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
5月24日
以“跨媒介视域中的民间文学”为主题的
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论坛
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开幕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
论坛旨在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自海峡两岸4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组织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王三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台湾苗栗县乡土文化学会董事黄鼎松、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姬侃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初雨主持。
安德明指出,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翼,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强化人们历史认同与群体认同的重要功能。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大量为两岸人民所共享的标志性符号,是增强两岸文化认同、强化两岸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两岸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多年来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增强了两岸文化共同感、促进了学术发展,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他希望此次论坛的举办能够汇聚两岸学者的智慧,助力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及学科建设的新路径,增强两岸学者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王三庆表示,每次踏上大陆的热土,总能感受到飞速的进步,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台湾专家学者应该都能感受到大陆的进步。他指出,当今的国际竞争让人们看到了东方文化和制度的优势所在,“东升西降”是必然趋势,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大有可为。
张小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根基和不竭动力。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古文献有大量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内容,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他肯定厦门作为两岸交流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优势,期待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并呼吁以文化为桥,以学术为媒,共同探索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的未来之路,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黄鼎松表示,作为来自台湾苗栗县的客家人,时隔二十年再来厦门,对厦门一日千里的发展印象深刻。客家先人渡海到台湾已经300多年,保留了非常淳朴的客家文化。很高兴看到此次论坛有多篇论文从不同面向讨论客家文化,如客家歌谣的发展、客家祭祀的活动、客家伙房建筑及相关民俗活动等。经过多方努力,客家文化保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客家文化能够在台湾得到更好的传承。
姬侃指出,厦门海沧作为成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在对台交流合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交流方面,海沧亮点频出、成果丰硕。他强调,此次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为两岸学者搭建了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他表示,海沧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对台区位优势,持续深耕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交流领域,当好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来自海峡两岸的8位专家学者立足各自专业视角,围绕大会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安德明研究员指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形成发展得益于“大文学观”的确立,这一肇始于五四时期、在1949年后得到全面发展和贯彻的整体文学观,将书面与口头、汉族与少数民族、古今中外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平等对待。而民间文学得到普遍重视,相关研究的成熟,也推进了文学整体事业的完善。民间文学研究者要“回归”大文学立场,唯此方能拓展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空间。
王三庆教授基于对中国、意大利、日本的文献、口述记录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以及将明代工尺曲文转译五线谱的实践,探讨了宋元戏文《刘文龙》在民间文学中的传演及唱曲转译问题。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以对台湾赛夏人矮灵祭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参考海峡两岸学者关于矮灵祭研究的成果,回顾了百年来学术界对于矮灵祭的调查与研究历程,矮灵祭的传承与保护,以及相关早期研究突显的学术伦理问题对于当前大陆非遗保护的启示等。
台湾东华大学刘惠萍教授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所保留的“列女故事”材料,讨论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互动问题,认为在汉代画像中的许多“列女故事”,可能并非直接源自《列女传》,而是来自民间流传的“看图讲故事”传统。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豫闽教授指出,明清福建漳州泉州先民将民间工艺传播至台湾,历经数代,手工艺行业或工艺生产均保留着与原乡相同的习俗。大量的行会行例,是中国传统社会合群结社观念的体现,是“礼乐教化”思想影响下的两岸社会生活的投射,其中深刻体现着两岸文化密切互动的印迹。
台湾政治大学蔡欣欣教授通过记录三位资深艺人的表演实践,揭示“站头”即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在“活戏”演剧传统中的核心作用和传承机制。她指出,系统采集、整理“站头”并转化为教材,既能传承技艺,又能为当代创作提供资源,助力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和创新。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认为,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相互依存又存在张力的动态互动,是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典范性的关键所在,而民族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承与传播,是口头传统与书面文学不断对话、博弈与融合的过程。
台湾苗栗县乡土文化学会黄鼎松董事提出,在台湾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客家伙房正面临着建筑维护、产权纠纷及代际观念差异等诸多传承困境。他呼吁相关文化单位尽快赋予具有文资条件和价值的伙房以文资身份,避免古屋损毁消失。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将围绕“大众传媒与民间文学”“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
点赞、在看、转发
大伙儿互相提个醒
一审:彭建文
二审:王庆平
三审:庄梅芳
资料:海沧区委台办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