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论山东(不活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18:18 2

摘要:听了小宇宙一段讲河北的播客,感觉还是挺上头的,可能华北几省都有挺多的相似性的吧。还有前两天某落马官员卢恩光挺火的,大抵就是一个身价过亿的民营企业用行贿的手段让自己身居副部级,过官瘾的事,更被网上人说是山东人考公的典型写照,笔者看完也挺能接受大家的调侃的,儒家文

听了小宇宙一段讲河北的播客,感觉还是挺上头的,可能华北几省都有挺多的相似性的吧。还有前两天某落马官员卢恩光挺火的,大抵就是一个身价过亿的民营企业用行贿的手段让自己身居副部级,过官瘾的事,更被网上人说是山东人考公的典型写照,笔者看完也挺能接受大家的调侃的,儒家文化,官本位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在山东的影响深厚,本着非严肃不严谨的态度,笔者浅聊几句自己眼中的山东吧。纯主观大家看一乐就好。

首先,想明确一个前置条件啊,山东省的自己的内部分化就挺大啊,比如有地域黑字拿丰县八孩这种事去给苏州骂江苏,苏南人肯定会说,啊呀刚波宁的事情。同样的事放在山东身上,山东大概分为鲁北 鲁中 鲁南胶东,差个题外话,山东在传统地理区划上并无鲁东这个概念,所以身边的烟台人一直对烟台师范更名为鲁东大学颇有微词。山东内部的分异就挺大,经济水平和开放成都可能鲁西南和青岛的市南市北显然不是一会事情。

笔者觉得有一个大致规律是可靠的,就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这个地方展现出来的人文风貌大概是正相关的,所以可能那些传统的尊卑思想会在县域里更厉害吧,那个落马的卢恩光其实未尝不是一个例子啊,他发家在鲁西南的县城显然在九十年代的那种地方,往往发家靠的又是大基建下的政府项目,你当个乙方对一些基层干部点头哈腰在几十年前也许并不少见啊。

山东在行政区划上最早属于华东局,华东大区,但笔者觉得山东在各方面气质上又显然更像一个华北省份,或者传统的北方省份。山东的经济并不差,人均GDP算不上高但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十,算得上中上,这个数值比因为有长沙成都这样网红城市而在互联网生态上显得比山东洋气的多的湖南四川这类省份要高,而总量更是几十年来几乎就是全国第三,而北方第一。然而山东在网络上总给人一种土甚至穷的印象,笔者也挺奇怪,但想来有可能文艺作品让山东的形象更多是这种质朴的气质吧,大染坊闯关东父母爱情之类大火的山东题材剧集大都是年代剧,从山东高密籍作家,莫言写的更多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山东农村生活,散文又写的很朴质生活的场景更写实,可能跟发展水平相似的河北地区,读者读起来孙犁一类的荷花淀派作者写的河北农村,就更欢快,穷但充实希望,可能莫言的散文看起来就更关注社会客观存在的但是阴暗的那部分,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外地人看山东,可能还是停留在叙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农村风貌吧。

其二笔者觉得可能外地人觉得山东人土,的确就是本省的支柱产业都是大国企,集中在工业的上游企业,本身声量就小,高新产业也不足。再一个可能这部分的收入也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能源还是挺丰富的,但是笔者知道山东人均GDP最高的几个地方如招远东营者几个地方(资源型城市人均GDP可以达到北上广水平的)的人抱怨,其实地方上的人没有那么高收入,可能资源的红利都在这些企业内部的人中矿胜利这些企业的职工可以享受到高效益和高收益。其他属于地方的人可能收入上被平均而又要承担物价成本,可能有些人过得并不算滋润。如山东钢铁(合并了济钢莱钢)整合而成的大型省属国企,整合了山东各国有煤矿企业的,又与兖矿合并成为山东最大省属企业的新山东能源,这些大型的省属企业其实承担着山东GDP相当大的权重,而新旧动能转换又让这些企业的效益面临一些不稳定,其他经济大省如老大广东我们能想到腾讯华为,老四浙江有阿里吉利,而山东似乎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能拿到C端的大企业。

再谈谈最近被谈的比较多的问题。令读者意外的事笔者想夸一下山东的基础教育,这可能跟诸位的印象有点不同。笔者大学的时候曾经和四川的某位同学聊过,都是人口大省,他说四川的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非成绵地区的人高考其实很难,我国人口的第一大省广东省,可不是只有珠三角和广深城市群啊,可不是谁都能背着书包从西九龙或着福田过关走读再参加港澳台归侨联考的走读生啊,粤北大面积的地方韶关一类的孩子的教育资源怎么能和省内发达城市的人同日而语呢。而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山东做的是比较好的,从清北各地录取人数和各地本科率上就会发现,山东的教育资源,至少是高中教学质量是极平衡的,每年的省高考状元可能会出在一个小县城,比如去年的省高考状元来自鲁中的一个小县中,肥城一中,从鲁西的县城到青岛市南济南历下你会发现山东全省的本科率的地区差异不大,县城的孩子读到985211一本的概率并不比省会城市的孩子低很多啊,这不就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吗。人们常说山河四省凑不出三个985,其实山东自己在山河四省中独占了两个985,所以可能教育状况比河南河北要稍微好一些,出了山工大山医大和山大合并让山东少了一所省属211以外,似乎山东的教育资源比另外几个难兄难弟要略好一点点,再比如因为山东的财政要相对条件好,比如同样是省属一本的山东财经大学要比临省的河南财经经费多出整整十二个亿,比河北的财经类省属高校河北经贸也要高出九个亿,所以笔者觉得山东高校的软硬件应该会好一些的。至于高考政策和录取比例只能说客观上如此,卷只能是结果

再聊一聊考公考编和彩礼等问题哈,笔者可能觉得这几乎就成了刻板印象了,也经常在互联网上是被调侃的对象,首先笔者在全国地方都问过这个问题,至于本来就是主观的闲谈所以说就不用再样本量上做多少纠结,但是笔者在江浙沪包括广深这些普遍意义上的发达地区,似乎老一辈人也是更倾向让自己的子女进入体制内工作,可能是计划经济时代公家人体面的身份,感觉这种考公考编的风气也并不是山东独有的,而且现在大环境不景气看那些所谓名校的毕业生似乎也更倾向进入体制内求稳而不是进入十几年前在就业市场上更受青睐的互联网大厂或者外企。当然山东的刻板印象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情社会的你来我往和酒桌文化客观上存在,比如笔者曾经给外省的人讲酒桌的座次后者也着实挺惊讶。至于天价彩礼,笔者更觉得是一个经济问题,山东彩礼的高地反而是经济上最不发达的鲁西地区,那种嫁女儿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观念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越显著,笔者觉得移风易俗,这些东西真的要破除。而女人吃饭不上桌,家暴这种现象,我觉得恳请外地的朋友擦亮眼睛,只能说笔者作为一个山东人,真的没有在线下见过,但是不否认可能确实存在,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好。

写了那么多,笔者再回去看,其实真觉得自己好像替山东说了好多话,可能有些是公允的有些是出于山东人的心态是去辩解的,大家放宽心看就好啊,也欢迎提出不同的意见啊。有人说一场新旧动能转换,让山东经济受了挺大的影响啊。笔者也曾经是所谓国有厂矿企业子弟,也明白山东人过去骨子里是有自豪的,是有辉煌的,也的确见过了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必然有被时代击中的那部分人,而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那些在国有制造业里面的人们也面临着财源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这些历史名词的存在啊。我们再看现在的山东有大面积的黄河冲击平原有深水良港,有靠前的石油和黄金储量,有健全的42个工业门类。名义上还是北方第一经济大省,我觉得无论是产业革新还是移风易俗吧,山东都更有比过去更有资本更有条件。笔者前段时间看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讲的清朝中前期临沂郯城王氏的悲苦命运也明白这片土地上的先辈们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啊,若不是生活所迫生计无门,白莲教义和团这些组织又怎么会在山东率先起义,又怎会抛家舍业,冒着满清政府的禁垦政策去闯关东呢。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和人口急剧膨胀加上定期的黄河泛滥,利津县这些山东北部入海口的盐碱地开垦,靠的都是历次天灾鲁南的灾区移民。笔者深知历史上山东这片土地和自己的先辈忍受着怎样的苦难啊,其实笔者也明白互联网真的是一个情绪化的东西,大家都会给自己的事物贴上标签,也需要一个调侃的窗口,但也希望大家在调侃之约,为家乡的发展找个方向吧,林林总总码了几千个字,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想再强行升华了,各位早安吧。

来源:若续若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