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六支师生团队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实践精神在广东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广东省三等奖5项,艺术与传媒学院刘嘉怡、陈改梅、宋依谜老师共同指导下,由王可欣、梁嘉雯、林燕津等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化赋能,
近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六支师生团队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实践精神在广东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广东省三等奖5项,艺术与传媒学院刘嘉怡、陈改梅、宋依谜老师共同指导下,由王可欣、梁嘉雯、林燕津等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化赋能,古韵新生——聚焦“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增城区历史建筑活化案例的调研报告》在决赛中斩获广东省二等奖,充分展现了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学子以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团队以立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紧扣政策导向,深入增城区 12 处传统村落及历史街区,通过 401 份问卷、48人次深度访谈及4个典型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增城历史建筑活化中“文化触媒、空间叙事、功能迭代、城乡协同”四维结构,揭示“文化引领、空间赋能、城乡共治”的创新路径。师生融合艺术传媒专业特色,创新提出历史建筑保护与数字传播、文旅融合相结合等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方案。调研不仅提出历史建筑活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该成果获评委会高度认可,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以学术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学校以产教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积极实践,为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让传统建筑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时代生机,助力岭南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艺术与传媒学院邢雅丹、李子、陈依澜老师共同指导下,由张哲宁、郑金腾、张文彬、赖芷晴等学生共同完成的《乡土焕新——广东“百千万工程 ” 驱动密石村“农文旅”融合振兴》,立足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背景,以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密石村为样本,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提出“数字化管理、民宿旅游、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打造红色文化IP、创新文旅业态设计、深化校地合作等实施路径,形成以智慧农业系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特色民宿集群推动产业融合,以红色研学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该模式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创新方案,具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层面的样本价值。
在王继东、杨瑞光老师共同指导下,陈怡馨、陈芷茵、樊紫清、梁敏娆同学完成的《“袖里乾坤大 掌上戏世情”——闽南布袋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课题,聚焦闽南布袋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项目提出以青年创作群体为突破口,通过融合现代审美与数字技术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创新路径。经实践验证,通过打造沉浸式演出场景、开发文创衍生品、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等实践,可有效扩大受众覆盖范围。该成果既为破解闽南布袋戏现实困境提供解决方案,更通过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路径,彰显传统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传承价值。
此外,艺术与传媒学院在校决赛中,由林思敏、刘嘉怡、朱志豪老师共同指导下,陈衍浩、梁嘉雯、吕子凡等学生共同完成的《以“百千万工程”背景下融合数字艺术与传统村落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增城密石村为例》项目荣获校决赛一等奖,在邢雅丹、李子、张伟伟老师共同指导下,王可欣、王欢灵、苏俊媚等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研学实践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研究 》项目荣获校决赛二等奖;本次参赛获奖项目充分体现新时代青年学子以专业所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其成果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性路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互促共进的创新样本,在学术创新中践行青年使命,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 “挑战杯” 竞赛佳绩的背后,凝聚着华立职院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学校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上的全方位保障,也得益于校团委在项目孵化、备赛指导中的悉心培育。学校始终将“挑战杯”竞赛作为培育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品牌项目,通过搭建学术创新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中锤炼本领。这份荣誉不仅是华立职院师生青春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学校与团委合力护航创新梦想的有力见证。期待师生们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在科创浪潮中勇立潮头,书写更多属于华立学子的精彩篇章!(文稿丨刘嘉怡 邢雅丹 杨瑞光 杨灿涛)
来源:教育多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