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新化县坐石乡近日上演“稻田冲突”——村民刚种下的水稻被村干部连夜拔除,理由是“治理镉超标”。村支书曹某称,种植前已通知村民部分农田禁种水稻,但仍有农户“顶风播种”。村民却炸了锅:“种了一辈子田,突然说地‘有毒’,拔了苗谁来赔损失?”
湖南新化县坐石乡近日上演“稻田冲突”——村民刚种下的水稻被村干部连夜拔除,理由是“治理镉超标”。村支书曹某称,种植前已通知村民部分农田禁种水稻,但仍有农户“顶风播种”。村民却炸了锅:“种了一辈子田,突然说地‘有毒’,拔了苗谁来赔损失?”
这片土地的伤痛,是湖南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欠账。采矿冶炼、化工废水长期渗透,让镉元素在稻田扎根。水稻恰是“吸镉大户”,稻米镉超标可致肾损伤、骨痛病甚至致癌,日本“痛痛病”便是前车之鉴。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曾引发全国震动,如今新化再掀争议,村民无奈:“我们也不想种毒米,但地不种粮,靠啥活?”
拔苗行动虽符合《土壤污染防治法》对“严格管控区”的禁种规定,但村民直指基层执行简单粗暴:
虽有“提前通知”,但村民对镉污染程度、补偿方案一问三不知;拔苗后仅口头承诺“后续研究”,无具体赔偿标准,农户痛失一季收入;禁种水稻后,政府未推广低镉品种或改种经济作物,农民陷入“无地可种、无粮可卖”困境。
这场风波撕开了环境治理的深层矛盾:既要粮食安全,也要农民生计。村民喊话政府:“拔苗不如帮我们换好种、调土壤!” 学者呼吁,治理需透明化——公开污染数据、提供技术补贴、探索“污染区生态补偿”,让农民从“被动受害”转为“主动参与”。
眼下,新化稻田的裂痕亟待弥合。拔苗不是终点,如何让土地重生、让农民心安,考验着治理智慧与温度。
来源:坦荡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