺术字,不加水印,拿图吱一声
先秦时期
百越部落聚居地。
代表性遗址:
龟岗遗址,位于龙城街道黄溪村,增江东岸二级台地,属珠江三角洲"咸头岭文化"类型(距今约3000~2500年)。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秦汉~南北朝时期,县志暂无开通的道路记载或者是古道遗址。
出入依靠自然水系以及山间小路。
属未开发的边远山区。
此时期迁入者甚微,县志记载可考的姓氏,如:
陈氏:
《增城县志·东汉卷》(明万历版)记载:"增城北境(今龙门永汉一带)有陈姓者,自豫章(今江西)徙居,垦荒为业。"
开发永汉河谷耕地,引种水稻(《广东早期农业史》,1987)
现存永汉镇陈屋村东汉陶窑遗址(1983年考古发现)
张氏
《岭南张氏通谱》(清乾隆版)引东晋《交州记》残卷:"张叔达避永嘉之乱,自襄阳南迁至增城之北(今龙门龙华)"
首创龙华圩市雏形(《广东圩镇史》,1992)
隋唐五代(581-979年)
隋唐时期
隋朝时期没有道路记载。
唐朝时期首次出现官方道路记载:
增城至龙门山道(《岭表录异》提及"商旅取道增龙")
道路用途:官府文书传递 食盐运输
道路特点:宽约1-1.5米的夯土路,险要处铺设石板(如南昆山段),无驿站设置
1985年龙华镇发现唐代路面遗迹
可考姓氏,如:
王氏:
唐初部分王氏族人自山西迁入,定居龙门南部(《王氏族谱·岭南卷》)
王氏引入北方小麦种植技术《循州异物志》
张氏:
开元年间韶州张九龄族支迁入(《客家姓氏渊源》)
张氏在龙门兴办私塾,推广儒学(《广东教育史》)
五代十国(907-979年)
南汉时期:扩建增龙古道
增设渡口(如永汉河渡)
现存《南汉金石志》载:"修治增城道以通樵苏"
可考姓氏,如:
刘氏:
南汉刘氏宗室分支驻龙门(《南汉金石志补》)。
刘氏在龙门发展冶铁业(出土南汉“乾亨重宝”钱范)。
黄氏:
闽国黄峭山后裔迁入(《黄氏大宗谱》)。
黄氏引入福建梯田技术(《广东山地开发史》)。
北宋南宋
官道系统:
广惠驿道支线:自增城经正果(今正果镇)至龙门段
路面宽度:约2米夯土路(《惠州府志·舆地》明嘉靖版)
正果镇南宋路面遗迹(1987年考古发现)
龙门-博罗通道:沿公庄河谷而行
食盐运输专道(《宋会要辑稿·食货》)
水路系统:
增江主航道:
北宋设官渡3处(龙华、沙迳、麻榨)(《广东水运史》)
南宋新增码头2座(《永乐大典》引《循州志》)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设"道正司"管理维修(《宋史·职官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部经此道转移(《宋史·文天祥传》)
可考姓氏,如:
李氏:
部分陇西李氏族人自江西迁入,定居龙门东部(《广东通志·氏族略》)
北宋统一后,朝廷鼓励中原移民填充岭南
龙门东部开垦梯田,引溪灌溉(康熙《龙门县志·水利》载“李公陂”)
杨氏:
北宋初年,杨业家族部分后裔南迁至龙门(《岭南杨氏源流考》)
引入福建梯田技术,提升山地耕作效率(《惠州府志·物产》)
赵氏:
部分南宋宗室分支南迁至龙门(《赵氏族谱·岭南卷》)
金兵南侵,北方士民大规模南迁
赵氏在龙门兴办私塾,推广儒学(《广东教育史》)
福建莆田陈氏族人迁入,定居龙门南部(《客家姓氏渊源》)
陈氏引入福建水稻种植技术(《岭南农业史》引《循州异物志》)
明朝(1368–1644年)
明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沿革》:“弘治九年(1496年),析增城、博罗、英德地置龙门县,隶广州府。”
县名由来:
因县治设于七星岗(今龙门县城),其地势“两山对峙如门”,故命名“龙门”(康熙《龙门县志·疆域》)。
官道(驿道)
广州至龙门驿道:
自增城经正果、永汉至龙门县城(明嘉靖《惠州府志》载)
路面宽约2.5米,夯土结构,沿途设递铺(如永汉铺、龙华铺)
龙门至惠州府道:
经平陵、公庄至博罗,再抵惠州(《广东通志·驿传》)。
明万历年间增设石桥3座(现存平陵镇明代“万寿桥”基址)。
商业通道
南昆山木材运输道:
自南昆山经铁岗、地派至增江码头《岭南经济史》
运输杉木、竹材至广州,部分转销福建
盐道:
自归善(今惠东)盐场经平陵至龙门(《广东盐法志》)
水路交通
增江航道设官渡5处(龙城、沙迳、麻榨、永汉、龙华),
明代新增木船摆渡(清康熙《龙门县志》)
永汉镇明代驿道遗迹(1989年发现,现存50米夯土路面)
可考姓氏,如:
林氏:
据清康熙《龙门县志·氏族》载,明洪武年间,福建莆田林氏一支迁入,定居龙门东南部
明初推行“屯田制”,鼓励军户及移民垦荒(《龙门县志·赋役志》)
林氏引入福建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粮食产量(《惠州府志·物产》)
黄氏:
明永乐年间,江西赣州黄氏族人迁入,聚居龙门西部(《惠州府志·风土》)
黄氏在西部山区开凿水圳,改善灌溉(康熙《龙门县志·水利》载“黄公圳”)
清朝(1644–1911年)
驿道升级
广州—龙门—韶关干线:
清乾隆年间拓宽至3米,部分路段铺砌石板(《清实录》乾隆三十七年谕令)
增设腰站(如龙华站)供官差换马
龙门至从化新道:
康熙年间开辟,经地派、吕田至从化(《广东舆图》)
商业网络扩展
东江—增江贸易线:
龙门县城成为谷米、山货集散地,沿增江下运至石龙(《广东商业志》)
圩市通道:
连接龙华、麻榨、永汉等圩市,形成“十日三圩”循环商路(清道光《龙门县志》)
桥梁与关隘
清代新建石桥12座,以龙城“跃龙桥”(嘉庆八年建)最为著名
可考姓氏,如:
吴氏:
清顺治年间,广东潮州吴氏迁入,定居龙门南部(《龙门县志·氏族》)
清初“迁海复界”政策,招抚垦荒。
兴办南部圩市,促进商贸流通(《龙门县志·市镇》)
郑氏:
清乾隆年间,福建漳州郑氏族人迁入,聚居龙门东北部(《惠州府志·风土》)
闽粤战乱及自然灾害导致人口二次迁徙
引入闽南甘蔗种植技术,推动糖业发展(《惠州府志·物产》)
龙门县的历史人口迁徙过程中,一条参考主线就是:道路开发。
真正人口迁移高峰来源于明朝时期设县后。路通--人聚--财通。
大家是否认同这个说法?欢迎评论区发表见解。
附录几个重要节点的人口情况:
南宋:南宋《舆地纪胜》提及增城北部(今龙门)“山民散居,无稠聚之邑”
明朝:
1.明弘治九年置县时,据康熙《龙门县志·户口》载:“初编户1,200余户,丁口约6,000。”
2.嘉靖《惠州府志》记龙门县“户1,850,丁口9,200”(1542年数据)
清朝:
1.清初(17世纪):“户1,600,丁口7,800” 康熙《龙门县志》载顺治十四年(1657年)
2.道光十年(1830年)“户4,700,丁口28,000”(道光《龙门县志》)
清朝之后的演变比较清晰,这个留给大家独立思考,作者就不写了。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简短的文章描述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以及姓氏都提及,写的太长又难阅读,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