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黔南学子,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天眼课堂’,虽身处大山深处,却与全国青少年共享同一片知识苍穹。”5月24日,在2025年贵州省科技活动周暨贵州科技节开幕式上,来自黔南州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黄雪妤分享了一个关于大山、科学与梦想的故事。
“作为黔南学子,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天眼课堂’,虽身处大山深处,却与全国青少年共享同一片知识苍穹。”5月24日,在2025年贵州省科技活动周暨贵州科技节开幕式上,来自黔南州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黄雪妤分享了一个关于大山、科学与梦想的故事。
黄雪妤说,过去,科普教育对她和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无法像城市里的孩子能够轻松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验科学奥秘、纵览古今万象、阅读百家丛书,也很少有机会聆听科学家讲课和接触前沿科学知识。
黄雪妤分享关于大山、科学与梦想的故事
“2020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封闭成一座孤岛。黔南州科协联合州教育局、科技局等多部门搭建的‘天眼课堂’,如一束光穿透封闭的校园,让知识的星光在我们眼前闪烁,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黄雪妤说。
她还清晰记得“天眼课堂”第一课的场景,讲课的是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我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认真聆听姜老师讲述‘中国天眼’的建造故事,从立项、论证、选址、设计到最终建造在平塘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黄雪妤表示,看着一张张工程师们跋山涉水的照片、日夜攻坚克难的影像,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这座矗立在自己家乡的“观天巨眼”是多么来之不易。工程师们坚定执着的信念也让她明白,只要持之以恒,梦想终将会实现。
还有一期课程让黄雪妤至今难忘。授课老师是我国首位水族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张仁勇。这位从黔南大山里走出去的水族“放牛娃”,在逆境中成长、在科研求学之路上奋力前行,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张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能打破命运的枷锁,科学能让平凡人走向星辰大海。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印在我心里,让我看到了大山之外的无限可能,点燃了我心中对科学、对未来的向往之火。”黄雪妤说。
在黄雪妤和同学们眼中,“天眼课堂”既是一座桥梁,连通校内外,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他们面前,也是一粒种子,在他们心中播撒科学的梦想。“天眼课堂”教会他们:心向星辰,何惧路远。
“我们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汲取知识养分,以姜鹏、张仁勇等大批科学家为榜样,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创新回馈家乡、用科技报效祖国。”黄雪妤期待“天眼课堂”能继续拓宽边界,让更多孩子听见宇宙的心跳、触摸未来的脉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