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
小学低段“无纸笔”作业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简介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无纸笔”作业具备多样性和趣味性,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和活动中巩固知识。
我校一直重视低年级“无纸笔”作业的布置,但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发现:
(1)教师作业设计过于依赖教辅资料,对作业资源挖掘力度小,范围窄,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创新性。
(2)作业测评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水平。
(3)学生对“无纸笔”作业兴趣很高,乐于完成,但部分学生完成有难度,需家长帮扶,实践过程得不到家长认可。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选择了《小学低段“无纸笔”作业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XXX小学为例》作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构建低段立体化“无纸笔”作业体系,全面优化低段“无纸笔”测评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增强教师“无纸笔”作业设计的创新意识。使“双减”落地生根,让教育回归本真。
二、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
(一)成立课题小组,明确人员分工。
在校领导组织下我们召开了开题报告会,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商讨研究方法,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并结合组内每位教师的实际和特长,进行了周密策划,具体分工:
课题负责人程丽平: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组织教师相关学习和课题研讨;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各项研究报告。负责子课题《低年级跨学科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
成员韩玲玲:负责子课题《低年级识字、阅读、表达类作业优化设计研究》及相关作业案例整理。
成员高果:负责子课题《低年级创新、实践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及课题相关的过程性资料整理。
成员王俊鸽:负责子课题《低年级无纸笔作业测评优化的研究》及各项评价表的设计和整理。
成员苏亚南:负责子课题《低年级数学听、说、读、画、玩、做作业优化设计研究》及相关研究随笔整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思维框架。
我们依据研究内容,上网查阅有关低段“无纸笔”作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无纸笔”作业研究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我们自费购买了《创意设计有效作业》《核心素养当想的作业与设计命题》《读懂学生从设计和分析作业开始》等书籍,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阅读,并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经验写出感悟,定期开展学习分享,沉淀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充实课题研究。此外课题组在平日教学中注意搜集和积累“无纸笔”作业设计的优秀案例和实操经验,开阔视野,充实思维框架,为课题开展做好理论依据。
(三)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当前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我校教师、学生、家长对低段“无纸笔”作业的认知现状,我们设计问卷调查,随机从一二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发放,了解学生对“无纸笔”作业认识及家长反馈情况。随后又对我校低段部分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跟踪了解。调查发现:
(1)少数教师倾向给学生布置“无纸笔”作业,但这类作业多流于形式,经常有布置无检查,缺少评价。
(2)多数家长不重视“无纸笔”作业,认为书面作业是硬任务,必须完成;“无纸笔”作业是软任务,不完成或少完成。仅少数家长赞成用“无纸笔”作业代替书写作业。
(3)学生对“无纸笔”作业兴趣很高,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但部分学生表示完成有难度,需家长帮扶。
以上调查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得出结论,撰写了调查报告,做好实践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课题组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三、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挖掘教材,设计符合学情的“无纸笔”作业形式。
我们利用网络平台,翻阅书籍资料,搜集有关“无纸笔”作业的材料,结合前期调查分析和学生实际,多次研讨后梳理出符合我校学情的“无纸笔”作业形式。同时,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知识的融会贯通,设计“跨学科”作业。在此过程中,撰写作业案例,进行案例反思,及时交流经验,及时总结改进,努力构建易于交流、推广、轻负高质的“无纸笔”作业体系。
1.语文作业以回归生活为主,有:趣味识字、亲子阅读、多样表达、快乐创编、多元体验五种作业模块。
(1)识字类,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趣味游戏法,创造性地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设计趣味识字作业。让学生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使教与学以“兴趣”为纽带有机统一起来,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达到轻松识字的目的。
如:“会意字纸牌”学生将会意字进行拆分制成纸牌,和家人一起玩翻纸牌组新字游戏,理解汉字的意思。“彩泥捏汉字”在手脑并用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让汉字变得立体可感。这类作业不仅有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发展观察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类,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原点,梳理教材积累点和连接点,勾连课内外阅读设计一系列亲子阅读作业,沟通书本与实践、学校与社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教材元素与阅读素材紧密结合,实现教材方法、策略的有效迁移,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我们布置“每日朗读打卡”,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朗读:故事类,分角色读、表演读;童谣儿歌类,拍手读;绕口令类,比赛读。读完一本书,开展读书分享,画画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在家读一读,说一说,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在校讲一讲、演一演,让低段学生爱上阅读。
(3)表达类,我们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表达支架,让其语言得到规范训练和跳跃式发展。课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训练点,设计口头或书面练习,构建语言框架。课后,我们立足学情,以生为本,挖掘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变“要我说”到“我要说”,变“苦作业”为“趣作业”。
如:学习《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等后让孩子回家和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上,变讲台为舞台来演一演这个故事,从而更立体化的认识人物,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习《打电话》后布置:和朋友打电话询问作业,和家人打电话送去问候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的互动交际,轻松的实践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创编类,我们挖掘教材中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内容,鼓励学生依据提供的例子进行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好句或片段创作自己的描述,通过图画来表达和巩固所学内容,利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创编自己的小诗。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和实践能力。
如:学完《黄山奇石》后,布置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黄山奇石,仿照课文句式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奇石。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古诗《敕勒歌》后,发挥想象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进行想象绘画,感受古诗优美的意境,从中学习如何表达和创造。
(5)体验类,我们紧扣文本中有疑问的地方设计体验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明了的理解课文,在体验中获得新知。我们积极探索体验类作业模式,形式上力求简单活泼,富有趣味,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在创新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学完《我是什么》《企鹅寄冰》后,让学生观察并清楚水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学完《影子》后,布置学生玩手影游戏,感受影子位置会随着光源不同而变化。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体验,对课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激发了学习动力与热情。
2.数学作业以“听、说、读、画、玩、做”这六方面为主,注重深层培育数学能力:
(1)读数学,“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学生对文本问题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选择符合低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设计了读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读一个个数学故事,在读中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如:学完《平面图形》后,推荐阅读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绘本中有一项亲子活动—“七巧板游戏”,学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形多。既进行了亲子数学活动,又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组合有更深刻理解。
(2)做数学,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挖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知识点,整理设计出做数学作业,如:摆小棒、拨钟表、制作数字转盘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感性经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视野拓展,思维发展和迁移应用能力培养。
如: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抓豆子活动,让同学们和家人比一比谁抓的豆子(黄豆、绿豆等)更接近20,如果换一种豆子,需要更大把抓还是小把抓呢?说出理由。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数数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数感和估算意识。
(3)说数学,我们结合学习内容和学情,挖掘可以用口头表达的数学知识点,整理设计说数学作业。我们让学生说一说加减乘除算式表示的含义、看钟表说时间、说图形特征、挑战背乘法口诀等。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习惯,让学生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学习《位置》一课后设计了“让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我身边的同学”,让学生结合熟悉的情景,明确我在中间,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清晰地充分地表述、交流,加深理解物体的位置关系。
(4)听数学,小学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是要会听,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听算,听数学故事等易于操作的视听作业,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在聆听中捕捉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设计了方便简捷的口算卡让孩子带回家,家长读算式,孩子快速说出答案。这样轻松的氛围避免了学生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既提升了学生听和记的能力,又在听说中,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5)画数学,为了让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我们结合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的导向,根据小学低段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趣味画数学作业,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画”出来,通过“画”搭建数学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在绘图中巩固知识,理清概念,增强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良好思维方式。
如:“排队问题”我的前面有5人,我的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这类题目,学生单纯从文字入手还是比较难的。学生通过画图记录下对题目的理解,不仅直观,同时也避免忘记自己。
(6)玩数学,我们根据低段学生好玩的天性,挖掘可以进行游戏化实践的知识点,设计了富有创意和趣味的玩数学作业。让学生在新鲜,有趣,轻松的游戏中积极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爱好。
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们设计了“看谁搭得最稳最高”这个游戏作业。让孩子利用一定数量的立体图形,和爸妈比赛看谁搭得高,谁就赢。学生在搭积木过程中巩固了立体图形的特征,避免作业的乏味,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刻。
3.“跨学科”作业,立足核心素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为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更好的融入生活,我们基于相关政策,理论与实践,对语数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关注语数知识的融汇贯通。我们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设计小学低段“跨学科”作业,从而助力学生在综合学习中培养整合能力,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
(1)聚焦核心主题,依托教材特点设计“跨学科”作业。
我们认真研读语数新课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素养等各方面培养。我们从学科交融的角度,寻找各学科互为支持,互为优化关系的题型和题目进行重组,设计,优化“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让他们主动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科优势互补的目的。
例如:学完第八单元识字加油站“卫生间”场景后,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我的早晨”,一组词语一个画面,一个画面一个时间。把识字学词,语言运用整合在一起,融合美术、数学等相关知识,学以致用。数字上“1-5的认识”我们设计:找一找和1、2、3、4、5有关的成语,并了解它的故事,发挥想象力用1、2、3、4、5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用常见的成语及对成语的解读,带动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促进阅读理解力。
(2)立足素养导向,依托节日文化设计“跨学科”作业。
我们依据低段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结合各学科特点,依托节日文化和学生生活,以生活化的视角,开放式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作业任务中,使他们乐于实践,合作和交流。我们把学生从单科作业中解放出来,体验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作业新模式,立足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中秋节“品味中秋”收集摘抄朗诵与中秋有关的诗歌;“丈量中秋”寻找身边与中秋节有关的物品,并量出它们的长度。十一国庆“点亮国庆知识”搜集与国庆节相关的知识;“国旗中的数学”数数红旗有几颗大星,几颗小星,丈量国旗尺寸等。这类“融合作业”以知识综合化为导向,融合多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持续提升学习兴趣。
(二)研思并行,设计多元“无纸笔”作业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学生素养。
为了客观的,多维度评价学生作业,我们依据小学低段非纸笔测评指南,梳理评价维度;整合教材资源,设置测评内容;聚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明确评价指标。建立了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机制,对“无纸笔”作业进行有效反馈,从而客观展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1.教师主评,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我们依据不同的作业形式,梳理出各项作业测评标准。架构测评框架,明确评价指标。语文学科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结合关键能力考查维度,细化学生认知能力表现,形成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框架。以“等级+评语”的方式进行测评。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自评,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让学生对自我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如: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参与实践是否积极,作业完成效果是否满意等方面进行星级评价,同时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真实地表达想法。评价过程,也是对自身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
3.同伴互评,探讨交流取长补短。
“无纸笔”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融入同伴间的互评。作业展览中,我们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依照各类作业评价标准,对同伴作业进行点评,在交流分享中,学习同伴优秀的做法,结合同伴给的意见继续改进,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展示中感受“无纸笔”作业带来的乐趣。
4.家长参评,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为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我们制定了家长评价量表,通过线上钉钉会交给家长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让家长依照标准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进行星级评价,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动态,也方便老师追踪学生家庭作业情况。除此外,还会定期通过钉钉群上传优秀学生作业,请家长进行点评,使“无纸笔”作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
(三)家校合力,携手开展“无纸笔”作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
1.为家长提供培训和指导,鼓励积极参与并得到认可。
为转变家长对“无纸笔”作业的认可,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线上沟通的方式,详细地向家长介绍“无纸笔”作业的意义,使家长明白“无纸笔”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诸多重要的技能,而且符合当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为家长提供有关无纸笔作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支持这种作业方式,教授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完成无纸笔作业的方法。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来。
如:通过家长会、线上教程等形式,语文上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演课本剧;数学上学了“测量”提醒家长网购时让孩子自己测量头围、腰围、胸围,买衣服、帽子。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们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家长对“无纸笔”作业的认可度。
2.向家长展示实践效果,定期收集反馈并持续改进。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定期举办“无纸笔”作业成果展览、邀请家长一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教室设置展览区,把学生绘画、手工制品等展示出来,让家长在开放日参观。组织学生在教室或小礼堂进行表演,邀请家长现场观看。定期收集家长对无纸笔作业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作业设计。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还使无纸笔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制作电子相册或短视频。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背诵诗歌、做手工等场景的照片和视频剪辑在一起,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在班级群或家长会上播放。让家长能随时查看自己孩子和其他同学的完成情况。
3.研讨上好作业指导课,提升学生作业的规范性。
作业布置前我们共同反复研讨,精选“无纸笔”作业题目,作业指导时我们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做到任务少而精。从课前作业准备到课后作业布置,我们都精心设计,课堂上采取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视频等学习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指导学生完成无纸笔作业,有效地提升低年级无纸笔作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课题组韩老师在指导《拍手歌》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自我评价。课上设置“朗读高手”挑战赛,让学生从声音响亮、字音准确、课文流畅、感情充沛等四个角度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学习阅读技巧。学后布置亲子阅读,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习。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阅读作业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梯度地训练,从自我评、生生评、师生评、家长评中获得认可、得到激励,真正提升阅读作业的质量。
4.定期开展“无纸笔”作业测评,及时奖励,激发学生积极性。
我们会定期检查学生的“无纸笔”作业,并提供具体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摆拼类,制作类作业每天利用延时服务进行展评交流,每周评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栏进行展评。表达类、实操类作业通过班班通、班级群进行展评,让家长参与点评,看到孩子的成长。评价结果采用星级评价,适当模糊差异,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参与度,设立奖励机制,表彰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每月开展测评活动,语文上开展了“慧眼识字我会认”“快乐成长我会查”“朗朗上口我会背”,数学上开展“计算小能手”“数学故事场”“图形游乐场”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检测“无纸笔”作业学习效果中突出学科融合与学段特点,强调所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测”。
通过一段时间的“无纸笔”作业实践,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明显提高,这种丰富的学习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也反映“无纸笔”作业让学生所学内容落到了实处,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家长直观地看到孩子在这些作业中的收获和成长,对“无纸笔”作业”逐渐认可。
四、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1.“无纸笔”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课题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往往理论水平不足,课题研究能力不强,作业设计水平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这就导致研究过程的迷茫。再加上课题研究中缺乏接地气的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导致理论学习往往是一知半解,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障碍。
2.“无纸笔”作业布置没有层次性。
作业设计未能精准对接学生现有能力。由于目前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的思路还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性,灵活性,层次性。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认为作业难度超出了能力范围,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有些学生则认为作业难度较低,难以满足个性需求,不能完全激发潜能。
3.“无纸笔”作业测评没有常态化。
目前,虽设置了评价体系,但传统的评价模式已深入人心。教师的测评更多还是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好坏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缺少过程性评价;学生还不太会客观、独立的评价自身作业完成情况;家长评价标准不同,评价不够严谨,这就造成对“无纸笔”作业的评价还不够客观。
4.“无纸笔”作业实践活动范围小。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课题组老师都是一线普通教师,“无纸笔”作业布置和实施只能在自己班级实践,范围小,影响小。并且组织一次测评活动需要很多人员配合才能完成,所以活动力度小,辐射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五、下一步打算
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努力,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改进:
1.继续加强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提高课题研究理论水平。
2.优化“无纸笔”作业设计层次。关注每位学生成长。对能力薄弱的学生,允许求助和模仿,强调巩固基础知识。对能力稍强的学生,将侧重锻炼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多为他们设计创新性作业,进而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实现创新。
3.继续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无纸笔”作业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让家长将“无纸笔”作业的美好瞬间记录下来,进行周反馈。
4.全面启动“无纸笔”作业量化评比模式,鼓励全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无纸笔”作业测评中,进一步优化作业测评体系。同时,优化评价结果分析,测评完成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问题,找到日常教学中的盲点,优化教学改进的方法与策略,发挥评价的指导改进作用。
5.加强交流推广。将研究积累的设计理念经验做法形成文字材料,业务学习期间向同学段老师介绍,扩大影响,提升低段教师“无纸笔”作业设计创新意识和实施技巧。鼓励跨学科教师交流,借鉴不同的领域经验,确保作业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
来源:涩学教育