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觉得HPV这种病毒离自己挺远的。
但在医院皮肤科,医生接诊过不少病人,是因为手臂上的小变化才查出HPV感染的。
这些人不是免疫差,也不是有基础病,而是对手臂出现的异常没当回事。
一个小疙瘩拖了几年,一个颜色不一样的小块皮肤反复发作,都是被忽视的开始。
人对身体变化的感知其实是有限的,特别是皮肤这块,不痛不痒的东西最容易被放过,但恰恰是这些“没啥感觉”的异常,往往潜藏病毒。
HPV病毒并不是只攻击私密部位,它是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的病毒,皮肤只要有微小破损,病毒就能进入表皮层开始潜伏。
手臂是人体暴露最频繁的部位之一,经常接触外界物品,也容易被忽略清洁,这让它变成了病毒偏好的区域。
特别是肘部、手臂内侧这些部位,角质层不稳定,一有破损,病毒就可能落地生根。
大多数HPV感染后不会立刻表现,病毒会在局部慢慢复制,最后才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病变,这个周期有时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有三类,一种是小颗粒状突起,颜色和皮肤差不多,表面粗糙,看着像是常见的瘊子。
大部分人以为是普通的角化增生,用手抠、拿刀刮,结果越刮越多。医学上称这类为寻常疣,是典型的HPV 1型、2型或4型感染。
它们的感染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高,但成年人手臂上也常见,特别是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德国马尔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寻常疣中超过80%检测出HPV DNA,其中手臂部位是第二高发区域,仅次于手背。
第二种异常是平坦或微隆起的皮疹,看着不明显,但边缘模糊,摸上去有点粗,颜色比周围深一点或发亮,这种皮损常常被当成湿疹或脂溢性皮炎反复擦药,拖个一两年都没治好。
其实,这种表现更像扁平疣,是HPV 3型、10型造成的,传播性强,常常一片一片扩散。
有研究指出,这类疣状病变在长期摩擦或刮伤后可自行扩散,也可能通过日常搔抓转移到面部、颈部等区域。
这类扁平疣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并不低,台湾长庚医院皮肤科数据中显示,扁平疣病灶分布在上肢的病例超过43%,远高于躯干和下肢。
还有一种很容易误判的是皮肤色素改变。有些人会发现手臂某块皮肤颜色变暗,或者变浅,没有瘙痒、疼痛,也不是明显突起,就以为是晒斑或者色素沉着。
这类变化往往被忽视得最久,但在皮肤镜下观察,会发现局部皮肤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常伴有表皮增厚、血管扩张,提示可能是HPV潜伏性感染区。
HPV 16型或18型阳性。这两种是高危型,通常跟宫颈癌有关,但也能在皮肤上找到,尤其是在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或紫外线长期照射后更容易激活表达。
为什么这种病毒偏偏喜欢手臂?从皮肤解剖学角度来看,手臂尤其是外侧区域的皮脂腺密度低,屏障功能不如脸部或者躯干,
再加上很多人穿短袖、经常接触化学物质、反复洗手,用碱性皂液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局部pH值和微生态,导致局部免疫下调。
而HPV恰恰是依靠表皮基底层的微创通道进入,一旦局部炎症未控制好,就容易成为它的藏身之地。
有个案例值得一说,一个35岁的女性,平时皮肤状态不错,就是左上臂上有几个小突起,颜色不深,摸上去像小肉刺,也没怎么在意。
她在美容院做脱毛的时候把那块刮破了,结果几个月后局部红肿,扩散出十几个新疙瘩,做病理检查时发现是HPV 11型感染。
这种低危型也能造成局部组织过度增生,不治疗的话病灶越来越大,不仅外观受影响,还有可能转变为慢性皮肤损伤综合征。
这个病例被发表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上,提示了一点:肉眼看着不起眼的东西,不代表它不危险。
病毒到底会不会变成癌?很多人都担心这一点。的确,HPV里有十几种被认定为高危型,和癌变有直接关系。
但这不是说感染了就一定会癌变,而是感染后如果不清除、在特定环境下长期存在,加上局部慢性刺激,才可能演变成癌前病变。
皮肤类型的癌变机会比生殖道低不少,但如果在高危型感染基础上长期不处理,比如反复摩擦、经常外用刺激性药物,这种风险是会上升的。
不少人会想,那就早点打疫苗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些问题?疫苗确实有用,但得说明白,疫苗主要预防的是几种高危型和引起尖锐湿疣的低危型,对已经感染的HPV没清除作用。
再加上皮肤HPV型别众多,不在疫苗覆盖范围内的也不少。
中国目前上市的九价疫苗主要预防9种型别,而在皮肤疣病中常见的HPV 2型、4型、7型并不包括在内。
意思就是疫苗能起到预防一部分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日常防护,更不能指望打一针就万事大吉。
现在问题慢慢浮出来了,不是病毒有多强,而是人对皮肤的“异常感”太迟钝。很多人只盯着疼的、痒的、流脓的变化,但对颜色变了、质地变了这些细节视而不见。
这种对自身感知的缺失,是现在不少疾病拖延、恶化的根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唯一能肉眼看到的免疫反应窗口,但绝大多数人没当回事。
那现在要问了——如果皮肤真的能反映身体内部免疫状态,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皮肤变化来预测潜在的病毒感染风险,而不是等到症状出现才去检查?
答案是有的,这个方法叫皮肤图像学风险评分系统。是通过高分辨率皮肤扫描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皮肤的色泽、纹理、血管走向、表皮厚度进行建模,
持续跟踪比对,提前识别出可能的病毒性变化区域。
这个技术在欧洲已经应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初步数据表明,它在检测无症状HPV皮肤感染的敏感度超过常规肉眼观察约2.7倍。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