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尉大人,城外灾民又聚 集了,要不要开仓放粮?”高俅眼皮都没抬,手指轻轻敲着案几:“让他们等着。”这就是高俅。
“太尉大人,城外灾民又聚 集了,要不要开仓放粮?”高俅眼皮都没抬,手指轻轻敲着案几:“让他们等着。”这就是高俅。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尉,每逢苏家子弟来访,必亲自设宴款待。
高俅年轻时,就是个混不吝的主儿。因为品行不端,被开封府赶出来,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他先跟董将士混,董将士嫌他油滑,转手推给苏辙。
苏辙也没留他,最后落到苏轼手里,当了个抄写文书的小吏。
但高俅有两把刷子。
他能写会算,偶尔蹦两句诗,把苏轼逗乐了。
有次苏轼考他,他张口就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苏轼笑着摇头:“这小子,机灵!”
后来苏轼外放,想给高俅找个好去处。
推荐给曾布,人家不要;又塞给驸马王诜。
这一塞,直接塞出了泼天富贵。
王诜是谁?
他是宋英宗的女婿,书画大家。
和苏轼是好友,但也是个出了名的浪荡子。
《宋史》记载,王诜"性豪侈,好声色"。
家里养着歌姬舞 女,完全不将公主放在眼里。
苏轼曾写信劝他收敛点,王诜回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正是这个王诜,把高俅送给了赵佶。
这一日,王诜让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篦刀。赵佶正踢球呢。
高俅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突然拍手叫好:“王 爷这脚法,绝了!”
赵佶挑眉:“你也懂球?”
高俅咧嘴一笑:“略懂。”
下场一踢,赵佶眼睛直了。
高俅那花式蹴鞠,什么“燕归巢”、“风摆荷”,玩得比教坊司的伶人还溜!
这一脚,直接踢进了权力中心。
没多久,赵佶当了皇帝,高俅摇身一变成了“高太尉”。
《水浒传》把高俅塑造成陷害忠良的典型,但历史上他的恶行更加触目惊心。
他将八十万禁军变成私人工程队,士兵们不是在训练,而是在给他修建豪 宅。
《宋史》记载,他府中亭台楼阁,连绵数里,而边防将士却“甲胄生虱”。
他还发明"空饷"制度,虚报士兵人数中饱私囊。
金兵南下时,京城守军名册上有十万,实际不足三万。
从而导致京城守卫严重不足。
而且,他对政敌的打击比《水浒传》更狠辣。
曾将反对他的谏官全家发配岭南,途中故意不给足盘缠,致其全家饿死途中。
在《水浒传》中,高俅主要针对林冲,而历史上他祸害的是整个国家根基。
如果说《水浒传》里他毁的是一个家庭,历史上他毁的是一个王朝。
而身为皇帝的赵佶沉迷在自己的书画中,根本就没留意到高俅的恶行。
但与此同时,他的大恩人苏轼晚年却处境艰难。
苏轼在民间享有极高声望,但在朝堂之上却处境艰难。
新 党执政时,他作为旧党代表人物屡遭贬谪;
待旧党重新得势,他又因批评新政过于激进而再受排挤,可谓进退维谷。
因此无人敢为苏轼说话,只有唯有高俅例外。
史料记载,高俅“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
每当苏家子弟来到京城,他都热情款待,并为其安排职务。
更令人意外的是,宋徽宗即位不久,苏轼就获得特赦。
当赦令送达海南时,苏轼正在简陋的居所中劳作,听闻消息后激动不已。
这背后是谁在推动?
正是高俅。
他时常在宋徽宗面前为苏轼美言。
但若说纯粹出于报恩之心,恐怕不尽然。
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毕竟新君即位时就赦免苏轼这等名士,本就是收买人心的惯用手段。
而高俅此举,不仅彰显自己,还能在和童贯的争斗中胜出一筹。
高俅与童贯,一个以蹴鞠得宠,一个凭军功上位,都是宋徽宗最信任的近臣。
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江山危在旦夕。
在这个生死存亡之际,两位权臣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
当时童贯正率军在北方抗金,急需粮草补给。
而掌管后勤的高俅竟故意拖延不发,致使前线将士饥寒交迫。这次克扣军需直接导致多场战事失利。
究其原因,是高俅担心童贯再立军功,威胁自己的地位。
然而当金兵逼近汴京时,这对政敌又不得不暂时联手。
他们共同劝说宋徽宗南逃,并在途中继续把持朝政。
南逃途中,两人依旧中饱私囊,将随行的军费私分了近半。
可是他们的争斗,最终的结果就是国事的日益衰落。
最终,童贯被诛、高俅病逝,而他们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
高俅这人,很像北宋版的严嵩。
他对恩人苏轼,尚存几分知恩图报之心。
对黎民百姓,却毫无为官尽责之念。
人性从来难以非黑即白地评判。
就像唐朝李林甫能写出锦绣文章,却陷害忠良、
清代和珅对乾隆忠心耿耿,却掏空国库。
高俅的复杂在于,他以蹴鞠之技叩开仕途之门,凭谄媚之术攫取滔天 权势。
却在面对苏轼时,意外地展现出一丝人性的微光。
这或许正是历史最耐人寻味之处。
你看,他能对苏轼雪中送炭,也能对政敌落井下石。
说到底,人都是复杂动物。
来源:阿狸历史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