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一年一度的美国藤校和热门校的早申陆续放榜。截止至12月15日,我们统计出国内的孩子共收到638份offer,其中藤校offer有76份。
“一觉醒来查个邮件天塌了!”
“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哭大闹……”
“学校赶在放假前给我来了封拒信。”
最近几天,一年一度的美国藤校和热门校的早申陆续放榜。截止至12月15日,我们统计出国内的孩子共收到638份offer,其中藤校offer有76份。
看着一份份霸屏的喜报,我内心更牵挂的却是那些收到拒信后心痛难过的孩子。
我也想借机对所有的父母说:
孩子的成绩好,记得抱抱Ta;成绩不理想,就更要抱抱Ta,用我们无声的关心告诉Ta:
不管结果如何,爸爸妈妈都会坚定地站在你的身后。比起成绩,我们更在意的是你的情绪和感受。
更何况,今年的录取季才刚刚拉开序幕。早申轮落榜再正常不过,大多数想去美国的孩子,都是在常规轮上岸的。
我记得有人统计过,近两年美国知名院校和文理学院的早申录取占比大概在40%左右,大约60%左右的录取集中在常规轮的RD阶段。
所以,这把牌没打好没关系,申请美国大学又不止这一次机会。
只要人还待在牌桌上,哈耶普斯麻、康奈尔、纽大、埃默里等等梦校的招生官,就总有一天会看见优秀的你。
向下滑动查看
好消息:目前中国孩子已经拿下3个普林斯顿、3个加州理工,55个康奈尔,125个纽大,35个圣路易斯华盛顿,23个波士顿,3个卡尔顿,2个维克森林(录取数据还在持续更新中)
01
申请美国大学都有哪些机会?各个录取批次,你分清楚了吗?
与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截然不同,美本录取不是一锤子买卖,光是录取批次就已经超过了六轮,低年级的家长很容易就被绕晕了。
所以,了解美本不同的申请批次,对于制定有效的申请策略至关重要。
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
美国大学的申请包括提前申请、常规申请和滚动申请。
提前申请(Early Admission):包括ED和EA两种类型
-ED(Early Decision,早定):绑定性,只能申请一所,必须接受录取。ED0:特定学校(如芝加哥大学)的额外机会。
ED1:第一轮,截止日期一般在11月。
ED2:第二轮,截止日期一般在1月。
-EA(Early Action,早动):非绑定性,可以申请多所,可以选择不去。
常规EA(Early Action)
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只能申请一所REA,不能申请其他学校的ED,但可以申请其他学校的EA
SCEA(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申请后不能再申请其他学校的ED或EA。
常规申请(Regular Admission, RD):
可以申请多所学校,根据意愿选择接受哪所学校的录取。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1月,结果在3月或4月公布。
滚动申请(Rolling Admission, RA):
随时申请,名额先到先得, 申请者越早提交越有利。
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不同的大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录取政策。
举几个热门校的例子——
斯坦福、哈佛、加州理工等:REA/RD
普林斯顿、耶鲁等:SCEA/RD:
康奈尔、哥大、宾大、西北、杜克等:ED/RD
麻省理工、乔治城、密歇根安娜堡、南加大、北卡教堂山、东北、俄亥俄州立和伊利诺伊香槟等:EA/RD
纽大、约翰霍普金斯等:ED1/ED2/RD
芝加哥大学:ED0/EA/ED1/ED2/RD
美国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的申请花样?简单一点难道不好吗?
其实,他们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给出这样那样的限制,无非就是为了吸引并锁死优秀的孩子。
美国大学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冷,对于学校来说,早申就是一场生源大战。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早申就是一次对梦校的表白,表达你的情有独钟,展示你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好学生和好学校,永远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02 早申录取更偏爱哪类孩子?
前两天,某所国际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超过70%的学生申请了ED或者EA。
难怪国际圈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冲名校,要趁“早”;求安心,要祈“早”。
那么,早申录取更偏爱哪类孩子?具备什么优势的孩子更容易早申成功?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长板要足够长
我听朋友聊起过一个高中文科女孩的故事。
她没提供AP,没有竞赛成绩,标化压根没来得及考,托福110,却直接拿下了宾大的ED。
你看,标化高虽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标配,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分数之外的录取因素。
一味地死磕高分,而丧失掉大量发展自身长板的时间,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这个女孩成功的核心,在于不是堆量,而是求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板,精准选对了夏校。
她平时的兴趣特长就是阅读和写作。所以,她有针对性地申请了爱荷华写作营IYWS,还成功被录取了。
估计好多家长都不知道爱荷华大学在哪儿,但这个写作营,在整个北美的文学圈里,是非常被认可的,而且也是非常难录的写作夏校,每年在国内的录取也是个位数。
对于文科生来说,拿个竞赛得个奖,搞个科研发篇论文,这些其实挺难的。而参加了一个许多家长都不知道的夏校,就可以拼掉不少有活动、有奖项、标化高的对手,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不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夏校才叫好夏校。那些能够把孩子的长板显现出来,能够成为画龙点睛的那个睛的夏校,对孩子来讲才是最好的夏校。
同样的道理,美国早申的筛选逻辑不是看那些摆在明面上的成绩、竞赛、论文、科研、夏校等等。这些只是体现学术兴趣的工具之一,申请时不是所有的工具都要用上。
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你拿着一件最趁手的工具,展现出了你的兴趣特长,你的冒险精神和你的人格魅力。
斯坦福的招生官就说过,他们看重的并不是孩子在特长上拿了多厉害的奖,而是看重Ta的热爱是怎么发展出来的,Ta为了这个热爱,吃了什么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给自己的定位要足够准
ED录取后不能反悔,这让不少孩子在择校时左右为难:冲高怕浪费了机会,保守又怕错过了好学校。
这时候,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然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就显得特别关键。
我认识一个在普通民办国际校上学的男孩。
他的早申材料没啥亮点,托福没到90分,没有竞赛奖项加持,人设也不够惊艳……但是,他的ED目标非常明确,直接选择了50名左右的大学,最后成功上岸。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话,“像我这种情况,如果等到RD阶段,别说学霸可能会和我竞争,那些托福考到90分的,我也比不过。”
我不由得感叹,这孩子真是人间清醒。
讲真,早申不仅是仰望星空冲名校的机会,也是脚踏实地选保底的机会。
有时候,跃跃欲试地盲目冲高,可能会从ED的蓝海直接跌入RD的红海。而那些认清自己的实力,不做无畏冒险的孩子,反而有可能一击即中、提早上岸。
03 做好打满全场的准备!
早申上岸当然是喜从天降,但没上岸也不是灭顶之灾。
美本申请从来不是一局定胜负,而是一场战线拉得更长、更加全面的考试。它在评估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考量着孩子的心态和抗压能力。
各种情况的孩子,只要坚持不下场,做好打满全场的准备,那么常规轮就有的是机会。
早申拿到Defer的孩子仍有机会被梦校录取!
拿到Defer,表示孩子既没有被录取,也没有被拒绝。学校会在下一轮的RD常规轮阶段,重新审核孩子的申请材料。
也就是说,被Defer的孩子还有机会进入心仪的学校,他们接下来可以做好这些准备——
如果学校没有在邮件里写明Defer的原因,可以发邮件问问学校,然后根据回复进行针对性的提升。
按照学校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包括最新的成绩单、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等,证明你的丰富经历和持续努力。
如果有机会,提交额外的推荐信、新的个人陈述或者任何可以展示自己特殊性的材料。
关注学校的邮件和通知,确保不会错过任何关于申请状态更新的信息。
与招生办保持联系,询问录取进展,充分表达你的就读愿望。
早申收到拒信的,在常规轮也还可以申请其他学校。
如果说早申轮拼的是谁更理解大学的申请逻辑,谁更早一步找准自身定位,那么常规轮比的就是,谁的材料更加精益求精,谁更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接下来怎么做,可以提高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
优化申请材料,对你的早申文书重新润色,再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拉出想要申请的学校名单,可以多申请几所,并注意拉开梯度。
考虑多国联申,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
常规申请RD阶段,每一个孩子都要尽力让招生官看到你的独特之处。
和早申材料一样,常规轮的文书也要让招生官看到不一样的你,包括你的兴趣脉络,挑战和贡献。
常规轮可以申请多所学校,这时候为了避免套路化和同质化,你更要针对不同学校去微调主文书,再看看申请的学校需不需要补充文书。
跑到现在,已经进入到RD准备的后期,每个人都觉得疲惫不堪了。
越是这时候,越要给自己上劲,看看材料还有什么修改提升的空间,看看针对不同学校的文书,是不是具备新意和独特性,是不是匹配学校的磁场和气质……
说白了,美本申请不是什么玄学。当你在极限条件下压榨自己多一些,你被招生官慧眼识珠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告诉那个早申失利或者拿到Defer的孩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再坚持坚持,曙光就在前面,即将到来的常规轮才是你的主场。
早申只是2025录取季的起点,正有上万多个孩子和你一起,耐着严寒跑向人生的春天。
❤
来源:名侦探柯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