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曾国藩最接近被活捉的“祁门危机”,他是如何惊险度过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6:39 4

摘要:1860年冬天,曾国藩的祁门大营快要被被太平军包了饺子了!当时情况特别紧急,曾国藩带着三千多号人缩在祁门大营不敢动弹。李秀成领着三万大军就在三十公里的位置,眼瞅着就要包抄过来了。更致命的是大营此时粮道已断,连逃跑的路都没了。这位晚清名臣已经写好遗书,把刀挂在帐

这是曾国藩军旅生涯中最接近被活捉的一次!太平军3万人杀到大营门口,他写好遗书准备自杀,他麾下一猛将闻讯后,领兵狂奔80里玩命营救。

1860年冬天,曾国藩的祁门大营快要被被太平军包了饺子了!当时情况特别紧急,曾国藩带着三千多号人缩在祁门大营不敢动弹。李秀成领着三万大军就在三十公里的位置,眼瞅着就要包抄过来了。更致命的是大营此时粮道已断,连逃跑的路都没了。这位晚清名臣已经写好遗书,把刀挂在帐篷里,就等着最后时刻抹脖子了…...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造成的?这场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让我们一同探究曾国藩祁门危机的始末。

在1860年开始,清军与太平军的战局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转折点,谁胜谁负还难说。

当时湘军已对安庆形成长期包围(自1859年起),并于1860年6月攻占枞阳,彻底切断安庆粮道。安庆是太平天国西线门户,一旦失守,太平军的首都天京(南京)将直接暴露在湘军兵锋之下。如此可一举端掉太平军,直捣黄龙,拿下洪秀全指日可待。

曾国藩于1860年5月就将湘军主力集中于安庆至桐城这一线,形成“北攻南守”态势。

北岸由曾国荃包围安庆,多隆阿、李续宜打援;虽然一直形成了攻势,但安庆仍在太平军手中,一直未曾攻下。

南岸由他自己曾国藩驻守祁门,于10月设祁门大营,仅留了三千兵力。在侧翼也做了精心布置:让左宗棠带着楚军守江西,鲍超领着霆字营驻防皖南。这么一来,确实给安庆的太平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南岸兵力过弱,尤其曾国藩仅有三千兵力,已是致命短板。

祁门被黄山的支脉团团围住,东边连着徽州运送粮食的要道,北边能控制住安庆这个关键地方,天生就是个重要的军事枢纽。结合祁门的地理位置,他的考量还有如下三个方面(欢迎评论区补充):

1.往前(东面)能打南京:祁门离太平天国的老巢南京(天京)不远,在当时的战争局势下,湘军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攻占天京,消灭太平天国政权。曾国藩将祁门作为一个战略据点,便于在这里集结和调度军队,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沿着相关路线向东推进,对天京形成军事压力。

2.往后(西面)能保江西:万一打不过,还能退到江西,保住自己的地盘。退往江西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江西是湘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后方根据地,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湘军在江西有一定的军事力量部署和统治基础,退到江西可以得到当地驻军的支援和保护,保障军队的安全和后续作战能力。而且,江西的地形和交通条件也有利于湘军进行防御和重新组织力量。比如,江西有众多的山脉和河流,这些自然地理屏障可以作为防线,阻挡太平军的追击。

3.风险评估:曾国藩料定太平军主力会优先解安庆之围,而非全力歼灭祁门大营。其次,他对自己的“结硬寨”的防御工事还是有些信心的,太平军想轻易突破防线,也没那么容易;其次侧翼安排了打援的左宗棠、鲍超、赵玉麟水师等,具备救援的机会。战场可能瞬息万变,他如此布局是有冒险的心理的。

他认为在祁门能进能退,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战略意义重大!

问题来了——祁门是个“山窝窝”,四周全是山,只有一条路进出。他的手下李鸿章一看就急了:“这地方就是个‘铁锅底’,敌人一围,咱们全得饿死!”可曾国藩不听,非要在这扎营。

果然,1860年12月太平天国最猛的将领李秀成带着3万精锐,从苏州一路开进皖南,据说当时他知晓曾国藩就在祁门大营。率兵直接翻过险峻的羊栈岭,到了黟县区域,离曾国藩的大本营就剩约60里地!他随时可总攻祁门大营。

1861 年 3 月起,太平军连续对祁门大营发起进攻,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进至离祁门二十余里的地方了。

致命的是太平军另一员大将黄文金同时切断了通往祁门的景德镇粮道。导致祁门大营直接断粮,连送信的都过不来。曾国藩等人被死死困在这个山沟沟里,动弹不得。(《曾国藩年谱》里有记载,大概意思:消息传不出去,粮草武器都断了供应。)

当时曾国藩身边的3000多人听说李秀成杀来了,信息传递不了、跑也跑不了、兵力也不够!整个大营乱成一锅粥。因战局变化太快了,也出乎了曾国藩的预料。他紧接着在大营中安抚幕僚和将士,表示绝不离开祁门一步,与大家同生死共患难,以此来稳定因被围而浮动的人心。​当时营里的赵烈文在日记里写的大概意思:“老板整晚睡不着,帐篷里挂着刀,给家里写信跟交代后事似的。”

也并不是手足无措,曾国藩早已在祁门四境关隘设碉建垒,并在县城北门、西门、城西桃峰山等处建碉垒,加强防御设施建设,能短时间保障大营安全。

曾国藩在祁门安营驻守,战略眼光是有的,但没算准地形太危险,所以说是属于排兵布阵的失误,随后危机来临。

化解危机

就在曾国藩走投无路之际,他手下有个叫鲍超的猛将正在80里外皖南地区休宁驻防。这哥们外号"鲍疯子",听说老大要完蛋,直接率霆字营约5000人就开始玩命跑!时间就是生命,当时下着大雨,山路湿滑,路途险峻,一路上还摔死十几个兵。为了鼓舞士气,鲍超自己提着刀在前面开路,硬是两天两夜没合眼。大部分士兵衣服也烂了,浑身是泥跟个野人似的。11月25日,鲍超带着这群"泥人"直接在黟县区域跟李秀成的外围部队干上了。

鲍超虽然没读过书,打仗的确还是有些策略的:他率兵白天假装撤退,晚上偷偷绕后偷袭。随后命令士兵在山顶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诱使太平军误认为湘军主力已至

正面攻击的时候鲍超率领霆字营的士兵如杀神附体,他身中数刀仍然在奋勇杀敌,霆字营人人喊声震天!气势如虹!

李秀成的兵鲜少见过这么不要命的湘军!太平军虽然兵力占优,但并不敢大举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军原计划由李秀成(黟县)、李世贤(休宁)、黄文金(景德镇)三路合围祁门。这个时候侧翼的左宗棠率楚军在景德镇策应,拖住黄文金,与鲍超的霆军形成犄角之势,并多次配合击退太平军黄文金等部对祁门的进攻。破坏了太平军的协同(后续左宗棠在江西乐平以少胜多,大破李世贤十万大军,打得太平军仓皇逃往浙江。这一仗彻底解除了祁门东南面的危机。曾国藩评价:“皖南局势为之一松”。可以左宗棠在这一战居功至伟)

李秀成自觉孤军深入,误认为祁门大营有大量守军,也不敢恋战。他们长途奔袭皖南,在黟县遭遇鲍超阻击后,担心粮道后路被断,也担心陷入绝境。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在李秀成逼近祁门时,洪秀全严令其尽快西进湖北执行二次西征计划。西征是李秀成此次出征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将领,他需要服从洪秀全的全局部署。如果他全力进攻祁门的曾国藩,可能会延误西征计划。一旦错过西进湖北的最佳时机,不仅无法实现调动湘军解安庆之围的战略目标,还可能使太平天国在整个战局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所以,尽管祁门的曾国藩处境危急,李秀成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全力进攻,转而执行西征任务。随后在12月从羊栈岭退出,转向江西,从而去往湖北。

总结左宗棠和鲍超等人的救援固然重要。他“结硬寨”的防御工事还是发挥了抵御作用的。太平军缺乏有效的情报系统,未能掌握湘军布防的致命弱点。李秀成等太平军情报系统失真。当时并不清楚曾国藩祁门大营的兵力空虚(仅3000人),且湘军主力分散在安庆战场。洪秀全的指令干预。太平军内部配合存在问题,协同作战不到位。

曾国藩在祁门之围后的感慨——“若李秀成全力来攻,断无生理”,太平军这次错失了最大的战机,否则将会改写历史。

而曾国藩这次驻守祁门,就像在悬崖边跳舞,虽然战略上有道理,但实际执行风险太大。他这次能死里逃生,三分靠将士用命,七分靠敌军失误。说白了,打仗不是纸上谈兵,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资料来源:《湘军志》《霆军纪实》等史料。

来源:一指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