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历二十三年,秦良玉站在演武场上,手中的白杆长矛划破空气,发出尖锐的啸声。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万历二十三年,秦良玉站在演武场上,手中的白杆长矛划破空气,发出尖锐的啸声。
汗水顺着她英气的眉宇滑落,浸湿了束发的红巾。
"小姐,马家的聘礼到了!"丫鬟匆匆跑来。
秦良玉收势转身,白杆在泥地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她望着院中堆成小山的聘礼,嘴角微微上扬,这门亲事,是她自己选的。
石砫宣抚使马千乘虽然比她小四岁,却是川中少有的少年英才。
新婚之夜,当新郎掀开盖头时,秦良玉明亮的眼眸让马千乘一时失神。
"夫人..."他刚要开口,秦良玉却从枕下抽出一卷兵书:"听闻夫君精通阵法,不如我们探讨一番?"
蜡光下,这对新婚夫妇竟研究了一夜的兵法。
从此,石砫的练兵场上多了一道飒爽英姿。
秦良玉亲自挑选白腊木,设计出独特的白杆长矛,顶部带钩可破甲,底部铁环可锁敌,数十杆相接更能攀越悬崖峭壁。
"报!播州杨应龙造反!"
万历二十七年的一个清晨,紧急军报打破了土司府的宁静。
马千乘点兵三千,秦良玉则亲率五百白杆兵随行。
出征前,她在每个士兵的矛杆上系了一条红绸。
播州之战异常惨烈。
杨应龙趁夜偷袭,却被早有防备的白杆兵杀得溃不成军。
秦良玉一马当先,长矛所向,敌兵无不披靡。
战后论功行赏时,她却将功劳全推给丈夫:"若无马宣抚运筹帷幄,妾身岂能建功?"
好景不长。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下狱。
噩耗传来时,秦良玉正在校场操练新兵。
她手中的白杆"啪"地折断,木刺扎进掌心,鲜血顺着指缝滴落。
"夫人,朝廷旨意到了。"老管家颤声道。
秦良玉擦干眼泪,整了整衣冠。圣旨言明:子幼妻袭。从此,她成了大明唯一的女土司。
天启元年,辽东告急。
四十六岁的秦良玉点齐白杆兵,亲自押运粮草北上。
临行前,她将儿子托付给兄长:"若我有不测,让他记住,马家的枪从不向后。"
浑河血战,白杆兵损失惨重。
秦良玉的大哥秦邦屏战死沙场,弟弟秦民屏深陷重围。
风雪中,她单骑冲阵,白杆所过之处,后金兵纷纷退避。
当抢回兄长尸首、救出弟弟时,她的铠甲已被鲜血染红。
"报!重庆被奢崇明叛军占领!"回师途中,军报再至。
更令秦良玉震怒的是,叛将樊龙竟派人送来厚礼,邀她共谋"大事"。
"无耻逆贼!"秦良玉一剑斩断案几,白杆兵瞬间列阵。
"我秦家世代忠烈,岂能与乱臣贼子为伍?"她亲手斩下来使,率军星夜奔袭重庆。
那一战,白杆兵如神兵天降,叛军闻风丧胆。
崇祯三年,皇太极兵围北京。
五十六岁的秦良玉散尽家财充作军饷,带着石砫子弟再度北上。
京郊战场上,白发苍苍的女将军手持白杆长矛,冲锋在前。
战后,崇祯帝亲自题写"忠义可嘉"四字相赠。
岁月如梭。张献忠入川时,年过六旬的秦良玉依旧披挂上阵。
白杆兵守卫的险关,流寇始终无法逾越。
直到大明灭亡,石砫依然飘扬着明朝旗帜。
永历二年,南明使节来到石砫,册封秦良玉为忠贞侯。
接过诏书时,她的手已经布满老年斑,却依然稳如磐石。
最后的检阅日,七十四岁的老将军执意要骑马巡营。
不料马匹受惊,将她摔落在地。
弥留之际,秦良玉望着校场上如林的白杆,轻声呢喃:"千乘...我来寻你了..."
· 完 ·
本期封面图:
来源:花喷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