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启,Q系列人形机器人、Casia Hand灵巧手、水下仿生机器鱼等创新成果“组团”亮相。
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启,Q系列人形机器人、Casia Hand灵巧手、水下仿生机器鱼等创新成果“组团”亮相。
在接下来的一周,北京科技周各项活动将向公众展示北京人工智能、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氢能等领域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
工作人员现场演示Casia Hand灵巧手及通用灵巧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首创院市联动模式,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技部九司副司长李昕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今年科技活动周首创院市联动模式,与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积极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有效提升科普活动效能。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周德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践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的使命。“恰逢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此次将科技周启动仪式与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协作,开创了科技传播新模式。”
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介绍,“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21届,激发了众多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启动活动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为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的5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授牌,包括多模态超级智能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用类脑智能大模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网络组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观众参观Q5人形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人形机器人、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等集中亮相
目前,北京市“人工智能第一城”建设持续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天活动的展览展示区通过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向公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
在科学展示区,Q系列人形机器人、Casia Hand灵巧手、水下仿生机器鱼等创新成果和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等智能医疗技术集中亮相。
Casia Hand灵巧手做出兰花指等动作,引得观众捧腹。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孙佳介绍,这款机械手模仿人手构型,可以结合不同的移动底盘,应用于特种环境、服务行业或者是工业中。“比如在危险品处置、排爆、生化实验操作等场景,人类可以远程操控灵巧手完成任务。在服务领域,它还可以整理家务。”她说,在工业领域,有些工件生产规模较小,经常会换产品型号,按照传统的方式,机械需要经常更换夹爪进行操作,而灵巧手最多有22个自由度,在抓取上更加灵活。
Q系列人形机器人受到了不少在场小朋友的关注。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高洁介绍,自动化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自主研发了Q系列人形机器人,其单臂负载可达5公斤,操作精度达毫米级。“它的上半身比较重,对于下半身的负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整个结构更结实,性能和操作能力也更强。”她说,团队还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快速定制,用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和零部件选型,缩短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周期,加速其在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在医疗康复、神经调控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崔玥介绍,当天展出的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动物实验。与传统开颅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中不同,这种方式只需在颅骨上开一个0.3毫米的孔,将发丝般粗细的电极线植入大脑,实现神经活动信号采集,并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具有创伤小、感染风险低等优势。”她说,该技术未来有望辅助瘫痪患者与外界交互,或帮助盲人进行视觉重建。
小朋友体验庙算·兵棋智能博弈平台。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观众体验颈动脉超声扫查智能机器人
当天的互动展演与科学体验区通过实物模型、视频演示及互动装置,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场景。
在脖子上涂抹超声耦合剂后,一位观众开始体验使用颈动脉超声扫查智能机器人。据工作人员介绍,医生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就像用透视镜一样,可以查看颈动脉血管有没有问题。但很多基层医院没有专业的超声医生,很难保证检查效果。为此,团队研发了一套桌面级颈动脉超声机器人系统,包含机器人、人工智能、掌上超声三个部分。机器人相当于智能导航员,只要跟随它的提示,就能完成颈动脉的标准化筛查。人工智能如同一位阅片专家,能像医生一样精准分析超声图像,对斑块和狭窄情况进行识别评估。掌上超声只有手机大小,整个设备轻巧便携,可以装进急救箱实现入户检查,配合云端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设备进社区、专家在云端。”
小朋友好奇地摸了摸水下仿生机器鱼。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此外,现场观众还可以深度参与场景体感互动、智能读心、庙算·兵棋智能博弈平台等项目,体验意念康复、人工智能艺术等前沿技术成果,并与紫东太初数字人虚实互动,感受紫东太初大模型的多模态交互能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