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年前,我曾生过一场大病,苏醒那一刻才想起来忘了跟老公说银行卡密码,甚至由于不想父母担心向他们隐瞒了生病的事。后来有朋友问我:“万一你不幸没能醒过来,你有想过活着的人的感受吗?”
12年前,我曾生过一场大病,苏醒那一刻才想起来忘了跟老公说银行卡密码,甚至由于不想父母担心向他们隐瞒了生病的事。后来有朋友问我:“万一你不幸没能醒过来,你有想过活着的人的感受吗?”
细思极恐……
后来,漫长的十年间,尤其是母亲去世后,“死亡”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到遗体要穿哪一件衣服?遗照要选哪一张?告别仪式的花、音乐、主持人、邀请哪些人来、墓地选在哪里……还有,要不要再见一面少女时期暗恋的那个男孩子,尽管他届时也该变成大腹便便的秃顶油腻男了。
说着说着“后事”怎么忽然就开心起来了?
那两年,甚至萌生出了要做一个“遗言平台”的想法,何其有趣。
人到中年,生命的刻度似乎被拉得更长,却又显得愈发短暂。站在时间的分水岭上,我又开始不自觉地思考:如果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我究竟能留下些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关乎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最近,听说许多身边的同龄人开始整理自己的日记、书信,甚至撰写回忆录,希望将一生的感悟留给子女或社会;也有朋友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人生经验,录制视频留给未来的子孙,这些无形的“遗产”,往往比物质更能跨越时空。
当然,子孙或许只会把这些当作调侃“古代人”着装发型的素材,哈哈一笑。
可惜我家公主不太爱读书,如果我写了,估计她也会等到我这把年纪才有耐心慢慢看,可那时她的人生也该到了“写总结”的时候。
当然也有特例。
一位好朋友的父亲曾经是叱咤上海滩的文化名人,留下无数著作,他患癌五年,最后离开时也算从容,竟然没留下只字片语的遗言。朋友说,他爸或许觉得该说的都说了、没啥要说的了,也或许,他嘻嘻笑着说或许他爸知道没人想看……
在世界上留下“我来过”的痕迹重要吗?
一定要给世界“留下什么”才能没有遗憾的离开吗?
或许,强调“我来过”和必须“留下什么”本身只是对生命有限的恐惧。
这样说来,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宏大的“遗产”。有些人更愿意活在当下,享受平凡生活的馈赠;也有人认为,自然的消亡本就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无需刻意“留下”。
这种“无痕”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尊重。
对于我本人而言,最珍贵的“遗产”或许是最简单的——爱与记忆。为孩子留下成长的陪伴,为伴侣留下共度的时光,为父母留下反哺的孝心。
所以,放下执念。你愿意说,自然有爱你的人愿意听;你不想说,爱你的人也能接受你“无需留下什么”的坦然。
话虽如此,猝不及防的意外离世在现代社会也是斯通见惯,比如每年因交通意外离世的占当年去世人数的2-2.5%,再比如去年一位38岁的年轻运动员朋友睡梦中脑溢血就那样静悄悄地走了,似乎,“遗言”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功课。
生命的答案永远在行动中。
亲爱的,你呢?你写好“遗言”了吗?
来源:天恩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