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战场上的降维打击:中国电子战逆袭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21:29 2

摘要:这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电子战的胜利,专业术语叫夺取了制电磁权,从而以非接触式的优势主导了战场胜负。

这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电子战的胜利,专业术语叫夺取了制电磁权,从而以非接触式的优势主导了战场胜负。

从二战时期的简单无线电干扰,到今日融合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的高科技对抗,电子战已从辅助手段跃升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要素。

直到现在,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电磁频谱,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在这个无形战场上,电子战正以“软杀伤”的方式重塑现代战争规则。

空警600

电子战的雏形可追溯至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一名俄国报务员无意间按下火花式发报机按键,产生的电磁干扰意外阻断了日本海军炮火引导通信。

这次意外,被公认为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电子干扰应用。而这一偶然事件,也开启了电磁频谱军事化的序幕。当电子战技术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无线电干扰已成为常规战术。

1914年,德国巡洋舰“格贝恩”号通过频率匹配的强噪声信号成功干扰英国军舰通信,并首次创造了有组织的电子欺骗战例。此后,电子战三大要素——侦察、进攻与防御,逐渐成形。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将电子战推向了第一个高峰。

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盟军实施的“保镖行动”堪称电子欺骗艺术巅峰:

盟军不仅在苏格兰设立了模拟38万大军的假通信网络,还在多佛尔建立了虚构的所谓“第一集团军群”司令部。

在登陆前夕,盟军还派出2000架轰炸机摧毁了德军80%的雷达站;登陆日当天,盟军派出20架专用干扰机和200艘配备舰载干扰设备的舰船对残存德军雷达实施全频段压制,同时以箔条气球和干扰船模拟加莱方向的佯攻。

这套组合拳使希特勒直到盟军建立滩头阵地后仍误判主攻方向,电子战首次展现出战略级影响力。

到了冷战时期,电子战开始步入专业化发展轨道。

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装备的苏制“萨姆 - 2”导弹初期平均17枚即可击落一架美机。

但随着美军加速列装“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野鼬鼠”专用反雷达飞机及机载电子对抗系统,到战争后期,击落一架美机需消耗导弹数量飙升至150枚以上。

这一惨痛教训促使各国将电子战由辅助保障提升为核心作战能力。

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创造了电子战的经典案例。

以色列通过“侦察 - 干扰 - 打击”三位一体战术,6分钟内摧毁叙利亚19个导弹连和82架战机,自身仅损失1架飞机。

在这次战役中,以军先以无人机诱使叙军雷达开机,精确测定参数后,再由RC - 707电子战飞机实施全频段压制,E - 2预警机统筹指挥,F - 15/16机群在电磁掩护下发射反辐射导弹完成“硬杀伤”。

这套战法至今仍是现代电子战的标准模板。

海湾战争则展现了体系化电子战的毁灭性威力。

战前,美国通过商业卫星图像和法国提供的系统参数,全面掌握伊拉克“卡里”防空网的技术细节。

1991年1月17日,在美军发起的“白雪行动”中,美军EF - 111、EA - 6B等电子战飞机与EC - 130H心理战飞机协同,结合反辐射导弹与精确制导武器,38天内瘫痪伊军75%的指挥通信系统。

这次战争标志着电子战正式从战术支援手段升格为战略打击力量,也深刻警醒了尚处机械化思维中的中国军队。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利用引进的伊尔 - 14运输机和苏制杂波干扰机改装出首批电子战飞机,但技术水平落后西方至少二十年。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引进了基于苏联图 - 154轰炸机(B - 29仿制型)改装的电子干扰机,这种干扰机主要依赖机腹的箔条投放器形成“干扰走廊”。虽然这种干扰机的水平仅仅相当于二战时期的水平,但却是中国当时的主力电子战装备。

即便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军队仍创造过辉煌战例。

在20世纪60年代对抗美制U - 2高空侦察机的斗争中,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就创新出了一种“近快战法”,方法主要是压缩雷达开机时间,以便规避敌方电子预警。

1963年11月1日,中国地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了一架U - 2。针对这种电子预警系统,科研人员仅用8个月便研制出“反电子预警一号”,并在1964年7月7日再度建功,成功击落一架U - 2。

1965年1月10日夜间的拦截,更是开创了世界夜间电子战的先河。1967年,国产红旗 - 2导弹搭配“二十八号”反干扰系统,最终破解了U - 2的全套电子防御体系。

这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攻防博弈,展现了早期中国电子战的顽强生命力。

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两场危机彻底暴露了中国电子战的致命短板。

1994年的“华南空情异常事件”中,美军EA - 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对解放军演习实施大规模干扰,导致解放军雷达屏幕满布假目标,指挥系统几近瘫痪。

更严峻的是,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EA - 6B对东南沿海实施阻塞式干扰,致使轰 - 6轰炸机火控雷达失锁,反舰导弹试射失败。

这两起事件犹如一记警钟,促使中国决策层痛下决心,全面重构电子战体系。

特别是海湾战争的震撼效果,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发展电子战体系的决心。

在这场海外战争中,美军通过电子压制、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的组合拳,仅用42天就以极小代价,击溃了号称“世界第四”的伊拉克军队。

这场战争清晰表明:没有制电磁权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战争主动权。

1999年,中国正式将电子战列为“十五”国防重点攻关项目,投入超百亿资金启动“高新工程”,正式开启了电子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高新工程”启动之初,主要以陕飞运 - 8/运 - 9 平台为基础,前后发展出了涵盖侦察、干扰、指挥、反潜等多功能的特种机家族,彻底改变了依赖老旧图 - 154 改装机的困境。

其中标志性型号包括:

高新 1 号/运 - 8CB:空军首型专用电子对抗侦察机,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和电子侦察系统,具备战场探测与目标引导能力。
高新 6 号/运 - 8Q:海军首款专业反潜巡逻机,尾部磁异探测器与声呐浮标构成立体反潜网,终结了中国无远海反潜能力的历史。高新 8 号/运 - 9JB:海军新一代电子侦察机,性能对标美军 EP - 3,可截获、破译各类电磁信号,已成为远海侦察主力装备高新 11 号/运 - 9G:空军第二代电子干扰机,不仅能阻断敌方通信,还能侵入网络发布假指令,具备认知电子战雏形。

高新3号战场指挥飞机

高新8号电子情报侦察飞机

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子战装备呈现井喷式发展。歼 - 16D 电子战飞机的列装,使空军首次拥有可与美军 EA - 18G“咆哮者”媲美的战术电子战平台。

歼 - 16D 搭载的电子支援措施(ESM)系统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实时识别、分析并干扰各类射频信号,甚至具备一定隐身性能。

歼 - 16D

2024 年珠海航展亮相的歼 - 15D“电战鲨”更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舰载专用电子战机技术的国家。

与美军 EA - 18G 相比,歼 - 15D 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多项超越:翼尖吊舱与 4 个电子战吊舱构成更强干扰阵列;机上保留了挂载 6 枚空空导弹和重型反辐射导弹的能力,兼具“软杀伤”与“硬摧毁”能力;采用歼 - 16 同款有源相控阵雷达,态势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依托苏 - 27 系列大内油优势,歼 - 15D 无需挂载副油箱即可实现 1500 公里作战半径,远超 EA - 18G 在满载电子战设备时不足 250 海里的尴尬航程。

经过多年迭代和发展,在战略电子战领域,中国已构建起多层次体系。

特别是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通信易被截获干扰的难题,而人工智能赋能的认知电子战系统可自主学习敌方电磁特征,实时调整干扰策略。

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新型宽频干扰装置,不仅能同时压制多个目标,还对美军 AN/ALQ - 249(V)1 等先进电子战吊舱形成技术反制。

这些突破使中国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当今电子战正在向智能化发展。

中美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让雷达能够自适应对抗,不仅能实时解析未知雷达信号,还能根据解析结果生成针对性干扰波形。

双方战机内置的电子战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数百种威胁信号,并动态调整对抗策略,这种认知电子战能力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中美的技术竞赛已延伸至量子领域。量子雷达理论上可探测隐身目标,而量子密钥分发能实现无条件安全通信。

中国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2020 年构建的 4600 公里量子通信骨干网,均为未来“量子电子战”奠定了基础。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解放军已部署能同时干扰多个目标的智能干扰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实时优化干扰参数,大幅提升电子作战效率。

现代电子战已发展为涵盖电磁、网络、心理等领域的多域作战。

俄军在乌克兰冲突中广泛使用“克拉苏哈 - 4”电子战系统,既能干扰无人机导航信号,又可对卫星通信实施压制。而美军 EC - 130H 心理战飞机能接管当地广播频段,实施信息攻心战。

中国运 - 9XZ 心理战飞机同样具备全频段信号覆盖能力,可执行广播电视覆盖和网络信息作战任务。

高新9号/运-9XZ空军心理战飞机(二代)

展望未来,电子战将可能沿着三个维度纵深发展:频谱全域化(向太赫兹、光学频段拓展)、手段智能化(基于 AI 的自主决策干扰)、效果精确化(外科手术式电磁打击)。

中美作为该领域的领跑者,竞争重点已从单一装备性能转向体系韧性构建。

美军“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 系统试图整合各军种传感器网络,提升抗干扰能力;而中国“多域精确战”概念则强调通过 C4ISR 网络协调跨域打击,针对性破坏敌方指挥链。

回望电子战百年历程,从日俄战争的偶然干扰到今日的智能对抗,这条无形战线始终遵循“矛与盾”的辩证法则。

中国从 U - 2 对抗时期的被动应对,到今日歼 - 15D、高新系列的技术反超,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创新才能自强”的硬道理。

未来战争中,制电磁权将愈发成为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先决条件,而电子战能力的代际差距,可能比武器平台的代差更具决定性影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频谱战争”中,唯有持续创新者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的入场券。

来源:古尔浪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