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位只有一个,想夺皇位的不止一人,皇帝如何防止王爷造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18:02 2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皇权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象征。坐上龙椅,不仅意味着拥有无边的权力和富贵,还象征着一家一族的飞黄腾达。然而,皇位只有一个,觊觎它的人却从来不缺,尤其是那些身负王爷头衔、拥有兵权和地盘的皇亲国戚。历史上,为了防止这些“潜在对手”造反篡位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皇权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象征。坐上龙椅,不仅意味着拥有无边的权力和富贵,还象征着一家一族的飞黄腾达。然而,皇位只有一个,觊觎它的人却从来不缺,尤其是那些身负王爷头衔、拥有兵权和地盘的皇亲国戚。历史上,为了防止这些“潜在对手”造反篡位,各朝皇帝使出了怎样的招数来稳固皇权?

西汉初年,皇权面临着来自宗室与外戚的双重挑战。公元前179年,吕后去世后爆发的“诸吕之乱”,让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和第七子淮南王刘长在铲除吕氏势力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都曾对皇位抱有希望。

然而,令刘襄和刘长大跌眼镜的是,最终被西汉功臣集团拥立为帝的,却是远在代地的代王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

刘恒在“诸吕之乱”中并未直接参与,其登基无疑让那些有功之臣和心怀抱负的诸侯王感到不满。特别是淮南王刘长,他自恃功高,行事骄纵。

公元前174年,刘长甚至企图勾结闽越国发动政变,推翻汉文帝。然而,他的阴谋很快被文帝镇压。刘恒虽然赦免了刘长的死罪,但剥夺了他的亲王称号,将其流放,刘长最终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

这仅仅是西汉初年诸侯王威胁皇权的开端。公元前154年,在汉文帝去世不久后,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吴楚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叛乱,企图推翻汉景帝的统治。然而,在汉景帝的坚定指挥和太尉周亚夫**的果断镇压下,这场叛乱仅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便被平定。

经过文景两朝的经验,汉朝皇帝深刻认识到诸侯王势力过大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巩固皇权,防止诸侯王造反,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嫡长子虽然能继承王位,但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可以在王国领土内分封侯国,这些新封的侯国则直接归郡县管理,不再受原诸侯王管辖。这一法令巧妙地利用了诸侯王对子嗣的“推恩”之情,使得王国领土不断被分割,面积越来越小。

被分割后的诸侯国土地不能连成一片,其间插入了皇帝直接管理的郡县,这些郡县还占据了有利地形。

如果诸侯王胆敢叛乱,周围的郡县就能迅速集结兵力,直接镇压叛乱,使得诸侯王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例如,淮南王刘安虽然有谋反之心,但推恩令后其封地被不断削弱,其势力也随之减弱。

除了“推恩令”从根本上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朝皇帝还通过掌握禁军的方式,防止王爷勾结朝臣收买军队,发动军事政变。汉朝的禁卫军部队主要分为南军和北军

吕后专权时期,曾将南军和北军的兵权分别交给吕禄和吕产兄弟,使得吕氏家族得以颠覆大汉江山,差点改写刘姓王朝的命运。

“诸吕之乱”平定后,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代王刘恒入京登基后,立刻将自己的亲信——张武和宋昌统领南北禁军,确保兵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皇帝对禁军的掌控权,他在北军中设立了八个校尉(包括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校尉),分而治之,互不统属,有效防止了某一校尉拥兵自重。

为了防止校尉与图谋不轨的王爷勾结,汉武帝还特别设置了监军御史,对禁军进行监督。根据汉武帝的规定,调动北军必须得到皇帝亲自下发的符节,除了皇帝本人,任何人都无权调动北军。这种对禁军的绝对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汉武帝后期,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迫起兵自保。刘据曾希望北军能够配合自己的行动,但北军将士绝对忠于汉武帝,没有符节绝不听从调动。

最终,刘据只能用临时组织起来的民众队伍与忠于皇帝的官军对抗,结果兵败自杀。如果汉武帝没有掌握禁军的绝对控制权,刘据很可能就能调动北军,配合自己的叛乱,进而夺取皇位,历史的走向或许就此改写。

由于汉武帝对南北禁军的绝对控制,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尽管仍有诸侯王试图发动政变,但都因禁军的忠诚而被皇帝成功粉碎。例如汉昭帝时期,燕王刘旦企图发动政变,但由于大将军霍光牢牢掌控禁军和朝政实权,刘旦的政变很快就被霍光和汉昭帝镇压下去。

东汉时期,皇室对宗室的防范策略更趋严厉。

汉明帝刘庄,作为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于公元57年登基。他在位期间,坚定不移地执行其父皇光武帝刘秀的治国方略。对内,他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严厉打击外戚专权和皇族成员的谋反图谋;对外,他积极打压北匈奴势力,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实现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紧密联系,开创了“明章之治”的盛世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击兄弟和宗室谋反方面,刘庄展现出强烈的猜忌心和铁腕手段。只要兄弟们有一点谋反的迹象,刘庄便能迅速察觉,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绝不姑息。

刘庄有一位弟弟,名叫楚王刘英。刘英信奉佛教,也喜欢广结天下宾客和方士。当刘庄的诏书下达后,刘英开始广泛结交天下方士,甚至制作金龟玉鹤,用谶纬之书来附会祥瑞。这些行为直接触犯了汉明帝的政治忌讳。在刘庄看来,作为王爷和兄弟的刘英,在民间广交天下之士,本身就带有谋反的可能性。

后来,有官员燕广举报刘英与王平、颜忠等人制作谶纬和图谶,有谋反的嫌疑,请求朝廷将其诛杀。汉明帝随即废掉了刘英的楚王之位,刘英畏罪自杀。随后,汉明帝对刘英的死党展开了政治大清洗,被牵扯进去的官员和士人多达数千人,血腥程度令人咋舌。

除了惩罚刘英,汉明帝还对梁王刘荆的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在刘庄做太子之前,光武帝曾立长子刘疆为太子。后来刘疆的母亲郭圣通被废掉皇后之位,刘疆为了自保,主动辞去了太子之位。这让后来成为太子的刘庄对大哥刘疆心存感激。

然而,作为亲王的刘荆,竟然在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主动写信给刘疆,希望刘疆能学习高祖刘邦推翻汉明帝。刘疆深明大义,将这封信主动交给了刘庄。刘庄并未立刻追究此事,而是选择了“放长线钓大鱼”。

然而刘荆却不思悔改,仍在自己的封地秘密询问方士:“我长得像先帝吗?先帝三十岁可以起兵,我也可以起兵。”方士随即把刘荆准备谋反的言论告发给了当地官员。最终,刘荆同样畏罪自杀。

通过对刘英和刘荆谋反事件的严厉打击,刘庄彻底巩固了皇权。由于刘庄对王爷谋反案件的残酷镇压,尤其是在追杀刘英逆党的政治斗争中波及面甚广,这场政治斗争给东汉的王爷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刘庄驾崩后,虽然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的情况,但直到东汉灭亡,再也没有王爷敢公开叫板皇权,发动大规模的叛乱了。汉明帝为巩固东汉皇权的至高无上,无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前期,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先例,使得唐朝的宫廷政变频发。李世民之后,唐朝又发生了李承乾谋反未遂案、高阳公主谋反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等多次政变。而唐玄宗李隆基本人,正是靠发动两次军事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才最终掌握了皇权。

鉴于自己夺权的经历,李隆基对于如何防止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效仿自己发动政变,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并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进行严密监视。

对于自己的兄弟,包括大哥宁王李成器等人,李隆基内心是心存感激的,因为他的太子之位正是李成器主动让出来的。然而,李隆基登基后仍然对大哥心存戒备。

他下令在今天的西安兴庆宫建立了一座院子,其中的主要建筑取名为“花萼相辉楼”。李隆基的兄弟们大多喜好音乐,每天上朝后,只要没有政务,李隆基便会到兴庆宫与兄弟们一起演奏乐器,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表面上与兄弟们沉溺于音乐,李隆基前往兴庆宫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监视。他严格禁止朝臣与兄弟们有过多交往,切断他们可能形成的潜在同盟。而李隆基的兄弟们也深谙政治之道,他们从不过问朝政,安守本分,最终得以善终。

在对待皇子方面,李隆基则表现出极度的猜忌和严苛。他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们几乎全部软禁在十六王宅等地,并派宦官严密看护。李隆基对皇子皇孙的猜忌心之重,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曾发生过**“一日杀三子”的惨剧(指李瑁之子霅王李琚、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赐死),令人不寒而栗。就连太子李亨**本人,在李隆基的掌控下也终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李隆基和李亨之后,唐朝皇帝为了制衡朝臣和藩镇,逐渐重用宦官,甚至允许宦官掌握神策军大权。宦官一旦拥有军权,便可以废立皇帝,甚至决定皇帝的生死。在这种权力格局下,亲王们即使想勾结大臣谋反,也几乎是无法成功的事情,因为军队的控制权已经不在他们可以染指的范围内。

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通过军事政变(陈桥兵变)夺取天下的,因此,宋朝的开国皇帝们对于宗室王爷“重蹈覆辙”的担忧尤为强烈。为了防止“玄武门之变”或“陈桥兵变”再次上演,宋朝皇帝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王朝的稳定。

宗正寺制度:宋朝皇帝专门设立了宗正寺,其主要职责便是管理和看管宗室亲王。为了防止宗室利用这个机构形成势力,宋神宗甚至明确规定,宋朝的宗正寺管理者不能由赵家人(宋朝皇室姓氏)担任,以避免宗室成员利用职权培植党羽。

不准宗室带兵:在汉唐时期,宗室王爷拥有带兵打仗的权力。例如,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就曾带兵守卫商丘,帮助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唐朝宗室李道宗也在唐朝消灭周围国家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宋朝为了防止王爷勾结军队将领,再次上演“陈桥兵变”式的夺权,便明文规定不准宗室带兵打仗,宗室一律不能担任军队职务。这从根本上剥夺了宗室的军事权力,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威胁皇权。

限制任职:宋朝皇帝还规定,宗室成员不得到国家重要的边疆地区担任要职,也不能担任宰相等最高级别的中央官员。例如,南宋时期,宰相赵汝愚就因为其宋太宗后代的宗室身份,而被权臣韩侂胄以此为借口弹劾,最终被迫罢相。这些规定有效地限制了宗室在政治和军事核心领域的参与,使得他们难以形成足以挑战皇权的政治势力。

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除了明成祖朱棣依靠内战夺取皇位的特例,明朝的王爷们要想谋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大肆分封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为藩王,镇守边疆和各地。然而,为了防止藩王权力过大,勾结朝臣威胁皇权,朱元璋也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他规定,藩王每三年才能入京一次,且入京时间不能相同,以免藩王之间或藩王与大臣之间相互勾结,形成威胁。

明成祖朱棣在依靠内战夺取皇位后,更是深知藩王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或后代效仿自己,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便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手段打压藩王势力

将藩王迁到内地:例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的宁王朱权,虽然战功卓著,但朱棣为了方便监视,将其驻地从拥有军事战略重要性的山西迁到南昌,远离军事重镇。剥夺藩王的军队:朱棣登基后,迅速剥夺了代王、岷王、周王等藩王的护卫军队,使他们失去了军事上的依仗。将藩王废为庶人:对于那些骄横不法、行为不端的王爷,朱棣毫不手软,直接将其废为庶人,剥夺其一切特权。

为了进一步监视王爷们的举动,朱棣还复活了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通过严密的特务统治来巩固皇权,确保任何潜在的叛乱萌芽都能被及时发现并镇压。

朱棣之后,明朝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爆发了汉王朱高煦叛乱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爆发了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叛乱

然而,由于朱棣时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压缩了藩王的军事力量,这些叛乱的藩王手中的军队根本无法与朝廷的中央军抗衡,明朝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镇压了这些藩王叛乱,再次证明了皇权对宗室的绝对压制。

清朝入关后,吸取了明朝藩王叛乱的教训,为了防止清朝出现类似“靖难之役”威胁皇权的情况,处于中央集权巅峰的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更为严苛的措施限制宗室权力

首先,清朝实行宗室爵位降级制度。除了“八大铁帽子王”(清初因军功受封的八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外,其余王爷的爵位都是逐代递降的。

例如,某位王爷的爵位是亲王,其儿子就只能是郡王,其孙子就是贝勒,其重孙子就是贝子,每生一代人就降低一代爵位,这与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代际递降来逐步削弱宗室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其次,清朝的王爷不准随意出京城,这使得皇帝可以非常方便地监控王爷的行踪,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防止他们暗中培植势力。

最后,清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宗人府来管理王爷宗室事务,同时严厉规定不准王爷入内阁和军机处担任要职,这从根本上限制了王爷干预中央政治的可能性,将他们边缘化为没有实权的“圈养”宗室。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各个主要朝代的历史,皇帝们为了防止王爷造反,维护皇权的稳固,确实是煞费苦心,手段层出不穷。

来源:无风苦起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