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原本计划顺利举行的“崔贤级”二号舰下水仪式,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丑闻。而更戏剧性的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就在现场。他亲自站在距离舰体不到百米的地方,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性的翻覆。那一刻,整个清津船厂仿佛凝固,连空气都显得沉重。
5月21日,原本计划顺利举行的“崔贤级”二号舰下水仪式,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丑闻。而更戏剧性的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就在现场。他亲自站在距离舰体不到百米的地方,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性的翻覆。那一刻,整个清津船厂仿佛凝固,连空气都显得沉重。
“崔贤级”二号舰被认为是朝鲜海军近年来最重要的现代化军舰之一,排水量超过5000吨,未来预计配备垂发系统、防空导弹与隐身雷达系统,标志着朝鲜海军由近海走向远洋的起点。
但事故的发生让这一切都戛然而止。船尾滑道突然错位,船底触地,导致舰体剧烈晃动后倾覆,一半悬在船台,一半沉入港池水域。由于下水前尚未安装大部分武器系统,舰体还是一个“空壳”,这在某种意义上避免了更大的技术损失,但现场的混乱程度,足以令任何一个军队高层汗颜。
最令人震惊的不是舰体损伤,而是整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一艘号称“先锋”的军舰,在最高领导人面前跌倒,不啻于军工体系的一次打脸。
朝鲜过去面对事故,往往选择遮掩,然而这次不一样,事故不到24小时,朝中社就发布了消息。更罕见的是朝鲜中央电视台还罕见地请出了年事已高的播音员李春姬,对事故进行播报。这几乎是官方主动认错的信号,朝鲜高层的震怒可想而知。
5月22日清晨,造船厂负责人洪吉浩就被军需工业部带走。现场管理团队也被集体问责。外界猜测,金正恩当场震怒之余,已下达“死命令”:必须在6月初的党中央会议召开前将战舰恢复原状。留给工程团队的时间,只有25天。
朝鲜调查组火速进驻清津造船厂,当晚就完成了初步现场勘查。多个方向同时展开:一组人对倾覆的舰体进行潜水检查;一组人调阅造船过程中的监控与施工记录;工程师和海军代表联合分析舰体受损结构。
结果很快出炉:情况比想象中要“好”一些。船底并未出现穿孔,龙骨也基本保持完整,这对战舰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而进水主要是通过舰艉逃生舱门进入,并非结构破损引发的灾难性泄露。
此外由于舰上大部分装备尚未安装——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雷达系统、电力主控舱都只是预留接口——这艘“壳舰”的状态反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幸运”:进水并未破坏核心系统。
尽管朝中社对外释放“可控”信号,但实际上整个清津造船厂此时已是人心惶惶。领导被抓,工程进度被锁死,全体工人被勒令三班倒加急抢修。
根据调查组的结论,修复计划被拆解为三个阶段:排水清舱:利用高压抽水泵将近千吨海水从舰体各舱室抽出,预计耗时2-3天;恢复舰体平衡:将卡在岸台上的舰艏部分牵引下水,使舰体完全浮于水面,预计风险最大;
修复外壳结构:特别是右舷外部因剐蹭而损毁的钢板焊接,以及测控系统重装调试,预计耗时10余天。整个计划被安排在12天内完成,预留不到两天作为应急处理。这样的施工安排,对任何国家的造船体系而言,都是一场极限挑战。
那么朝鲜真有能力搞定吗?这艘战舰,虽然“空壳”状态重量只有约2700吨,但由于倾覆角度大,牵引过程中极易出现应力集中。一个拉力没掌握好,舰体中段随时可能被“撕裂”。
而朝鲜最致命的问题是缺乏大型工程船。现有拖船吨位小,钢缆老旧,根本不具备5000吨舰体扶正的稳定能力。靠人海战术和岸台上的起吊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外界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近年在海上打捞工程领域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级标杆。无论是打捞韩国“世越号”、美国F-35战机,还是2022年“锦泽轮”打捞任务,中国都用实际案例证明:不仅设备先进,技术领先,连经验都系统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振华30”号起重船——具备1.2万吨起吊能力。这艘怪物如果驶入清津港,基本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崔贤级”二号舰从水里吊起,然后直接放回船台。而另一艘“三航翔安”也拥有5000吨级别能力,属于“刚刚好”。
如果朝鲜愿意求助,中国完全有能力在一周内解决倾覆问题,甚至提供部分修复方案。
问题是,朝鲜愿意吗?这是一场面子与现实的双重角力。一方面金正恩公开承认事故已是不小让步;另一方面如果再向中国低头,是否会被外界视为“求救”?这对“自主造舰”的战略目标是一次削弱。
但反过来讲,如果舰体二次操作失败导致断裂,那不仅是技术失败,更是政治灾难。战舰损毁,相关责任人可能不仅仅是“下岗”这么简单。
据消息人士透露,朝鲜已经秘密派人前往中国,接触某些打捞专家与设备供应商。如果达成技术合作,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有人说,这是朝鲜军工系统“太急于求成”的结果。从设计、造舰到下水,这艘驱逐舰仅花了300多天。而以中国052D级驱逐舰为例,从开工到入水都需要700天以上。质量管控、试水模拟、配重调校等细节,都是在时间中打磨出来的。
调查显示,“崔贤级”舰艇下水前的平衡测试做得不充分,模拟加载数据有疏漏,船尾滑轨脱节属于“结构疲劳+施工疏漏”的叠加事故。更关键的是,现场操作人员未接受过大型舰艇下水的实操培训,现场调度也显得仓促。
这背后的真相是:造导弹,朝鲜很擅长;造战舰,它还需要时间。
事故的发生虽为局部事件,但其连锁反应不可小觑。首先是朝鲜国内军工系统将经历全面整顿,多个新舰项目可能暂停;其次,外界对朝鲜海军实力重新评估,不再认为其短期内能形成远洋作战能力。
不过也有“意外之喜”:据公开情报,近期驻韩美军部分编制正在抽调至关岛,韩国海域的军事压力略有缓解。对朝鲜而言,这场事故虽重创士气,但并未改变地区力量格局。
“崔贤级”二号舰的事故是一次重创,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朝鲜在重工业技术积累上的短板,也照出了其官僚体系在应急机制上的不足。
但它同样是一次机会——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造舰路径、决定是否借外力完成技术飞跃的机会。
究竟是死扛25天修好战舰,还是坦然接受中国技术援助,用最快速度挽回颜面?这是对朝鲜军工的考验,也是一次战略选择。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朝鲜,准备好了吗?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