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和坚持 他们使出全身绝技演出人生下半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7:30 2

摘要:在西安,有这样一群不服老的老人:平均年龄65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接近花甲,却个个身怀绝技。手持长棍闪转腾挪、空中瑜伽翻飞若蝶 、二指禅倒立稳如松、塔叠罗汉3米高……

在西安,有这样一群不服老的老人:平均年龄65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接近花甲,却个个身怀绝技。手持长棍闪转腾挪、空中瑜伽翻飞若蝶 、二指禅倒立稳如松、塔叠罗汉3米高……

他们是西安老年绝活队,用一身“别人做不到”的绝活刷新了大众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他们把人生下半场活成了一部热血传奇,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别人做不到”的绝活人生。

“我们最早叫‘西安老年绝活大队’,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了,两年前改名叫西安绝技艺术团。绝活队最早是苑松成老师发起的,但他后来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就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现任队长曹三民一边拉筋热身,一边语速飞快地介绍着。

曹三民今年67岁,15年前正式加入绝活队,如今是团队的核心人物,也是最资深的队员之一。他介绍,绝活队目前的成员有五六十人,最多时有八九十人,平时演出时的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他说,“队员平均年龄65岁,最大的队员已经82岁了,最年轻的也已经58岁。虽然成员年事已高,但每个人都身怀绝技,比如空中瑜伽、二指禅倒立、架木棍空翻等,这些在陕西省、西安市都是没有的绝活。”

曹三民表演绝活

曹三民表示,自己从小就有功夫梦。小时候,家人经常带他去农贸集会,他有机会见识了很多武术、杂技等,回家便有模有样地学,后来家里有了电视,看到这些节目更是移不开眼。本身有天分,加上用心学习,时间久了曹三民竟然无师自通了许多武术动作,更厉害的是掌握了一身绝活。

1978年,20岁的曹三民应征入伍。他凭借自己以前自学的功夫,成了同期战友里的排头兵,还经常在各种比赛中为连队争得荣誉。1982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到西安当上建筑工程监理,这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

“刚开始,做建筑赚了些钱,我就买了辆摩托车。当时,娃在上学,我白天上班,晚上骑着摩托车拉人赚钱。骑了七年摩托车后,我的膝盖就受损严重,有些响动。于是,我就开始坚持锻炼。我的体重四十多年一直没变,一直62公斤。吃药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通过每天的锻炼拉筋,膝盖的问题逐渐没有了。现在,我的身体特别好,体检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都说我体质赛青年。”曹三民说。

曹三民表示,老年绝活队在西安算是小有名气,每周都在幸福林带附近排练,多次登上央视、湖南卫视、陕西卫视,5月底还要去北京电视台演出。

谈到自己最厉害的绝活,曹三民说:“我最擅长的是柔功,就是弹起来以后能把自己卷起来。有媒体评价我:身轻如燕,腰软如儿童、体质赛青年。”

曹三民说:“我们很多队员都是身体有问题了才开始锻炼,通过锻炼,很多身体上的毛病都好了。有名73岁的女队员之前有癌症,做手术后开始锻炼,锻炼两年多后恢复得特别好。绝活练习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拉筋,筋拉不开,很多动作都做不了,筋长一寸,寿长十年。虽然队员都是老年人,练习过程中,有些拉伤是正常的,但一般没有比较严重的伤,大家对自己的身体都了解,都是量力而行。”

谈到对老年人运动的建议,曹三民说:“我们的队友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年人,现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老年人要意识到锻炼的好处,才能开心享受晚年生活。很多老年人说自己没时间锻炼,这都是借口。喜欢锻炼的人随时都有时间,吃饭的时候都能锻炼。我保持着每天早练1小时,晚练2小时的习惯,多年不曾生病,整个身体状态可能比许多年轻人都好。”

67岁的邓宏章是老年绝活队的“导演”,负责编排队员们的表演动作。他的绝活不是单人项目,而是需要两人高度配合的空中瑜伽。

邓宏章表示:“我偶然在公园里遛弯时看到绝活队的表演,看大家在一起锻炼得特别投入,就想着也来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是多年,从跟着学习,到参与编排、上台演出,如今他已是老年绝活队中不可或缺的骨干。

凭借多年的坚持锻炼和出众的柔韧性,邓宏章的“绝活”之一是高难度的空中瑜伽动作。他说:“我能在一根木棍架上,托起三个人。空中瑜伽对身体特别好。”

邓宏章表演绝活

邓宏章不仅自己练,还带着老伴一起练,成了双人瑜伽“夫妻档”。他说:“我老伴以前腰椎不好,还得过脑梗、高血压。现在跟着我一起锻炼,身体好多了。老伴最初站都站不稳,如今能和我一起完成高难度双人瑜伽动作,一招一式都配合默契。”

“很多人说,这么大年纪了还练什么?快乐。”邓宏章一笑,“每天出门锻炼两个小时,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锻炼使人阳光,使人快乐,我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快乐锻炼,健康生活,希望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在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舞台。”

在一众翻腾跳跃的表演中,徐新力的表演显得沉稳而有力量。他不跳、不翻,只手持一根木棍,在空中划出一连串凌厉的动作,仿佛电影里的武林高手。70岁的徐新力,用他独特的“棍法”,舞出属于自己的退休江湖。

徐新力表演棍法

“我今年70岁了,两个月前刚过完生日。”徐新力曾是化工研究院研究员,一辈子埋头科研,落下一身职业病,手脚麻木、四肢僵硬。“退休后,我不想整天跑医院,也不愿就这么晒太阳等死,我得动起来!”

徐新力表示,退休后开始练习耍棍,这支木棍最初是抵御职业病的“药方”,他一直通过练棍活动四肢、改善健康。

徐新力接触老年绝活队,起初只是因为经常在公园锻炼,见到这群常年活跃在电视节目上的“老顽童”。“我知道他们,他们还在《星光大道》上都露过面,真得厉害。于是,我也想加入,跟着他们试一试。但相比其他人飞檐走壁的绝活,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我就只会耍棍,于是我就开始花样玩棍子。”

徐新力坚持每天练习两三个小时,不仅舒筋活血,他还练出了节奏,也练出了气势。“以前得吃药,现在锻炼得好,药也停了。身体上很多小毛病也都没了,现在基本不吃药了,小病也能自愈。”他说,家人对他如今的状态非常支持。“家人觉得我能动总比老去医院强,每天出门锻炼,家人放心了,我也有了自己的节奏。”

徐新力靠着天天坚持,在团队里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花式棍术”。“其实我啥都不会,就是玩棍子。”他说得谦虚,队员却笑着打趣他:“老李打棍子,像是从少林寺出来的,那可是我们这的招牌项目。”

加入绝活队后,徐新力交到了很多朋友,“我们绝活队就像一个大家庭,除了锻炼,还一起去旅游,生活丰富得很。”他说,最感慨的是对比,“你看小区里有些老年人,每天就坐那儿晒太阳,好像没啥奔头。但在我们团队,八九十岁的大爷还能上单杠,比年轻人还精神。”

徐新力坚定地说,“退休不是终点,是换个江湖闯。只要身体还行,就要一直练下去。哪怕只是一根木棍,我也能舞出我的人生。”

要不是坚持锻炼,我可能早就坐轮椅了。”72岁的韩安顺在西安干了一辈子裁缝活。然而五十年的劳作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腰椎严重狭窄、神经受压迫,连站都站不起来,69岁时几乎瘫痪。

西安老年绝活队进行表演练习

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但手术风险高、术后还需坐三年轮椅恢复,甚至可能二次开刀。“我们全家都不愿冒这个险。”韩安顺回忆道,“难道以后就要一辈子躺在床上让人伺候?于是,我选择了另一条路——自我康复。

“我不愿意手术,医生说我以前练过太极,身体有基础,也不是外伤引起的,让我尝试自己锻炼试一试。”于是,韩安顺把这句话当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韩安顺从自己家里开始练起,跟着电视节目,卧床开始自学太极拳、气功等。“那时候连饭都做不了,更别说下楼。练了半年,慢慢能出门;十个月后,我自己能走下楼。”韩安顺说。他从不进健身房,也不上培训班,就靠家里的电视、自我摸索,一点点把自己从瘫痪边缘“拽”回来。

恢复之后,韩安顺并没有止步。他在公园遛弯时看到老年绝活队的表演,瞬间被吸引,主动报名加入。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坚持锻炼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按时休息、活动身体,不断练习自己的“拿手绝活”——空中劈叉、飞燕走步、拔刀双击等动作。他自豪地说:“只要天天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就是一个裁缝,谁能想到我会站在央视的舞台上?”韩安顺说这话时,眼里发着光。他说他不是什么演员,只是一个把“练身体”练成了人生第二春的普通人。他坚持锻炼,身体状态良好,几乎没有任何后遗症,连家人照顾的负担也减轻了。

韩安顺说:“以前我病着的时候,家里人轮着伺候,吃不下饭、翻不了身。现在我自己能照顾自己,家人也轻松了,我觉得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韩安顺寄语年轻人:“你看啊,我们这岁数的人都能空翻,你年轻人怎么能说躺平?现在老年病年轻化了,越早动起来越好。锻炼,是最靠谱的保命法。一定要全民健身,大家都动起来,强身健体!”

倒立、举棍、背诗,这一连串的动作是62岁的朱凤英的日常锻炼内容。虽然她不常是台上的主角,但她的坚持和改变让人动容。

“我是化工系统单位的一名职工,年轻时根本不爱运动,单位到家两点一线,对身体锻炼也从未上心。”朱凤英说,真正促使她走向锻炼的是一场疾病。2008年,她被查出糖尿病,空腹血糖一度高达23.4。

“那时候全身不舒服,眼睛发涩,手脚麻木,医生说‘迈开腿,管住嘴’,我就开始在公园锻炼了,控制饮食的同时迈开腿。”朱凤英回忆,锻炼初期只是简单的散步,后来她在公园遇见绝活队。

最初,她只是远远观望,觉得自己“柔韧性差、没才艺”,不敢加入,“我怕自己跟不上,身体也没那么好。”但在队友多次鼓励下,她终于鼓起勇气,“我想去学学别人身上的优点,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我本来就没啥才艺,但他们特别包容,不会因为你做不好就嫌弃你,反而大家互帮互助。”

加入后,朱凤英最大的收获不是技能,而是“心态上的变化”。她坦言:“我以前性格内向,不太和人交往。现在和队友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感觉特别开心。很多队友身上都有病,但他们都很乐观。我们互相鼓励,谁状态不好了,大家就一起拉一把。”

如今,朱凤英不仅能熟练做出倒立、架棍动作,还能在倒立的状态下背诵诗词。“刚得病那阵,记忆力特别差,从一数到一百都困难。现在我已经能背四五十首诗,虽然表演中我不一定是主角,但我觉得自己就是在‘打组合’,照样有成就感。”

尽管朱凤英在舞台上的才艺展示还不多,常常是集体配合,但她并不在意,“我们这个团特别和睦,大家互相帮助,不会斤斤计较。”

朱凤英每天早上坚持锻炼三小时,尽管家人有些担心,觉得“年纪大了别太拼”,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家人担心我锻炼得太激烈,他们觉得高强度倒立、上器械有点危险。不过我嘴上答应,其实背地里还是坚持每天锻炼。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我也控制自己不逞强,但身体好起来了,心情也跟着开朗。”她说。

谈到绝活队,朱凤英说:“我们这群人心态都特别好,不争不抢,互相鼓励。很多队员身体都有病,有的甚至患有癌症,但他们都活得特别有劲儿。大家彼此支撑,情绪比药物更管用。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活法。年轻时拼事业,老了拼健康、拼心态。只要不服老,活着每天都有盼头。”

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剧的今天,他们是值得被看见的一群人,一群把人生下半场活成传奇的老人。他们用身体绝活讲述着另一个“银发江湖”:他们用热爱和坚持,把“老年”变成了一种可以炫技的人生态度,用生命的后半场表演出一场属于自己的绝活人生。

这是一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自发锻炼队伍,从病痛中站起的他们,把年龄变成了一种风采,把身体练成了一门“绝活”。高难度的锻炼也曾带来一些伤痛:拉筋拉伤、倒立失衡、小擦小碰是常有的事,但大家从未想过放弃。

有人曾问过他们,练这些图啥?答案多种多样:“为了自己开心”、“为了不去医院”、“为了找朋友”、“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但有一点是共识——“人老了,不能闲着”。

他们的“绝活”不是表演技艺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对健康的执着,一种向老去挑战的精神。正如一名队员所说:“我们这些人,谁不是从医院出来的?但我们不想把余生浪费在病床上。能动,就不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文 赵彬/图

来源:华商独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