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王育竹:从灯厂阁楼到太空舱体,他让中国有了自己的“时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9:16 2

摘要: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育竹获评“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作为中国原子钟的开拓者之一,王育竹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铷原子钟,并已用于多项重要国防任务,其中安装在“远望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育竹获评“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作为中国原子钟的开拓者之一,王育竹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铷原子钟,并已用于多项重要国防任务,其中安装在“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保证了历次卫星的发射成功。他带队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则随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是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的冷原子钟,为多种技术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认可,也是对千千万万在科研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最好的致敬。”领奖后,王育竹说。

七十年不变初心

一枚“国家的钟”准稳如初

走进王育竹的家中,一座“天宫空间站”的模型安静伫立在客厅一角,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模型上,折射出微微光芒,也照亮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科研工作几乎是王育竹生活的全部,也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他每天阅读大量最新的国内外文献,与团队探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需求。“我一生都在认真的做科研工作,扎扎实实工作了70年。”王育竹说。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196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北京电子所和长春光机所的部分研究室组成新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64年,王育竹和他的团队成员集体迁往上海,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埋头科研,为国家的科技自主之路开辟新局。

彼时,国外已成功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铷原子钟,但相关技术被严密封锁。王育竹深知这项技术在导航、定位、时间同步等领域的重要意义,决心走出一条自主研发之路,他带领团队正式启动中国铷原子钟的独立攻关。

从灯厂阁楼到太空舱体

一路攻坚铸就国之重器

1970年,38岁的王育竹带领频标组,在灯具厂厨房的小阁楼里搭建起原子钟实验平台,和工人师傅一起开始了研制工作。“他从不抱怨。”光机所的一位老同事回忆,“他说‘只要国家信得过我,我就不能辜负’。”

在王育竹提出的3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七年努力,团队研制出三代铷原子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5年,他负责国防飞行试验中的时间比对,3个月完成22次飞行、4万公里航程,确保了关键数据准确无误。此后,铷原子钟参与了潜艇导航、导弹发射、卫星通信等多项国家任务。

1982年,我国向全世界发出通告,要向指定海域发射火箭。王育竹得知“远望号”测量船即将出海,心中十分紧张:“何时发射、发射到什么位置以及要测量和时间有关的数据,都要求有很好的时间同步,如果原子钟出问题,那整个发射工作就难以进行了。”

直到“发射成功”的喜讯传来,王育竹才如释重负,“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一份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王院士的心时刻跟随这项国家重大任务,‘远望号’每次出海,他都记挂着原子钟是不是在正常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震说,“一直到‘远望号’退役,原子钟都在很好地为国家服务,对此,王老非常欣慰。”

2002年3月,王育竹实验室利用为数不多的经费,实现了中国第一个铷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诞生了一种新物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1个、亚洲第2个拥有新物态的国家。当国际BEC网站上飘扬起五星红旗时,从不在乎个人名利的王育竹,在那一刻非常振奋。

王育竹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委和国家级奖项共十余项。2020年作为“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团队带头人,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

“我做科研不是为了拿奖,而是要为国家做贡献。” 如今93岁的王育竹仍每周坚持到岗,一如既往地守在他一生奉献的时间前沿,静静地让这枚“国家的钟”继续稳稳地走下去。

托举“八九点钟的太阳”

将信仰播种在时间深处

原子钟记录了最细微的光阴流逝,也记录了王育竹科研报国的传奇一生。从原子频标到激光冷却,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科学,光阴荏苒,当年那位眼中有光、意气风发的青年已年轻不再,但他所带领的研究队伍却日益壮大、风华正茂。这是最让王育竹欣慰的事——每一个人都会老去,但他在有限的年华里,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托举起了更多“八九点钟的太阳”。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刘亮看来,王育竹在教育中所传达的精髓,除了对科研的热爱外,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

回望王育竹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它如同一根极其精准却从不炫目的钟摆——不偏不倚地指向国家需要的地方。他是冷原子钟领域的开拓者,是三代中国科研人的引路人,更是一个始终不变的老党员。他用一生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科学可以通向荣誉,但更应通向信仰。

“国家对我有了非常大的期望,我有责任,这个责任始终是压在我们的肩膀上,所以我这一生都在做科研的事情,我认为我没有完全白过。”

如今,历经科研的几番风雨,王育竹已过鲐背之年,一阵今昔之感也油然而生。

“我们的科研环境已有很大改善,科研条件日臻完善,青年一代已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希望新一代科学家奋力拼搏,锐意创新,坚定地克服任何困难,勇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顶峰。”那一刻,王育竹并不像93岁,更像一个刚从实验室走出的年轻人,步履坚定,眼中有光。

撰稿:秦建

部分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编辑:杨玉洁

来源:上海嘉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