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兹明清两大名家称赏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细致人微的自然主义写法,描写了以西门庆家族为主要代表的封建势力怎样兴盛,怎样在家族内部发生矛盾斗争,以及怎样一步步迈向衰败的生活。
兹明清两大名家称赏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细致人微的自然主义写法,描写了以西门庆家族为主要代表的封建势力怎样兴盛,怎样在家族内部发生矛盾斗争,以及怎样一步步迈向衰败的生活。
《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代官宦之家的兴衰荣辱,但其实文章反映的是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条件下市民阶层的心理情绪,是反理学、反复古,重视民间文艺这一进步思潮的产物。
鲁迅、郑振铎、吴晗等先辈名家,已从各个方面对《金瓶梅》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这为我们后来人研究《金瓶梅》提供了评论思想,开拓了道路。
现在,《金瓶梅》以其在中国小说史及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愈来愈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对《金瓶梅》的研究之风方兴未艾,这充分说明了《金瓶梅》的创作者的思想正穿越时空隧道,正从各方面我们现代人进行交流。
我读了齐鲁书社的一百回版本《金瓶梅》,心中若有所悟,权且涂鸦如下:
一、《金瓶梅》与《水浒传》。
作为同为“四大奇书”的《金瓶梅》和《水浒传》,其撰写的大致是北宋末年的历史故事,二者同为章回体小说。
但《水浒传》所侧重描写的是一个历史时期总的局势,通过传奇草泽英雄同宋王朝的斗争,妥协、最终灭亡,主要侧重再现宋朝在走向衰亡的过程中,觉醒了的下层、中层人民被逼上梁山,与宋朝统治者进行抗争的传奇故事,其写作目的和最后效果,着重体现宋朝史料。
而《金瓶梅》选择是宋朝中极短的一点,其主要是以平淡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记述西门庆及其周围的人的活动和命运,其写作目的和最后效果,着重体现封建制度已走向下坡路的明朝,在资本主义已开始萌芽但却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严格压制下,中层市民阶层所体现出的种种意识和生活、社交方式,侧重于反映明朝。
《水浒传》中写武松回家探亲,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打死猛虎,最后怎样狮子楼杀死西门庆报杀兄之仇,用墨极重,作了详尽描写,其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狮子楼除霸的故事已蜚声中外,特别为中国老百姓乐道。
其中如武松天人折哨棒之处和李逵斗浪里白条,被文学评论家称为文学描写的精品。
前者写故事发生在阳谷县,武松是清河县人氏,阳谷做了都头。而《金瓶梅》所写这段故事和《水浒传》不尽一致。
其描写武松是通过应伯爵口中所述,西门庆咬着指头所看而描述。
《金瓶梅》中写道,武松是阳谷县人氏结果在清河县做了都头,就是打虎发生在景阳冈在何地,《水浒传》与《金瓶梅》也截然不同,《水浒传》中写景阳冈在阳谷县,而《金瓶梅》中写道:
“俺这清河县近着沧州路上,有一条景阳冈,冈上新近出了一个吊睛白额老虎”。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金瓶梅》之所以这样写,在文章的开始就暗示所写宋朝其实是曲折反映明朝,《水浒传》写事,场面宏大,主人公不断交换,写社会之动荡。
《金瓶梅》写事,细致入微,脉络清晰,跌宕有致。当然《水浒传》与《金瓶梅》也有相似之处,如西门庆勾搭潘金莲通过写西门庆把筷子拂落,假装去桌下拾筷子,却趁机去“便去他绣花鞋头只一捏,那妇人笑将起来”。
《金瓶梅》不但和《水浒传》一致,并且在以后的章节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如“陈敬济侥幸得金莲,西门庆糊涂打铁棍”和“吴神仙冰鉴定终身”,潘金莲兰汤邀午战”中,描写陈敬济如何挑逗勾搭潘金莲,
关于“鞋”的描写,所题及之处就有七十九处,可见《金瓶梅》和《水浒传》同样认为在诸如此类的事情中,鞋和脚就是潘金莲之类女子用以表达心情的最好身体语言。
《金瓶梅》绘画
二、《金瓶梅》与《红楼梦》。
《金瓶梅》通过自然主义手法描写西门庆家庭的生活,其人际关系怎样复杂错综,仆人和主人,妻和妾,上级与下级,财富和权力都一一娓娓道来,仿佛是一部摄像机,把西门家人的活动和心理一一纪实录下,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金瓶梅》的这种手法对其以后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影响,其中较典型的是《红楼梦》。
被称为“清代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借鉴了这种手法。
《金瓶梅》描写的是市民阶层生活,《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官僚之代表的四大家族活动。
正是有了《金瓶梅》的这种开创性写作,《红楼梦》才得以吸收并发扬光大。《红楼梦》在这方面更进一步,所反映的内容更进一步。
两部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金瓶梅》通过宋朝反映明朝用的是曲折反映,同样《红楼梦》通过写明朝反映清朝用的是一致的手法。就是许多人物的命运结局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红楼梦》中写主人贾宝玉最后出家为僧,《金瓶梅》中写道:“普静师幻度孝哥儿”。
再如《金瓶梅》这一书可分为上下两截,前五十回写热后五十回写冷,其“热”是假热,“冷”是真冷,在“热”中就有了许多“冷”的伏笔和因素,“冷”是“热”的最后结果,西门因纵欲身亡之后,家道日衰,树倒群猴散。
同样《红楼梦》中一开始也极为渲染贾府如何侯门深似海,其贾母过寿,元春回家省亲,气势如何宏大,最后播写贾府获罪被抄家。
当然,《金瓶梅》和《红楼梦》世不尽相同,《金瓶梅》中所述女性几无好人,他们“各抱地势,勾心半角”,大多淫荡成性,而《红楼梦》所述之女性形象,比较理想、清雅、较多冰清玉洁女儿影象。
《金瓶梅》中各女性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几乎没有抗争,多以妥协和悲剧告终,而在《红楼梦》中,有的女性面对不公平现象,有的以性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产,给文章增加了些许亮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瓶梅》对封建腐朽社会只是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指写,较多颓废思想。而《红楼梦》则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封建制度选行了无情的鞭挞。
但不管怎群,如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也不是十分过分。
《红楼梦与金瓶梅》 孙逊 陈诏 著
三、读《金瓶梅》之法。
《金瓶梅》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因此,读此书应不同于普通读书之法。读《金瓶梅》,应本着古为今用的读法,应边批判边读。
如果只沉醉于其中的故事情节不能自拔,就失去了《金瓶梅》本身的创作意义,就不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就不能达到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效果。
关于版本的选择,齐鲁书社所出版的《金瓶梅》应是初读者最佳选择。
太简单的删节《词话本》,少了许多精彩的文学指写,读未经删节的原版《金瓶梅》,其中许多淫话秽语,属自然主义描写成分,虽对研究古代人物性心理性变态,有参考价值,但初读者容易因此面产生消极影响。
读《金瓶梅》应选通篇一读,最好一次读完,这样容易从总体上去把握作者的心态和作品风格,容易达到大处着眼的效果,如果只看零星章节,容易入歧途。
读《金瓶梅》可先翻阅一下《明史》,对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作一了解,以便于比较和鉴别。
读《金瓶梅》可置丹青墨宝于左右,看至愤恨处,可借书画以泄心中之恨。
读《金瓶梅》宜于天气晴朗时,于宽敞明亮之屋中,这样即使偶尔因读书产生阴暗心理也会在和风中、在金色阳光下化作清烟而去。
《明史》书影
四、《金瓶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明朝是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败和没落的过渡。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经过了前唐时期的繁荣后,各种社会机制在经过后唐的黑暗统治后,已经由于封建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能得以根本解决,开始走向气衰日落的过程。
虽经宋、元的改良和调整,也是难以创造出前唐时的辉煌。这样在《金瓶梅》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而各种有势力的封建家族则过着骄奢淫欲的生活,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以上种种不平等现象和黑暗现实在《金瓶梅》书中皆有曲折反映。如当时的不平等婚姻制度和混乱的两性关系等。
观整部书被西门庆淫过的妇女有一十九人之多:李娇儿、卓丢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春梅、迎春、绣春、兰香、宋蕙莲、来爵媳妇惠元、王六儿、贲四嫂、如玉儿、林太太、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他们中有的是西门庆的朋友之妻,有的是西门庆家中仆人的媳妇,有的是丫环、西门庆对他们的原来的家庭暗中进行破坏性攻击后,或勾引或协迫和她们发生性关系。
当时女性意识并未十分觉醒,她们对这种不平等的占有关系并未做强烈的抗争。而是各自出于自身的利益,争风吃醋,对有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的其他女子设计进行打击,但是他们的最终结局或含恨而死,家破人亡,或变良为娼,她们的结局是十分悲惨的。
究其原因,封建资料的所有制是根本原因,西门庆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很有深刻背景的。《金瓶梅》中写道:
“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的富贵”。
这段话对我们充分认识西门庆这一类人的本质是有十分帮助的,西门庆这一类人社会关系极其复杂,《金瓶梅》中写道:
“就是那朝中高、杨、童、蔡四大奸臣,他也有门路与他浸润,所以专在县里管些公事”,
“身边只生得一个女儿叫做西门大姐,就许与东京”,
“新近又娶了本县清河左卫吴千户之女”。
蔡太师过寿、西门庆备厚礼相送,并积极活动做其干儿子。
但对影响其活动的如武植、来旺、花子虚等,或暗地里使手脚或以强凌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崇祯本《金瓶梅》插图
五、《金瓶梅》中精彩的文学描写。
写调情“这妇人一面低着头弄裙儿,又一口咬着杉袖口儿,咬着袖口儿格格驳驳地响,要便斜者他一眼儿”。
写下雪“初如柳絮,渐似鹅毛,刷刷似数蟹行沙上,纷纷如乱琼堆砌间。但行动衣沾出,只顷刻拂满蜂须。衬瑶台似玉龙翻甲绕空飞,飘粉额,如白鹤羽毛连地落”。
写夜晚寂静,“街上已竭号提铃,更深夜静,但一见天霜气,万籁无声”。
写《金瓶梅》一书的总结局,总写了西门、金莲、瓶儿、春梅、月娘、玉楼等:
“旧日豪华事已空,银屏金屋梦魂中。黄芦晚日空残垒,碧草寒烟锁故宫。隧道鱼灯渲欲尽,妆台鸾镜匣长封。凭谁话尽亡兴事,一纳闲云两袖风”。
《金瓶梅文化研究》 王平、李志刚、张廷兴 编
文章作者单位:阳谷县旅游公司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金瓶梅文化研究》(王平、李志刚、张廷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转发请注明出处。
来源:金学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